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幸福的國家也曾是「糞坑」:特朗普所不知道的挪威的奮鬥史

最幸福的國家也曾是「糞坑」:特朗普所不知道的挪威的奮鬥史

「大嘴噴四方」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又惹上一樁新麻煩,美媒爆料稱,他在聽取手下官員彙報移民情況時,將移民來源國分為三六九等,並將挪威人看做「高端人口」, 稱「像挪威這種國家的移民」應該多來。特朗普在激起亞非拉人民廣泛不滿的同時,挪威人也對他的「歡迎」在內心毫無波動,且婉言謝絕。

特朗普。資料圖

挪威人對美國不感冒

實際上,目前挪威是世界上公認最為發達、幸福感最高的國家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數據,2016年挪威人均GDP達到70392美元,僅次於盧森堡和瑞士,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2016年人類發展報告》、《2017年世界幸福報告》,經合組織公布的「美好生活指數」等反應生活質量的指數中,挪威均排名第一。2016年挪威基尼係數為25,是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

在這些指數中美國並不處於領先行列之中,貧富差距卻是全世界最大之一。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經濟領域的問題在社會領域被放大數倍,犯罪率飆升、槍擊案頻發,族群、階層對立日趨尖銳,BBC甚至評論稱,美國在部分社會指標上正向第三世界國家看齊。從這些數據上看,挪威是一個富饒、貧富差距小、生活質量高的國家,對特朗普的邀請自然不甚感冒。

苦難中走出的幸福

挪威是從維京時代走來,中世紀以來接連被丹麥、瑞典等北歐強國所統治。從地緣上看,挪威過去是歐洲的「化外蠻荒之地」,與歐洲大陸的文明相隔較深,受到的影響與啟蒙也有限。

在15世紀以來歐洲通過資本、商品與戰爭逐步成為世界體系中心的時代中,挪威仍然在原地踏步,在歐洲大國為核心的體系中扮演著原料供應地與製成品市場的角色,直至19世紀初,挪威生產的主要產品仍然是農、漁、林產品,生產方式也是封建制度下的小農生產,境遇並不比亞非拉國家好多少,許多人選擇到海外討生活。

根據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阿蘭·泰勒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榮休教授傑弗里·威廉姆森的研究,1870-1910年間,挪威的平均工資水平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挪威約四分之一的勞動力選擇移民美國,並且是當時美國新移民中最貧窮、受教育最低的人群。

換句話說,當時的挪威移民是名副其實的「低端人口」。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樣,挪威從如此低的起點,發展成全球最幸福的國家之一,完成國家獨立、經濟發展、社會建設等幾大任務,經歷了近兩百年的努力。

機遇、資源與規劃締造的富饒

挪威的經濟發達,不僅得益於其豐富的油氣資源,更是抓住二戰以來的發展機遇,國家合力規劃的結果,其中凝結了挪威人謀發展,求富求變的思想與行動。

工業革命前,挪威是個徹頭徹尾的農業國,看似地廣人稀但適合耕种放牧的土地卻極其有限,部分地區的人們甚至靠狩獵來補充食物消耗。19世紀中葉,挪威引進了紡織等現代工業,利用失地農民為勞動力發展製造業。然而,直至二戰結束,挪威的工業化也未能幫助其實現國富民裕,人均收入也僅為美國同期水平的一半。挪威經濟真正騰飛得益於四大因素。

首先是油氣資源的發掘。1966年起,挪威開始採掘北海的油氣資源,為其打開了財富大門,結束了「捧著金碗要飯吃」的歷史。目前,挪威是全球第三大天然氣出口國、第八大石油出口國,2016年油氣行業占其產值的20%和出口額的49%。

其次是建設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二戰後,挪威追隨歐洲大陸國家的潮流,發展社會市場模式,加強國家對經濟和社會福利的調控。挪威的油氣產業及最大的鋁業、電信、銀行企業均為國有,以這些國企收益補充國家財政,將自然的恩賜變為國民共同的財富。因此挪威雖是全球福利最高的國家之一,但其財政健康,2016年公共債務比僅為35%,政府財政盈餘3%,三大評級機構均給其AAA評級信用,為歐洲福利國家罕見的情況。

其三,未雨綢繆,尋求經濟多元化。挪威人深知油氣經濟不可持續,因而積極爭取經濟多元化。1990年成立了挪威政府養老基金,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此外,挪威還積極發展現代漁業、數字經濟等產業作為油氣經濟的補充,避免得上「荷蘭病」(指一國經濟的某一初級產品部門異常繁榮而導致其他部門的衰落的現象——編者注)。

其四是順應世界發展趨勢。挪威是全球最開放的經濟體,積極擁抱全球化,雖然沒加入歐盟,但作為歐洲經濟區成員享受歐洲單一市場絕大多數便利。

社會和諧步步來

與發達的經濟一樣,挪威安祥和諧的社會環境也來之不易。二戰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挪威受制於經濟和政治狀況,政治與社會發展水平極低。挪威1814年從專制君主國轉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1905年才從瑞典王國的統治下獲得獨立,1913年才實現全民普選。

中下層民眾的經濟社會利益長期得不到充分代表,科教文衛事業發展緩慢:19世紀部分地區嬰兒死亡率高達40%,挪威的全民普及教育雖然在1736年開始施行,但直至1811年奧斯陸大學成立前,挪威人只能去丹麥接受高等教育。

20世紀60年代後,挪威才能將大筆的石油鈔票砸向公共事業。自20世紀七十年代至今,挪威教育行業僱員數量增長了1倍,醫療和服務行業僱員增長了三倍,公共行業佔到挪威GDP的52%,而數十年的投入才結出如今的豐碩果實:2016年挪威的人均醫療支出達6647美元,居全球第四;2016年歐洲健康消費者指數排名第三;義務教育入學率99%,畢業率82%,英語精通指數全球第四,醫學與文學均出過諾貝爾獲得者,社會領域的進步也在反哺經濟發展,國民素質和受教育程度使挪威的勞動力成為不亞於石油的寶藏,從向外輸出變成為本國經濟社會服務。

挪威各方面的進步也使得百年前絕望中向海外討生活的移民潮不復存在,反而使其成為其他國家人民嚮往的樂土,移民佔總人口的比重從1970年的1.25%升至2016年的11%,也造就了挪威包容開放的社會氛圍與多樣的文化元素。

如今,全世界希望移民的人們,無論母國的狀況如何,其出發點也許都是希望尋找新的生活。各國移民政策雖不相同,但粗暴地將把人和國家分個三六九等,將需要幫助的人稱為「低端人口」,終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許挪威這兩百多年的變化能夠給世界帶來一些啟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多的樂土,才是真正讓全人類找到安居樂業之所的正確道路。

(董一凡和張蓓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首次戰備試射的印度烈火-5:尚缺主流設計,戰時生存力不足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