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美女傳承年畫技藝 進入清華大學學習
每到新年,人們總是喜歡在門上貼上春聯或年畫,來表達對新年的祝福。灘頭木版年畫是湖南唯一的手工木版年畫,色彩飽滿艷麗,造型誇張有個性,題材多為新年祝福、喜慶豐登、免除災禍等古老民間習俗,寓意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和精神寄託,被譽為湖南省民間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日前,記者走進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灘頭鎮古巷裡的高臘梅年畫作坊,只見大門上貼著兩張傳統年畫——「秦叔寶·尉遲恭」,兩扇大門旁懸掛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題寫的「高臘梅作坊」和「隆迴文藝濃如酒 灘頭年畫艷如花」門聯。一樓展廳展示著《老鼠娶親》、《馬上報喜》、《吉娃送福》、《和氣致祥》等高臘梅年畫作品和用於製作年畫的手工刻板及用於裁紙的大彎刀。
走上作坊的二樓,90後姑娘鍾星琳在已經雕刻好的木板上刷上顏料,平鋪手工抄紙,再用棕刷來回平刷手工抄紙,揭起手工抄紙,一張年畫就完成了一道工序。在鍾星琳看來,印製年畫看起來不複雜,卻有著很大的學問。「顏料不用很多,但是整個木板的紋路都要刷均勻,用於刻板的梨木本身就是吸墨的,力度掌握很重要,力度不夠,畫沒有印全,力度太大了,顏料會力透紙背。」
別看年輕,如今她可是灘頭年畫的傳承人。而談起自己和灘頭年畫的淵源,鍾星琳說,還是來自家裡人的「耳濡目染」,她出生在灘頭年畫世家,爺爺鍾海仙、奶奶高臘梅是灘頭年畫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父親鍾建桐也是灘頭年畫代表性傳承人,由於父母平時工作很忙,鍾星琳由爺爺奶奶一手帶大,從小便看著他們印製年畫長大。
大學畢業後,她留在長沙成了一名媒體人。然而,近幾年爺爺、奶奶相繼去世,讓她在悲痛之餘,感受到了家族技藝傳承的責任和巨大壓力。「他們用盡了畢生的心力去保護這項技藝,我不能讓它在我這一輩消失!」鍾星琳介紹,隨著工業現代化進程對農耕文明的強烈衝擊,灘頭木版年畫的市場急劇萎縮,加之傳統藝人們紛紛改行,原有技藝概已荒廢,老一輩的刻版高手相繼逝去,灘頭年畫的傳承面臨著最大的困境。
去年6月28日,在長沙太平街榮寶齋,作為家族式傳承的非遺技藝,在社會各界的見證下,鍾星琳向父親鍾建桐行拜師之禮,成為灘頭年畫的新生代非遺傳承人。對於女兒的決定,灘頭高臘梅年畫作坊第三代傳承人鍾建桐心潮澎湃,他曾經無數次設想過如何留下老祖宗的「寶貝」,直至女兒鍾星琳「站了出來」。「從事灘頭年畫要耐得住臟、累、寂寞,年輕人望而卻步。
鍾星琳介紹,灘頭年畫的一大特點,就是用土紙印刷。以毛竹為原料,經過泡料、踩料、煮料、洗料、曬白、打料、撈紙、榨乾、焙紙等十多道程序變成紙,這種手工紙又稱「土紙」。買回的土紙需要先「拖膠」,即在把生紙蒸煮成熟紙時,把位於最低層的幾張紙塗膠,以防浸水,之後塗上一層石膏泥,這樣的紙「能吃住顏色」並能防蟲,加之灘頭當地泉水又宜於調色,印上去的色彩分外明艷亮麗。
由於灘頭年畫屬於木版年畫,必須用到梨木手工雕刻的木板。「套版」的順序是先印色板,套色按由淺入深的色系依次手工印刷,最後印制線板,設計的圖案有幾個顏色便要多少塊色板依次套印。套印好的年畫還要進行「開臉」。「開臉」是整個製作過程中的關鍵:要給上好色的人物點眼睛、塗腮紅、描嘴唇、畫鬍鬚,以使其更為生動傳神。「開臉」後,就可以把年畫懸掛在室內風乾變成成品了。
前不久,鍾星琳被湖南省文化廳推薦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參加由文化部、教育部舉辦的為期一個多月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對於未來自己的傳承之路,鍾星琳表示,希望能與時俱進。「我想做文創設計產品,實現非遺+非遺、非遺與日常生活用品的跨界融合,提高灘頭年畫的使用價值,這樣灘頭年畫才能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目前,鍾星琳在長沙雨花非遺館開辦了灘頭年畫高臘梅傳習所,設立中小學生課外實踐課程,並嘗試讓灘頭年畫跨界發展。「我現在正在慢慢摸索,不斷嘗試年畫向節慶文化、酒文化等方面做設計延伸,做出既實用美觀又有文化特色的產品,讓更多人了解並愛上灘頭年畫。」鍾星琳說。(申興剛 陳貽貴 圖/文 )(如果你身邊有奇聞趣事、需要幫助的人、感人故事,請關注投稿微信公眾號:鏡頭那些事)
TAG:鏡頭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