水清岸綠景宜人——太湖流域全面推行河長制走筆
上海市閔行區吳涇鎮櫻桃河,地處太湖流域片下游,「做夢也沒想到河水能變清,河邊能散步。」一位居住在附近的老人說,以前村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河道內垃圾淤泥堆積、腐爛發臭是常態。為徹底消除黑臭河道,從去年起,櫻桃河加快推進河長制,吳涇鎮黨委、人大、政府相關負責人通過分片負責、層層落實的方式,針對村河道進行經常性巡查。這個曾經的「黑臭水體」,如今變為吳涇的「最美河道」,處處散發著生機和活力。
「毛細血管」流域全覆蓋
「上海中小河道數量多、水動力較差、污染較重。因此,上海在河長制頂層設計上將『城鄉中小河道綜合整治』納入推行河長制的首要任務,按照『工作目標全覆蓋』的要求,提出2017年底前上海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工作目標。」上海市水務局副局長劉曉濤表示。
通過綜合運用遙感等技術進行細緻摸排,上海將1864條段中小河道列入整治計劃。「整治名單中,有10條段河道位於閔行區浦錦街道最南端的豐收村。」浦錦街道黨委書記孫培龍介紹,「河道整治前,沿線有大量違章建築用於出租給外來人口,村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河道內垃圾淤泥堆積、腐爛發臭,河水發黑。」
過去,考慮建橋成本較高,一些村鎮會在河道上築一道壩來方便車輛通行,並在壩內埋設直徑30-60厘米左右的涵管來保持水流暢通。事實上,涵管管徑狹小,往往被淤泥、垃圾堵塞,一些河段因此變成了「斷頭河」。
「拆壩建橋,打通斷頭河,溝通水系,是這次河道整治的重心之一。」閔行區水務局局長吉玉萍表示。據統計,截至目前,上海完成河道整治1711公里,建設污水管網310公里,1695條段河道已消除黑臭,達標率91%。其中,1124條段河道已完成公眾滿意度調查,滿意度均在90%以上。
不只是上海,太湖流域片其他省份在推進河長制的過程中,都針對當前河湖管理保護中的突出問題開展專項行動。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長吳文慶介紹,浙江省全面打響剿滅劣Ⅴ類水攻堅戰,截至2017年10月底,浙江全省省控、市控、縣控劣Ⅴ類斷面已全部銷號,16455個劣Ⅴ類小微水體全部完成驗收銷號。
建成五級河長制體系
「生在蘇南,喝著家鄉的水長大,深知水清岸綠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厚橋街道辦副主任汪蘇湘道出了自己的「初心」。他擔任3條鎮級河道的河長時,就深感責任重大。為了不影響正常工作,他每天提早1小時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去自己所轄的河道巡查一遍,對發現的問題直接在現場召集街道責任部門和屬地村負責人研討整治對策。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來自上海閔行區浦錦街道塘口村的王永芳告訴記者,她和其他27位女同胞成為「浦錦民間女河長」。「我們有一個『浦錦民間女河長微信群』,每天巡查時,隨手拍、隨手發,及時曝光。」據了解,自2017年3月上崗以來,民間女河長」隊伍開展了220多次河道巡查,用手機拍攝記錄著自己生活周邊河道整治中的問題。
「我們反映的問題,街道職能部門能夠第一時間掌握,關鍵是能第一時間處理,還會把處理的情況在系統中反饋給我們。」王永芳說,這種督促的效果讓每個河長感到了肩上的責任,工作的動力自然也增強了。王永芳說,塘口村的孫家河,以前是一條黑臭河,「髒得沒法看。」後來,她們將情況反映給浦錦街道政府,經過7個月的整治,現在「水變清了,白鷺也回來了」。
「太湖流域各級河長的辛苦與付出,讓太湖流域河湖面貌不斷變好。河長制實行一年多來,太湖流域片的河長體系總體上已經實現村一級覆蓋。目前,流域片各省市正全面推進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體系建設,34221名河長全部到位,河長會議、信息共享、信息報送、督導檢查、驗收和考核激勵等長效機制已基本建立並不斷完善。」吳文慶說。
率先打造河長制「升級版」
「目前,太湖流域片河長制工作已經實現了『見河長』,正處於由『見行動』轉向『見成效』的關鍵時期,太湖局將持續助推太湖流域片率先全面建成『河長制』『湖長制』。」吳文慶表示。
無錫市即將推行「升級版」河長制目標也已明確:確保到2020年,全市河湖管理保護規劃體系基本建立,河湖管理機構、人員、經費全面落實,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並將重點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以及國考斷面水質優於Ⅲ類水的比例均往「上」提一大步,全市黑臭和地表水喪失使用功能(劣於Ⅴ類)的水體基本消除,地表水質優於Ⅲ類水的比例力爭達到70%以上,河湖資源利用科學有序,河湖水域面積穩中有升,河湖防洪供水生態功能明顯提升,「互聯互通、功能良好、水質達標、生態優美」的現代河網水系基本建成。
「目前一些地區還存在河長制任務落實不全面、進展不平衡、制度不完善等問題。」吳文慶說,「後期將繼續督導各地抓緊全面出台市縣以下工作方案,積極探索助推河長制的有效抓手,強化對跨省河湖省界斷面、入太湖重要口門的監督監測,並研究制定河長制評價方式、操作細則,積極推進河長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力爭在全國率先建成更加全面、科學、規範的河長制體系。」
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李鵬
TAG:中國農業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