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農的秘密,就在太行山上!

神農的秘密,就在太行山上!

長治地處山西省東南部,太行之巔「與天為黨」,素有「上黨從來天下脊」之美譽。上黨之名,始於戰國。在遠古,境內即有耆國,為炎帝所立。長治城源遠流長,從秦建壺關縣開始,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就是在這裡嘗百草、制耒耜、種五穀,教化於民,從而實現了人類從游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偉大轉折,由此揭開了華夏農耕文明的歷史。

炎帝神農氏起源太行山

學者們關於炎帝神農氏起源於太行山地區的觀點,其主要證據是:

第一,先秦文獻中有關炎帝神農氏的活動記載,幾乎全部集中在太行、太岳之野,他處則鮮見。

第二,太行太岳之野的上黨地區,方誌、碑刻有大量關於炎帝的記載,數量、範圍皆居全國之首。

第三,太行山周邊地區,至今存有數十處炎帝祭拜遺迹,並有大量相關的信仰與習俗,涉及歲時風習、人生禮儀、衣食住行、生產活動多方面,堪居全國之首。

第四,最早的農業考古遺址,集中於太行山地區,其時間之早、數量之多,亦居全國之首。

炎帝足跡遍布上黨

炎帝的足跡曾遍布上黨,有關炎帝的遺存遺址也十分豐富。經年累月,風雨剝蝕,加之戰亂頻仍,存量不斷減少。即便如此,現今上黨,仍然有祭祀炎帝的古廟宇64座(含7處炎帝廟遺址,不含先農壇、八蜡廟等),古碑碣100餘通。主要分布在長治市郊區的百穀山、長治縣的黎嶺、長子縣的發鳩山、潞城市的潞子嬰兒墓地和高平市的羊頭山等5大區域,這些祠廟、碑碣等遺存中,考查明確無誤的最早的祠廟有百穀山北齊武平四年(573)重修的農廟。

發鳩山

黎嶺

黎嶺,俗稱「羊頭嶺」,位於今長治縣城北黎嶺村西,為土質丘陵。其上林木茂盛,周圍則為沃野平疇。黎嶺古稱為黎侯嶺,清《一統志》認為是商周時期古黎侯國所在。今黎嶺頂上,殘存有炎帝廟遺址。該廟原為三進院,規模宏闊,後被拆毀;創建年代不詳,廢墟可撿到宋、元瓦當和明琉璃等碎片。

百穀山

百穀山是一個有關炎帝神農氏嘗百穀的神話傳說流傳及遺址、遺迹分布密集的地點。北宋《太平寰宇記》載:「百穀山與太行、王屋皆連,風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稱嘉境,昔神農嘗百穀於此,因名山建廟。」明馬暾《潞州志》載:「百穀山,在州城東北一十三里,與太行相連,多產赤白石脂。昔神農嘗百穀於此,故建廟祀之,因名山。俗呼柏谷,恐非。」 明潞州判官王基《重修神農廟碑記》說:「炎帝神農氏之神在潞,當祀。考諸郡志,廟去城東北十三里,有山曰百穀……絕頂之半,廓以石澗,俯瞰城郭,世傳帝嘗百穀於茲。」由上可知,百穀山得名是由歷代相傳的炎帝神農嘗百穀於此而來。

羊頭山

羊頭山炎帝廟

羊頭山又稱羊山、老羊山、首羊山,位於長子、高平、長治三縣交界處,海拔最高1297米。山頂羊頭石西南有神農廟5間,創建時間無考,明時尚存,今為廢址,尚有石台階、屋基、石柱、石碑、石柱礎、水井等遺存。考其形制,當建於北朝之前,俗稱為神農上廟。在廟的北面和西北面,有一小、一大兩塊坪地相連。大坪上今存古城廢墟,俗稱神農城。神農廟下西面不遠的山坡上,又有黑白二龍泉,相距不遠,稱為神農井或神農泉。其下平地名為井子坪,相傳神農得嘉穀於此,始教播種,又稱為五穀畦。這些現存的有關炎帝神農氏的傳說遺迹,在漢、晉、唐、宋、元、明、清的史志與碑碣中,都有具體記載。羊頭山麓四周則有色頭炎帝廟、莊裡炎帝陵、五穀神廟、故關炎帝行宮、賈村神農中廟、李家莊舊石器文化遺址等。羊頭山僅炎帝遺址就有如此之多。從目前專家學者所掌握的資料考證,羊頭山炎帝陵不但早於湖南炎帝陵,而且陵墓的位置比較準確。

典志碑碣印證炎帝活動

炎帝在上黨的活動,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如作於戰國的《竹書紀年》中說(炎帝神農氏)「其初國伊,又國耆,合而稱之,又號伊耆氏」,在古文字中,耆、黎通用,其耆即指古上黨一帶的黎國,而黎國即指「漢之上黨郡壺關所治黎亭是也。紂都朝歌,王圻千里,黎在朝歌之西,故為近王圻之諸侯也」(《尚書正義》),即今長治縣的黎嶺(一說黎城,兩地相距不遠,皆在古黎範圍)。而在上黨歷代的地方志中,有關炎帝的記載則更為具體,作於晉《上黨記》(山西省的第一部地方志)中有「神農廟西五十步,有石泉二所,一清一白甘美,呼為神農井」的記載。有關炎帝在上黨活動的碑碣則更是隨處可見,最早當數黎城縣現存的隋開皇五年(585)所立《寶泰寺浮圖碑》,中有「秦將定燕卒之鄉,炎帝獲嘉禾之地」的記載,這在全國範圍內,也是最早記載炎帝的石碣資料。

上黨地區現存的有關祭祀、紀念炎帝神農氏的祠廟建築及碑碣等遺存,數量眾多,延續久遠,分布較廣。這些祠廟大部分建在有傳說炎帝活動遺迹的地點,使得祠廟本身除具有祭祀性功能外,更帶有緬懷與紀念的意義。

長治縣黎都炎帝文化園羊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山西 的精彩文章:

應縣耍孩兒 戲曲活化石

TAG:行走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