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青州石佛

青州石佛

青州位於山東半島中部,西鄰淄博,東接濰坊,是古時水路和陸路交通的重要樞紐。《尚書·禹貢》:「海岱惟青州」,在我國古代青州與冀州、兗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並稱「九州」。自西漢青州設刺史至明洪武九年(1376年)的1400餘年間,一直是山東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

青州在上古時期為東夷之地,夏商間先後為方國所佔據,青州蘇埠屯商墓出土的精美青銅鉞曾震驚了世人;西周初年,周王分封呂尚(姜太公)為齊侯,都臨淄,相距不遠的青州為齊地重城;秦統一天下,置齊郡;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青州城,始成為山東地區的腹心要地,逐漸成為中心城市;三國年間,青州城為東方重鎮,曹操在此招募青州兵,並以此為基礎,創建魏國之基業,其後歷代均在青州設治所,管轄整個山東地區,直到元明;元明時期國都東遷北京,濟南作為京城的南部咽喉,其地位日漸突出,最終取代青州,成為山東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青州降為郡治所在,失去了中心地位。青州的歷史給青州地區遺留下了數不清的重要文化遺迹和遺物,青州佛教造像即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1996年10月,青州一所學校正在修建操場的施工工地上,轟鳴的推土機成了一個巨大驚喜的發現者:工人們走到車前扒開浮土,青州佛像窖藏隨著這次偶然的發現被開啟了!窖藏東西長8.6米,南北寬6.7米,搶救性的青州佛像考古挖掘工作迅速展開,考古人員採用局部發掘的方式,整整工作了七天七夜,覆蓋著泥土的佛像逐漸顯露出本來面貌。

在進行完修復和拼對之後,佛像的總數達到400餘尊。窖藏坑位於寺院遺址的最北部,南北長 8.7米、東西寬6.8米,坑內有規律地埋藏有北魏、東魏、北齊至隋、唐、北宋時期的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岩、陶、鐵、木及泥塑等各類佛教造像400餘尊。其中最大的高320厘米,最小的僅高20厘米。造像雕刻技巧高超,包括浮雕、鏤雕、線刻、貼金、彩繪等多種技法。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數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青州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的發掘是近年來中國境內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它代表了自北魏至宋元時期中國佛教造像的傑出成就,為研究佛教在我國的傳播及佛教造像的發展提供了珍貴資料。

佛教在東漢末年傳入中國後一直影響甚微,公元四世紀以後,隨著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佛教在中國得到了空前發展,尤其是北魏建國以後,佛教逐漸與政治結合在一起,北魏的皇帝、皇后和一些王室貴族都是積極倡導佛教的虔誠信眾,巨大的石窟佛像因而在此時開始大規模興建,北魏政權先後在山西大同開鑿雲岡石窟,在河南洛陽開鑿龍門石窟。皇室的提倡極大地促進了佛教在民間的傳播,各地相繼出現了造像熱潮,佛教也沿著古道向四方傳播。山東地區的佛教傳播路線非常清晰,從中原來的高僧沿著古代的官道,沿著濟南——淄博——青州的路線沿線募捐錢物,建立寺廟、開鑿石窟、造像立碑,佛教的傳播在南北朝進入了空前的繁盛期。

作為南朝和北朝之間聯繫的紐帶和山東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青州成為高僧雲集之地,今天在青州市南的雲門山和駝山上還保留著幾處六到七世紀始鑿的佛教石窟,與這些石窟同時建造的,還有大量的寺院廟宇以及廟宇中供奉著的佛像和菩薩像,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龍興寺。

根據龍興寺遺址出土石碑的記載,龍興寺最早稱南陽寺,是青州的主持寺院,管理北到廣饒,南至臨朐的廣大地區上所有的寺院。龍興寺始建於北魏時期,是一處延續千餘年的著名佛教寺院。龍興寺的具體建造年代不詳,清光緒《益都縣圖志》龍興寺條:「龍興寺,在(青州)府城西北隅。宋代以來,代為名剎。明洪武拓地建齊藩,而寺址遂淹。」龍興寺在公元500年前後就已是遠近聞名的大寺院,此後香火繁盛長達800多年。但公元1300年前後,龍興寺卻奇怪地消失了。由此可見,龍興寺從始建到荒廢,應有近千年的歷史。

自佛教從遙遠的印度傳入中國後,中國人開始了製造佛像的歷史。中國早期的佛教造像製作先後受到中亞和印度的影響。青州佛教造像中年代最早的是北魏晚期的作品,數量不多,其中絕大多數是帶有背屏的造像,佛像大多身材單薄、肩部低垂,是典型的中國漢人的體態。佛像面部的顴骨微微突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智者的形象,這樣的造像風格被稱為秀骨清像。不僅如此,從印度遠道而來的佛只是到了中國後才穿起寬衣大袖褒衣博帶的長衫。佛像上的漢化風格是當時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普遍漢化傾向的一個縮影。

戰亂與分裂沒有阻斷南北朝時期文化的交流,控制北方政權的草原民族開始向南方王朝的漢族文化學習,大規模的漢化運動在北魏孝文帝時期最為活躍。青州自古就地處南北交通的要道,歷史上一度從屬南朝,南北文化長期在這裡交匯,在佛教造像上自然響應並且主導了造像的漢化風格。接近漢人的體態和中國傳統樣式的長衫,這種瀟洒清秀的風格一直延續到公元六世紀上半葉的東魏時期。

但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公元六世紀中期以後北齊時期的佛教造像時,第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秀骨清像的造像特徵完全被新的造像風格所取代。背屏式的浮雕造像幾乎消失,而單體的圓雕造像,面部大多豐滿圓潤,和北魏造像厚重的服飾風格相比,北齊造像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審美情趣。所有造像的服飾都輕薄貼體,顯露出健康優美的體態,早期從印度傳入的藝術風格再次成為主流。

在青州地區出土的北齊時代的石刻拓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當時胡人已經廣泛地進入到青州進行經濟和文化活動,與異域的交流也體現在同時期的佛教造像上。一些造像身上用淺浮雕或者彩繪的形式,清晰地勾畫出了胡人的形象。另一些佛像,或是採用凸棱的方式刻出衣紋,好像打濕的衣衫緊貼身體,或是身上沒有任何皺褶,肌膚的輪廓充分顯現著人體的優美,在北方中原一帶的同期作品中,這種造像的樣式極為罕見,他們很可能就是史書文獻中記載過的「曹衣出水」的樣式。

青州出土的北朝造像在風格上分為兩大類,第一部分從北魏到東魏的造像,基本上延續了北魏改制以來流行的具有南方風範的「秀骨清像」風格,這一類造像在北方各地有大量出土;第二部分是北齊造像,多為尺寸較大的單體像,面容飽滿,衣紋刻劃簡練,注意身體曲線的變化,表情慈悲溫和,精神內涵深刻,極具宗教氣息。這種稱得上經典的樣式不像是地域風格,幾乎從未見過。龍興寺窖藏雕像樣式不但影響區域小,而且也不見現存或早、或晚、或同時期的造像中。在古代,製作造像的同時大都還會再製造一個底座,在底座上刻印上有關這座造像製造的信息。但在青州龍興寺出土的這批佛像中,卻幾乎找不到一件刻印著題記的底座。而佛像底座也沒有在繼續的挖掘中出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賢法師 的精彩文章:

石門頌

TAG:明賢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