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是什麼讓余光中成為一名詩人,又是什麼總在吸引他眷念自己的祖國?
原標題:【節目】是什麼讓余光中成為一名詩人,又是什麼總在吸引他眷念自己的祖國?
預告視頻,先睹為快!
1971年的一個夜晚,在台北廈門街居所內的詩人余光中,正久久凝視著地圖上那個叫做故鄉的地方。這時的他離開家鄉已經20多年,久未踏上故土的余光中思鄉情切。隨後,他寄情抒懷,一氣呵成,20多分鐘便賦詩一首。詩作完成後,他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首詩,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誦的《鄉愁》。一首《鄉愁》,牽動了億萬華人的心。它既是一個時代的情感背景,也是生命成長的重要參照,可以說,鄉愁是人世間最美的愁了。詩人余光中也由此被稱為鄉愁詩人。然而,不久前,2017年12月14日,鄉愁詩人在台灣高雄因病離世,給世人留下無限的眷戀。那麼,余光中的一生究竟經歷了怎樣的傳奇,他又如何能在短短20多分鐘就寫下凝聚他一生的鄉愁?
余光中
鄉愁余光中手跡
余光中,1928年農曆九月初九出生於江蘇南京,因為這一天正好是重陽節,他也自稱為「茱萸的孩子」。余光中的母親孫秀君原是江蘇常州武進人,因到福建永春教書,而與永春縣教育局局長余超英結下姻緣。余光中出生後,因為父親余超英公職經常調動,母親便常帶他回常州探親,因此余光中的童年大半是在江南度過的。小時候的余光中,濃眉大眼,臉正而長,剃個小平頭。這是當時小光中與母親的合影。從照片上看,他大大的眼睛還透出一股早熟和智慧。然而,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激烈的戰火提前結束了余光中的童年。當時,由於父親因公職關係已先行撤往武漢,母親提前帶著余光中返回常州,而躲過了南京大屠殺。隨後,常州也不安全,母子倆便開始了漫漫的逃難之路。為躲避日軍,他們匆忙躲進一間寺廟,不想日本軍隊隨即也駐紮於此,母子二人驚恐地躲在佛像的香案底下久久不敢出聲,才終於逃過一劫。這時,才9歲的余光中嘗到了國破家亡的心酸。
小余光中和母親
1945年8月,八年抗戰終於結束,19歲的余光中考取夢寐以求的北京大學外語系。然而,不久之後,解放戰爭的戰火開始蔓延,母親擔心他的安危,堅決不讓他去北京。孝順的余光中只好在南京金陵大學開始讀書。大一那年,余光中就開始嘗試翻譯拜倫、雪萊的詩,發表在校刊上。隨後又在南京《大華晚報》發表過兩首舊體詩。不想,僅僅在金陵大學讀了一年半之後,余光中又因為戰火蔓延而再度逃難。
19歲的余光中
1950年6月,由於戰爭,余光中隨父母自香港來到台灣,9月,余光中正式考進了台大外文系三年級。由於外文系氣氛非常自由,加上生活逐漸安定下來,他便重拾擱置了一年的筆,開始向文壇進軍。而就在這裡,他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恩師梁實秋。那麼,已經是文壇大家的梁實秋怎麼會收只是台大外文系三年級的學生余光中為徒呢?
梁實秋
有了恩師梁實秋的指點,余光中在大四那年,就出版了處女詩集《舟子的悲歌》。從台大外文系畢業後,更與覃子豪、鍾鼎文、鄧禹平等當時文壇上活躍的青年詩人們,共同創立藍星詩社,《藍星》周刊也成為文壇上非常有影響力的刊物。此時的余光中已經小有名氣,而就在這一時期,他的詩作細膩而綿柔,詩文里還經常出現咪咪、宓宓這樣的稱呼。稱呼如此親昵,可見兩人關係非同一般。這個人究竟是誰呢?
余光中
1958年,30歲的余光中第一次當了父親,然而,就在大女兒還沒滿月之時,最愛的母親卻過世了。這一生一死,一喜一悲,對余光中是衝擊無限。然而,就在這時,他遇到了一個更大的挑戰——赴美深造。為了他的文學創作,離開家人,遠走異鄉,飽嘗別離之苦,孤身一人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而就在飛機升空的那一刻,他默默流下了眼淚。
1958年余光中留美期間在愛荷華大學宿舍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1月19日湖北衛視《大揭秘》《文學大師余光中的鄉愁》!
TAG:大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