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接近實相的研究法⊙劉莞

接近實相的研究法⊙劉莞

接近實相的研究法

劉莞

實相

空白

有句話叫做「一千個人眼中有壹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一部文學作品被創作出來後,它就不屬於作者了,屬於每個解讀它的讀者,每位讀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闡釋其意義,從文學帶給人的啟示意義來說,這當然是好事。但是當我們想要闡釋某些本質性議題時,眾說紛紜往往會讓問題距離實相越來越遠,不能得到真正的解答。世人看待問題的角度有高低層次的不同,有核心層與外圍層的不同。越是核心層的視角,越接近實在(real),外圍層的視角,則是人都從整體的事情中摘出一個片段,做盲人摸象一般的爭吵。

我們做古代學問的研究,常講要「尚友古人」、「以意逆志」,如何「尚友」,如何「逆志」呢?先講我的一個小經驗,曾有人對我說:「你從思想保守的山東到了開放的上海,一定受了很大的衝擊。」我聽了很驚訝,因為這句話的內容跟我是無關的。這句話可以用來評價山東文化與上海文化的衝突,卻不是屬於我個人的衝突,事實上我雖然在傳統保守的地方生活了二十多年,卻不認同那種文化,當我來到開放多元的文化環境中,是如魚得水掙脫束縛的感覺。這是活人對活人的看法,尚且充滿了不確切的認知,那麼活人對待逝去的古人的研究呢?「拿刻板的理論來分析人」是我們常見的現象吧,最惡劣的莫過於五十年代以來,一系列以階級鬥爭為綱編寫的古代歷史、文學課本了。

那麼,我們如何能拋卻盲人摸象的研究法,直接進行最核心的闡釋呢?最重要的是研究者本身要有核心視角,有一雙能夠洞見實相的眼睛。論人不以階層、地域來作想當然的揣測,論事不以支離末節作為障目之葉,應該深入去體察完整的人,完整的事。研究者如何做到呢?這就要回到中國傳統士人的修身議題上來,翻閱經典,會發現「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修的內容其實是「人接近實相的能力」,因為仔細品味經典會發現,從孔子到孟子到陽明子,他們一點都不迂腐,他們傳遞出的精神是活潑而實在的,迂腐是那些把孔子說的每句話都當做律令的人,是他們把孔子的活精神給搞死了,陽明說自己是儒家的真骨血,正是因為他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只有當研究者本身處於實相中,才能給出實相的闡釋。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會有從邏輯實證論到詮釋學、建構實在論的轉變,因為我們如果要「認識真理」,並不是要通過一套自圓其說的邏輯,這是外圍層次的打轉,而是需要看到真實,以真實來消除虛妄。

對於這種本質性的實相,老子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在天強字之曰「道」,在人可字之曰「心體」。研究者體會到「心體」,就會獲得貫通實相的視角。有人曾經問我:「你說把心體作為學問的核心,那麼經濟學、物理學怎麼辦?心體能解決這些問題嗎?」我這裡要說,正如道是無形無相的,心體也是無形無相的,道或者心體,不會下降為某個具體可見的形態,但是一切事物中都包含道。經濟學與物理學需要心體嗎?需要。因為一切學問都是由人建構的,都是人用來認知世界的方式,只要涉及到人,就包含在心體這個廣大無礙的存在中。比如科技倫理的問題,經濟政策走向的問題,都涉及到關乎人的價值取捨,科學家本身看待問題的敏感度,都與心體有關。人文社科就更是如此了。研究者若要求真、求實,就先放下理論的名相,體會宇宙的實相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學 的精彩文章:

TAG: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