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皇帝召見官員時,通過審其土音來判斷他是否違背清朝體制

乾隆皇帝召見官員時,通過審其土音來判斷他是否違背清朝體制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乾隆皇帝在聽取浙江解餉官紹興府通判張廷泰彙報其履歷時,聽出他有紹興土音,遂進一步詢問。張廷泰說他小時候曾經跟隨父親在紹興住過幾年,因此有紹興土音。乾隆認為張廷泰跟寄籍紹興沒有什麼不同,他在當地為官,不符合大清體制,於是將他調到福建任職。

乾隆以為,各省現任官吏中類似張廷泰的情況可能很多,於是下令各省總督、巡撫自行檢查,上報,同相鄰的省對調;如果有意不報,將以罪論處。

乾隆皇帝如此重視官員的土音,這涉及到清朝體制――任官的籍貫迴避制度。

籍貫迴避,也叫地區迴避,是指官吏的籍貫同就任地區不得相同或者接鄰。主要包括京官地區迴避、外官地區迴避、寄籍人員地區迴避等制度。其目的在於防止官吏因為同宗、同鄉、同門等特殊關係而徇私舞弊,以預防腐敗。

京官與地方官在迴避的具體規定上有所不同。京官的迴避主要是指擔任戶部、刑部這兩個部的司官道監察御史的籍貫,不能同所管省份相同。比如,安徽籍人不能擔任戶部、刑部兩部之江蘇司和都察院安徽道監察御史。地方官的迴避,指從督撫到州縣官,本省人不得在本省出任,或者雖然非本省人,但是原籍同就任地相距在五百里以內的,也要迴避,直至去職,甚至客死他鄉。考慮到外官任職情況複雜,因此,具體實行時會有相應調整。

由於籍貫迴避制度的存在,使得被派到遠離家鄉的官員,一直在外漂泊,稱之為「宦遊」。被康熙皇帝稱「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原籍山西,先在廣西羅城做知縣,後出任四川合州知府,直至兩江總督,至死也沒回原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