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日戰爭前,日本派間諜,繪製中國多個大城市地圖

抗日戰爭前,日本派間諜,繪製中國多個大城市地圖

原標題:抗日戰爭前,日本派間諜,繪製中國多個大城市地圖


定下侵略中國的目標後,日本派出大量間諜收集情報。地圖測繪是重中之重,收穫也最為豐碩,精確度比中國還准,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大連

突出部對陸地防禦來說意味著危險增加和資源消耗,對海上防禦則代表著防禦延伸和預警增加。大連與威海的這種突出地位,使之成為當之無愧的「渤海鎖鑰」、「京津門戶」。



二、北京


從秦朝開始,北京就作為華北平原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一直沒有動搖過。即使國民政府以南京為首都,北京依然在第一時間升級為直轄市。


三、長春


1800年,長春地區開始有正式建制。1865年,長春正式建城。長春地處東北中心、交通便利,偽滿洲國建立後以此為「都城」,改名「新京」。



四、張家口

古典時期,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三個草原是游牧民族南下的跳板。張家口是燕山北部重鎮,是中原王朝在燕北草原的經營重點。



五、大同


大同盆地是山西的突出部,這裡宜農宜牧、位置重要。游牧民族一旦在燕山進攻受阻,往往迂迴大同、從側翼攻入華北平原。


六、青島


膠州灣環山臨海、地形封閉、便於防守,北洋海軍的駐地原本是優先考慮青島。為拱衛京津、與大連形成犄角,李鴻章才轉而營建威海衛。



七、上海

鴉片戰爭後,上海的區位優勢徹底顯現,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國際化都市。也是英美等國在華利益的集中地,江浙地區的財閥在此發家。



八、杭州


杭州不僅是東南經濟重鎮,戰略位置也非常重要,通過控遏杭州灣來屏蔽上海側翼。淞滬會戰爆發後,日軍從疏於防備的杭州灣登陸,威脅中國軍隊側翼。



九、蘇州


清代,蘇州在江蘇的地位與南京平級。兩江總督掌控南京和蘇北軍政大權,江蘇巡撫駐蘇州、節制蘇南四府二十餘縣。



十、南京


「龍盤虎踞、東南形勝」,自古以來南京就是江南地區的中心。明朝以南京為陪都,管轄江淮地區大片土地。清代兩江總督駐南京,權柄之重僅次於直隸總督。



十一、武漢


元朝以後中國不再出現長時間的亂世,襄陽、江陵、江夏這三座南方重鎮地位下降,武漢憑藉便利的交通順勢崛起。抗戰爆發後,武漢一度是統帥部和行政機關的駐地。



十二、重慶


重慶是控遏川東山地的關鍵。南宋末年川西平原淪陷,宋軍以重慶為核心構建山城防禦體系,堅持抵抗了幾十年。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繼續抵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圖帝 的精彩文章:

日本未來或因板塊運動沉入海底,真的是這樣么?

TAG:地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