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卷首論壇】怎樣讀中國歷史

【卷首論壇】怎樣讀中國歷史

原標題:【卷首論壇】怎樣讀中國歷史


讀中國歷史,有一種讀法,是把歷史放到民間中讀,而不是放在王朝里讀;要用詩性的眼光讀,不要用「資治」的眼光讀。以詩性之眼,能讀取民間社會裡的歷史價值觀的審美趣味,用「資治」的眼光,只能圍繞王朝打轉,把歷史讀成陰謀詭計和打來打去。


「中國的歸中國,王朝的歸王朝」。其實,這種價值認知的區分,民間早有自己的分法。諸如民間說書人談古論今,往往開篇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且多半從「分」上來說。他們說亂世,說江湖,說三國,說西遊記,說水滸,說聊齋等等,為亂世演義,為草寇鬼神立傳,確立了民間社會的核心價值——「義氣」。

《三國演義》「演」什麼?「演」的是「義氣」二字,「梁山聚義」「聚」什麼?「聚」的也是「義氣」二字,孫悟空西天取經,頭上的金箍究竟是什麼?說穿了,還是「義氣」二字。


王朝以「春秋大義」聖化孔子,立孔子為「萬世之師」,為主流意識形態教化的工具,民間以「義氣」神化關羽,使關羽成了財神。以王權主義論關羽,成王敗寇,他本不足取。然而,他雖武不如呂布,智不及孔明,勢遜於曹操,而且為「走麥城」的敗將,卻能成神,何也?因「義氣」二字,歷史記住了他。觀其放下曹操,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去追隨劉備,尤於華容道上,放下劉備,義釋曹操,寧以一死,以成全「義氣」二字可知。


一部《三國演義》,其價值理性在於「義氣」,其工具理性在於「用計」。用計,本來是在人性的幽暗處玩雕刻,把它拿出來,放到光天化日下,讓幽暗的玩意兒成為文化,應該說,這也是羅貫中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講「義氣」,以關羽為代表,論「用計」,以諸葛亮為代表。關羽也會「用計」,觀其「水淹七軍」可知,但不及孔明遠矣。孔明也講「義氣」,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知,但他講「義氣」,以「忠」為前提,還是服從於王權的「忠義」。講「義氣」,講到超越生死,還有人可及,講到超越王權主義,置王權於義氣之後,則唯有關羽。當其追隨劉備,便放下了知他愛他重用他的曹操,當他義釋曹操,就更是放下了與他情同手足親如兄弟且有君臣名分的劉備,正是「義氣」高於王權,他才放下了兩頭的「王權主義」。


羅貫中以「義氣」——「桃園結義」開篇,以「不義」——「三國歸晉」結局。王權主義雖然總是在王朝中國取得勝利,可它在文化中國,卻不一定老是贏家。司馬氏篡權,贏得了王朝中國,可它在文化中國里贏了嗎?沒贏,是徹底的失敗者。不僅文化中國里流行的「魏晉風度」與這個家族無關,而且我們從民間流傳的「死諸葛打敗活司馬」的故事,亦可見這個家族在民心上是如何缺失。這個家族不光缺德還缺美,它在文化中國里唯一的價值,便是中了「空城計」,享受人們讚美諸葛亮的余唾,充其量不過落日的餘暉而已。他的兒子,連餘暉也沾不上,那是由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總之,無論孔子還是馬克思,在文化中國里都有一席地,但都沒有統治地位。文化中國沒有統治者,沒有王朝和王權,沒有等級和階級,沒有臣民和庶民,有的只是個人。


王朝從家到國,以家為本,故以「忠孝」立國。而文化中國則以個人為本,個人與個人之間,不論尊卑貴賤,唯以「義氣」相連,一種精神契約,但求自由平等。

(作者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地 的精彩文章:

【文史知識】古代人如何養老?

TAG:文史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