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北宋名將章楶看「北宋無將」的歷史虛妄

從北宋名將章楶看「北宋無將」的歷史虛妄

原標題:從北宋名將章楶看「北宋無將」的歷史虛妄


關於章楶(1027—1102年),《宋史·章楶傳》載其功略曰:


字質夫,建州浦城人。以叔得象蔭,為孟州司戶參軍。應舉入京,聞父對獄於魏,棄不就試,馳往直其冤。還,試禮部第一,擢知陳留縣,歷提舉陝西常平、京東轉運判官、提點湖北刑獄、成都路轉運使,入為考功、吏部、右司員外郎。


元祐初,以直龍圖閣知慶州。時朝廷戢兵,戒邊吏勿妄動,且捐葭蘆、安疆等四砦予夏,使歸其永樂之人。夏得砦益驕。楶言:「夏嗜利畏威,不有懲艾,邊不得休息,宜稍取其土疆,如古削地之制,以固吾圉。然後諸路出兵,據其要害,不一再舉,勢將自蹙矣。」遂乘便出討,以致其師,夏果人圍環州。楶先用間知之,遣驍將折可適伏兵洪德城。夏師過之,伏兵識其母梁氏旗幟,鼓噪而出,斬獲甚眾。又預毒於牛圈瀦水,夏人馬飲者多死。召權戶部侍郎。明年,除知同州。紹聖初,知應天府,加集賢殿修撰、知廣州,徙江、淮發運使。


哲宗訪以邊事,對合旨,命知渭州。至即上言城胡蘆河川,據形勝以逼夏。乃以三月及熙河、秦風、環慶四路之師,陽繕理他堡壁數十所,自示其怯。或以楶怯,請曰:「此夏必爭之地,夏方營石門峽,去我三十里,能奪而有之乎?」楶又陽謝之,陰具板築守戰之備,帥四路師出胡蘆河川,築二城於石門峽江口好水河之陰。二旬有二日成,賜名平夏城、靈平砦。方興役時,夏以其眾來乘,楶迎擊敗之。既而環慶、鄜延、河東、熙河皆相繼築城,進拓其境,夏人愕視不敢動。夏主遂奉其母合將數十萬兵圍平夏,疾攻十餘日,建高車臨城,填塹而進,不能克,一夕遁去。夏統軍嵬名阿埋、西壽監軍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戰,楶諜其弛備,遣折可適、郭成輕騎夜襲,直入其帳執之,盡俘其家,虜馘三千餘、牛羊十萬,夏主震駭。哲宗為御紫宸殿受賀,累擢楶樞密直學士、龍圖閣端明殿學士,進階大中大夫。


楶在涇原四年,凡創州一、城砦九,薦拔偏裨,不間廝役,至於夏降人折可適、李忠傑、朱智用,咸受其馭。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寢兵。楶立邊功,為西方最。

由這段傳記可知章楶不但頗具戰略家眼光,而且長於作戰指揮和戰術運用。尤其其發明的「堡壘戰術」配以「淺攻戰略」,可謂針對西夏騎兵的「制勝法寶」。1098年,章楶提出天都地區畜牧耕稼膏腴之地,人力精良,產良馬,夏人得此則能為國,失此則於兵於食皆有妨闕。將來進築城寨,佔據了當,夏人所有惟餘興、靈二州,雖未滅亡,大勢已定。於是,章楶命涇原之伍進據天都,熙河之伍進據會州,秦州遂為腹里,幅員殆千餘里,首尾相連,其中共進築城寨五十餘所,無不如意。河東、鄜延、環慶邊面亦各相通,盡有橫山之地,西夏由是衰弱、惶怖。


史載章楶曾以兩千精騎奇襲天都山,擒獲西夏大將,俘敵三千餘人,牛羊十餘萬,全殲夏將仁多保忠之軍,仁多保忠僅以身免,夏主震駭。宋哲宗接到捷報,親到紫宸殿授賀,任命章楶為樞密直學士、龍圖閣端明殿學士、進階大中大夫。


另外,章楶不但武能安邦,而且詩文俱佳,著有《寄亭詩遺》、《成都古今詩集》6卷,且特長於填詞,世稱章楶「詞有織綉功夫」。


章楶生活上艱苦樸素,赴任成都轉運使時,未帶僕從,親自駕馭匹驢,馱著妻兒行李,跋涉於崎嶇蜀道。作風平易近人,熱愛下屬,善用人。舉用人才,不問出身,即使是執勞役供使喚的人,只要有才幹就予以擢用。降將西夏人折可適、李忠傑、朱智用都能聽命於他,並在平夏戰爭中立下戰功。


作為北宋末年戰功最顯赫的名將,章楶依靠的是堡壘戰術和淺攻戰術。其中的堡壘戰術,紅軍於第五次反圍剿作戰時曾經遇到過,近人以為那是德國指揮官的發明,殊不知在一千餘年前,被稱為最缺少名將的北宋一朝,早就已經被嫻熟應用。而且,章楶還創造了以堡壘戰術為依託,以淺攻戰術和縱深突襲交替使用的靈活戰法,可謂中國對世界軍事史的一大貢獻。


然而,章楶作為北宋名將,卻鮮為後世所知。因為宋後之史家,常有「北宋無將」、「南宋無相」之說。其主要歷史註解為,大宋開國之後,因太祖太宗二帝之削奪大將兵權,且統一戰爭中,二帝常御駕親征,眾將聽命而已,是以總體來說北宋傳世名將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建國之初。尤其到了澶淵之盟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沒爆發大的戰爭,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名將。另外,北宋一朝,由於明君較多,所以自趙普開始,便名相賢相輩出,其中如范仲淹、劉摯、王安石、寇準、韓琦、司馬光、李沆、陳恕、富弼、呂端、文彥博、呂蒙正、曾公亮、畢士安、曹利用、李昉、王曾、韓瑜等,可謂代代有名相,個個傳千古。而到了南宋,在靖康之恥激勵下,宗澤、岳飛、吳玠兄弟、孟珙、韓世忠、劉琦、劉光世等,可謂名將輩出。由於南宋屬於偏安朝廷,國家幾乎沒有相對長期安定的時期,是以難以產生治世之能臣。另而言之,由於北宋作戰對象為遼和西夏,不但兩面受敵,而且缺乏騎兵和有利的地形發揮軍力,所以其將領表現的機會少。相比北宋而言,南宋的主要作戰地域是江淮地區,這裡水網密布、山川交錯、地形複雜,不利於騎兵作戰而利於水軍發揮作用,是以許多將領能夠憑藉有利的山嶽地形,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因此南宋的將領表現相對出色一點。


然而,詳細審讀西夏與宋之百年戰爭,卻發現「北宋無將」之說可堪考證。因為,且不說北宋開國之初大批由五代以來培養的名將如潘美,曹彬,楊業父子,曹瑋,狄青,种師道,宗澤,李繼隆等人之外,尚有以章楶為首的一大批西北邊將。他們中間,有五路伐夏時的李憲,有機智善戰的王韶,有被譽為「禦敵長城」的「折經略」折可適,還有平夏城守將郭成,被譽為熙帥的劉仲武,以及與狄青齊名的郭逵。上述名將,因為長期在夏邊作戰,而他們立功之時,正值北宋由盛轉衰的末年時期,當他們終於將要完成平夏之功時,北宋卻突然亡於金朝的鐵騎。而後,南宋南渡,又被金人長期追撓,是以一直沒有史家對他們進行梳理記載,而滅亡了北宋的金朝和北宋的勁敵西夏又相繼被蒙古人所滅,戰亂頻仍之間,更無人記起這些邊關的名將戰史,等到近三百年後的元末時期,由元人治《宋史》之時,名將事迹漸滅,戰功意義已無,是以他們便漸漸被湮沒和忽略,而因此北宋一朝被冠以「無將」之說,成為後世定論。而竊以為,北宋所以缺少振聵古今的名將,其根本原因在於其所秉持的重文抑武和消極防禦戰略之故。北宋一朝,雖然自太宗開始,一直都懷有收復燕雲十六州和平定西夏的雄心壯志,但是,在「防內」重於「安外」的國家政治體制之下,將領常常被特殊的軍事體制所束縛而難以發揮作用;終宋一朝,民雖富庶而國無尊嚴,文化雖然繁榮而國力依然孱弱,實既為後世之歷代王朝帶來了正反兩個方面的深刻經驗教訓,亦為今天中華民族的繁榮復興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在21世紀的中華今天,國家既要有治世之能臣,又要有能夠底定乾坤的武將,而他們的誕生和世世不絕,則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和國力軍力的支持,從而確保大批優秀將領在實戰中磨礪成長,從而確保當國家真正有難之時,他們能不辱使命,保家衛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兵博薦讀:千百年眼(卷四)——秦世文章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