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書卷氣 與書畫的意境

書卷氣 與書畫的意境

書卷氣是腹中文章的外在表現,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其氣指的就是「書卷氣」。書卷氣是一種文化氣質外溢的美,它散發著一種「大雅」的韻味,其概念不易明確「言傳」,其內涵卻可以清晰「意會」。書卷氣自然來自「書卷」即書籍,因為古代書籍多作捲軸形,故稱之為「書卷」。因此,要取得書卷氣,多讀書是先決條件。不讀書則無從談書卷氣,書讀得不多則散溢不出書卷氣。《世說新語》載: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腹中有書到須曬的地步,外溢出的自然是極其濃郁的書卷氣了!寫文章,自然與書卷相關,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神」中,當然蘊含著書卷氣,而從事書畫藝術創作,書卷氣同樣至關重要。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憎,對人則語言乏味。」從事藝術創作亦然,作品蘊含書卷氣,便平添風神韻味,如無書卷氣,則匠氣、俗氣充斥其間,自然面目可憎,語言乏味。 書卷氣與讀書的多寡成正比,「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原來是指讀書與寫詩的關係,其實,讀書與書畫的關係何嘗不是如此,書讀得多,揮毫自有神來之筆。

古人十分強調讀書對一位書法家的巨大作用,蘇軾有詩:「筆退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宣和書譜》所謂「善論書者,以謂胸中有萬卷書,下筆自無俗氣。」都是指讀書對書法所起的作用。

古云:畫忌六氣。一曰俗氣,如村女塗脂;二曰匠氣,工而無韻;三曰火氣,有筆杖而鋒芒太露;四曰草氣,粗率過甚,絕少文雅;五曰閨閣氣,苗條軟弱,全無骨力;六曰蹴黑氣,無知妄作,惡不可耐。書畫同理,書法同樣忌這六氣,而匠氣、俗氣則是忌中之大忌。書畫需要技巧,便是筆墨、結構的表現手段,掌握這個手段並不十分困難,但要在滿紙筆墨中沖刷俚俗匠氣,則是十分不容易的。據說,有人向某大書法家學習書法,大書法家首先叫他去讀唐詩宋詞,然後欣賞書法名作。那人照做後,落筆便覺有一股高雅之氣自胸底湧起,進入一種難以言狀的藝術境界。這其實就是所謂「書卷氣」的外溢。

如上所述,書卷氣來自書卷,其實,書卷氣也就是文學修養。一個人文學修養的深淺,往往決定著他書畫作品藝術效果的高低。有人評論:魯迅、柳亞子、茅盾等的書法功夫並不見深,但由於他們都是大文人,文學造詣精湛,藝術修養很高,所以,在其書法中便自然流露出一股「書卷氣」,蘊含著一股耐人尋味的藝術趣味。反之亦然,古今書畫大家無一不是文學造詣精深者,作為書畫家的同時,在文壇在又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因此,他們的書畫作品便蘊含著濃厚的書卷氣。

書畫創作講究意境,意境是書畫家的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現。羅丹說:「最純粹的傑作是這樣的:不表現什麼的形式,線條和顏色再也找不到了,一切都融化為思想與靈魂。」這個「思想與靈魂」就是我們所說的意境。藝術作品的成功與否,首先取決於其意境是否感人。即如看似由抽象的線條組成漢字的書法,若非表現精神氣質,也就無所謂藝術美。我國古代書論從唐就開始強調錶現功能,到宋代,這便成了人們的一種普遍認識。蘇軾《論書》云:「人貌有好醜,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其實指的也是書法的意境。歐陽修說顏真卿「忠義出於天性,故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人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元鮮於樞推為「天下第二行書」,歷代書家都予以莫高的讚譽。其書從開始的凝練深沉到中段的奔放遒勁,到後段的痛快淋漓,那跳擲翻騰的筆致,渾厚圓轉的線條,席捲千軍的氣勢,讀者可從中窺見作者化悲痛為力量,溶於筆端的英風浩氣,這也正是《祭侄文稿》的意境所在。設若作者不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且具「忠精赫赫」之品操者,則斷然不能出此意境。其書卷氣在作品中的體現更自不待言了。

繪畫的講究意境,尤甚於書法。繪畫史上有許多有關意境的趣聞軼事,常為習畫者所樂道。如宋徽宗時用古詩命題考試畫士,以意境佳者入選。如以「嫩綠枝頭紅一點」為題,在花木上妝點者平平,畫綠樹叢中伸出一枝桃花者亦不足稱佳,有於危亭縹緲綠樹掩映之處畫一美女憑欄而立者則意境見矣!熟悉這類故事者並不少,然而,僅僅是對這類軼事的聞知並不等於理解了意境的內涵,聞知與理解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距離,更不用說創造意境深遠的作品了。繪畫的意境,重要在構思,這種構思,是要在觀察、認識的基礎上,用心靈來表現客觀對象。要善於挖掘事物最深層、最本質的東西,在立間意上苦心經營,從而創造出深遠的藝術境界。這就須要用深厚的文學修養去構思、去創造,通過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的手法,展示客觀對象所能蘊含的深刻意義。意境是深厚的文學造詣和豐富的藝術修養的自然流露和寫照。

譬如畫一幅《三峽圖》,繪畫的對象是滾滾奔騰的長江及兩岸蒼翠壁立的山峰,作者如作純景物的描繪,就談不上什麼意境。只有通過客觀事物的描繪來歌頌長江天險的雄偉、壯觀之美,展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她孕育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養育了一代代英雄豪傑,展示長江天險的精神本質,才稱得上藝術作品的意境美。要表現這種意境,就要求作者不只在練筆上下功夫,更要在練意上下功夫,而練意首先要求的便是多讀書。畫三峽,不僅要讀有關三峽的地理著作,更要讀有關三峽,有關長江的歷史著作、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以及歷代文人墨客、英雄豪傑與長江相關的大量故事軼聞等資料,腹中有了這些書卷,就會產生「藝術心靈的感受」。當長江的浩蕩氣勢,歷史的變幻風雲,英雄人物的氣度風采在你的胸底湧起之時,你筆底呈現的就絕不會只是客觀事物的具象再現,書卷之氣定然會充盈在線條墨團色塊之間。這也就是「意」的創造,這種意的創造能使筆墨高度提煉和概括,表現出動人心魄的藝術境界。

再如畫荷花,一個沒有讀過什麼書的作者,可以掌握相當高的繪畫技巧,可能細緻而逼真地描繪荷花的各種形態,但那作品絕對擺脫不了匠氣、俗氣。倘若是讀過諸如周敦頤《愛蓮說》、李漁《芙蕖》、朱自清《荷塘月色》以及古今眾多名家描寫荷花的篇什的作者,其下筆畫荷便絕不同於前者。或許他畫得並不工整、細緻,也不如前者形似,但從那滿墨色中,從作者重「神」不重「形」的表現手法中,你可讀到一股濃郁的書卷氣。在這裡,自然形象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已非作者的注重點,作者要創造的是意境的美。前人強調「畫形先畫意,畫意不畫形」,說的正是注重意境之美。但,畫意不畫形並不是說歷家不重視形的真實表現而信筆塗抹,而是在對自然形象的深刻觀察的基礎上,大膽揮寫並進行再創造,用高度概括提煉的筆墨創造出不同凡響的意境美。

意境美具有的是一種雖不道破卻意味盡出的境界,它能調動觀眾讀者的積極聯想,予以難以言傳的美的享受。欣賞畫意叫「讀畫」,一個「讀」字告訴我們,畫家在畫面中表現出的外在的或細膩典雅、或絢爛活潑、或雄奇奔放、或縱橫跌宕的技法特點,固然可供欣賞,而畫家寄寓於筆墨中的蘊涵和情致即「意境」,則更是讀者需要理解,也是作者希望讀者能夠理解的思想內容。譬如讀明代徐渭的《墨葡萄》,我們從那瘦勁而柔中見剛的線條及渾脫斑駁的墨色中可讀到畫家不平、不安、不耦的遭遇和不屈、不附、不阿的個性。又如讀八大山人的花鳥,我們從那誇張變形的小鳥,蕭瑟慘淡的構圖中,能讀到畫家鬱悶悲憤的情緒。這些,也正是畫家筆下的意境所在,而要創造這種意境,則離不開書卷,離開了書卷,葡萄、花鳥都只能是客觀事物的具象,所謂作品也只能是充滿匠氣、俗氣之作。

宋郭熙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蘇東坡評王維的詩畫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有形詩」、「畫中有詩」指的也正是「意境」。書畫的意境是書畫的「詩化」,既是詩化,其要求就不僅在於描繪客觀形象的真實、生動和筆墨的規範,更重要的是能把人們引進一種濃郁的思想感情氣氛之中,喚起人們豐富深邃的聯想,從具體的形象感受中進一步領悟到更深的啟示。托爾斯泰說:「愈是詩的,愈是創造的。」要創造出詩的意境,「書卷」之重要自不待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用這句成語來說明「書卷氣」與意境的關係,實在是再確切不過的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德利成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很多人學不好書法,就是忽略了這些重點!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