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會力量辦體育的「溫州樣本」:高職培養14位世界冠軍,普通人能當體育明星

社會力量辦體育的「溫州樣本」:高職培養14位世界冠軍,普通人能當體育明星

首發:1月19日《新華每日電訊》調查·觀察周刊

作者:新華社記者沈楠等

在溫州,「體育不是體育局的體育」

新華社記者沈楠、許基仁、夏亮、張寒、韋驊

去年11月,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和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發布了全國48個體育產業聯繫點典型案例,浙江省有三個上榜,均來自溫州。其中,就有記者此次調研的「溫州市蒼南縣社會力量辦競技體育助推全民健身熱潮」和「溫州市以百丈時尚體育小鎮演繹『兩山』理論新篇章」兩個典型。

溫州市副市長鄭朝陽說,社會力量辦體育也是溫州市深化改革的重點項目,體育不是體育局的體育,而是全社會的體育,需要調動最廣泛的資源,更要求政府各個部門真正轉變職能,並加強協作。

萬人健身跑活動

競技體育走出少體校

溫州全市目前有八家公辦少體校,以前競技體育基層人才幾乎全部出自這裡。

經過多年發展,這種傳統模式在運動員綜合素質培養、選才、升學就業等方面的缺陷日漸顯露,而民間青少年體育培訓的需求正迅速生長。溫州市體育部門敏銳地意識到,應摒棄過去「包辦」的方式,激發社會力量辦體育的活力,探索為社會訓練機構搭建輸送後備人才的橋樑。

游泳是浙江省競技體育的一張「名片」,在溫州也擁有龐大的群眾基礎,社會培訓機構已成一定的氣候。溫州市體育局按地區布點,採取向民辦俱樂部或全日制普通小學授予「後備人才訓練基地」的方式,大大拓寬了選才面。

2015年,體育局還與俱樂部共享「軟資源」,把亞運會退役冠軍呂志武派到一個游泳俱樂部擔任總教練,提升訓練和選拔的質量,幫助俱樂部打響品牌。

在體操項目上,當地體育部門率先嘗試了類似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的做法。2007年,市體育運動學校拿出體操房,供一個幼教集團開辦少兒體操俱樂部。這樁合作讓原來人才幾乎斷檔的溫州體操一躍成為在省運會上的拳頭項目,輸送到省隊的黎琪成為全運會平衡木新科冠軍。

目前,溫州市在體育系統之外設有24個後備人才布點基地,涵蓋15個大項,初步形成了體育系統、學校、社會三方融合培養體系。溫州市體育局局長張志宏表示,學校和社會培養渠道的顯著優勢是能夠兼顧學校體育、全民健身,且能更好地發揮競技體育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不過,民間資本主導的體育機構大多尚未形成自我「造血」功能,面臨場地設施短缺、運營成本高和人才流通難等方面的待解之題。

讓體育社團「活」起來

體育社團是體育的「細胞」。發展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尤其是群眾體育,光靠體育部門的力量遠遠不夠,必須激發民間的動力,發揮體育社團的作用。

溫州市體育局黨組成員曹征宇介紹說,體育局在社團管理方面的新做法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簡化社團報批手續,大大壓縮審核時間;二是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細化對體育社團的考核評價體系,並與扶持力度掛鉤;三是打造社團服務的公共平台,助推各個社團開放運行;四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把群眾體育活動和青少年比賽全部交由社團承辦。

政策助推下,溫州的體育社團數量迅速攀升。目前全市依法登記的體育社團有1865個,其中市級社團就有76個,註冊會員10萬多人,2017年各項群眾體育賽事活動達700多個。

有60多年歷史的武術協會是溫州歷史最悠久的體育社團。在現任主席李志榮帶領下,成立了「義工團」,承擔起武術進校園、進企業、進鄉村的推廣活動。

此外,他們還開辦武術博物館,定期組織地方段位和國家段位考核,在文化傳承上發揮了獨特作用。市羽毛球協會也進入了良性循環,社會贊助、考核獎勵、政府購買服務的結餘以及會費構成了協會主要的經濟來源。

溫州武術博物館

「體育小鎮」待破題

最近幾年,全國有不少地方在探索「體育+」的跨界融合,發掘體育在城市發展、經濟轉型、生態保護、脫貧攻堅等方面的潛在價值。

張志宏認為,體育小鎮是借體育平台謀地方發展的好抓手,而這些項目也需要市場力量深度參與。在此過程中,地方政府和體育部門應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成了一個新的課題。

溫州目前有多個「體育小鎮」項目在規劃和籌建中。在泰順和文成兩個未通高速公路的欠發達山區縣,「體育+旅遊」的新業態承載著當地百姓把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的願景。

泰順的移民新鎮百丈鎮依託水庫資源,引進國家級賽艇訓練基地和遼寧省冬訓基地項目,初步形成了以體育為平台的發展雛形,下一步將藉助市場力量整體規劃建設時尚體育小鎮。

百丈鎮景色

在文成縣銅鈴山鎮,室內室外兩個民營滑雪場出人意料地吸引了可觀的客流,堅定了當地政府落地更多體育項目計劃的決心。

在龍灣區,以新奧體中心體育場為核心的「奧體小鎮」是溫州城市整體改造擴展的重點工程。龍灣區體育局副局長張成坦言,現在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設計合理的業態布局,把小鎮「做活」。為此,他們前置調研,並已向專業規劃機構徵集方案。

張志宏表示,體育小鎮關鍵在於做好規劃,並確保執行過程中不發生變異,防止變成房地產項目。

體育社團:溫州體育的「毛細血管」

新華社記者夏亮、沈楠、張寒

基層體育火不火?要看體育社團活不活。

作為「社會力量辦體育」的國字型大小改革試點地區,記者在溫州調研時發現,遍布城鄉的體育社團已經成為當地體育事業發展的「毛細血管」。政府包辦體育逐漸成為過去式,「活」起來的社團正在成為滿足當地人民日益多元化體育需求的「供給者」和「生力軍」。

「民辦公助」調動社團積極性

對以社會力量為主體興辦的各種體育機構,政府給予一定資金或者場地支持的「民辦公助」模式在溫州屢見不鮮,其中由溫州武術協會創辦的武術博物館在全國地級市中更是獨樹一幟。

溫州武術博物館內景

溫州市主城區一處清末老宅,曾因所在道路改造而被整體遷移保護,有著「浙江古宅第一移」的美譽。2013年,當地政府將這處市文保單位向社會公開招租,鼓勵用以開辦民間博物館,申辦者可免費使用場地5年,並可視情況續簽,最終溫州武術協會從12個報名者中脫穎而出。

博物館從申辦到運行,無不體現了溫州獨特的「民間力量」。企業家出身的溫州武術協會主席李志榮為博物館個人出資300萬元興建、陳展,並每年投入20萬元運行經費。

為了配合博物館日常運行,協會成立了「溫州武協義工團」。每個開放日,義工們都會在現場給前來參觀的市民免費講解和展示溫州武術文化。義工團的規模從最初成立時的70餘人擴大到現在的200餘人,董約武便是其中之一。

「一開始很多人也不相信我們是純做義工,以為我們要收費。其實來做義工的人大多是『小老闆』,溫飽沒有解決哪有心思來做義工。大家是以拳為媒,走到一起。」董約武說,溫州的武術發展歷史悠久,有歷史記載的武狀元就有18位,武科進士更是數不勝數,近代也出過不少武術大家,但是現在練武的少了,協會如果再不去做些事情,武術在溫州就會斷檔。

成立於1953年的溫州市武術協會是新中國最早的地市級武術協會之一,也是溫州歷史最悠久的體育社團。除了創辦武術博物館之外,協會的活動還包括開展公益性的武術進校園、進企業、進鄉村活動,創辦本市武林大會,舉辦地方段位制考核和國家段位制考核等。

董約武表示,協會在青少年中主推國家段位制,同時保留創立更早的地方段位制,以兼顧普及推廣和地方文化傳承。

興華羽毛球俱樂部內景

「多管齊下」激發社團生命力

資金匱乏是目前很多社團在實體化之後面臨的難題,但在具有深厚民營經濟傳統的溫州,這一難題似乎沒那麼難。

在蒼南縣龍港鎮興華俱樂部所屬的基地里,每天能看到羽毛球愛好者激情揮拍的身影,也能看到孩子們正在接受專業訓練的場景。

從建立蒼南首家室內羽毛球館再到相繼成立宜山鎮羽毛球協會和龍港鎮羽毛球協會,趙興華和他的羽毛球俱樂部掙脫體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發展中的普遍性資產困境,不斷提高自身創收能力,大體進入良性循環。

「現在流行的說法是協會+俱樂部,也可以說是協會+企業。協會是公益非營利性質的,但是興華俱樂部提供的服務是有償的。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有益的互補。」溫州羽協負責人卓世傑說。

羽毛球協會是溫州最早成立的民間體育社團之一。2011年,協會邁出了「社會力量辦體育」跨越式的一步——承辦中國羽毛球俱樂部超級聯賽。溫州羽協運用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積極開拓市場、借用媒體宣傳和社會人脈尋求企業冠名和贊助,從而成功舉辦聯賽。

「政府提供一部分資金,然後我們社會集資,完全由我們協會去承辦這樣一個大型賽事。」卓世傑說,這幾年協會相繼承擔了市運會、全市中小學生以及俱樂部錦標賽等賽事,同時大力開展羽毛球進公園、進社區、進校園等群眾性比賽和活動。

「店小二」精準服務促社團發展

作為民政部社會組織發展的試點地區,體育社團在溫州的數量急劇攀升。為了管理更規範,溫州市體育總會將體育社團的考核由原來的百分制改為千分制,評估結果分為五個等級。

溫州市體育局黨組成員曹征宇表示,千分制有利於對實體化和社會化程度高的社團推優爭先,因此迅速培育了一批4A、5A的高等級社會體育組織。「做得越好,獲得的扶持經費也就越多,於是形成了良性的上升通道,所有社團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層次,發揮作用。」

溫州市體育局打造了體育社團服務社會的公共平台——溫州體育社團活動月。

「我們認識到,很多社團是關門在辦體育,滿足於會員之間開展活動和比賽,所以我們通過社團活動月,打開大門,讓更多的老百姓了解體育社團,這就使得社團在整個社會中的影響力得到了提升。」曹征宇說。

為了充分發揮體育社團的作用,溫州市連續三年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將群體活動和青少年比賽交由社團承辦,同時鼓勵社團通過競爭獲取省級、國家級賽事的承辦權。

「政府購買服務一方面解決了過去體育部門關起門來辦賽,重辦賽輕管賽的傾向;另一方面社團通過辦賽迅速成長起來,成為體育事業發展的主力軍。」曹征宇說。

溫州市體育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市目前依法登記的各類體育社團有1865個。其中市級體育社團76個,在全省名列前茅,註冊會員10萬多人,5A級社團19個,4A級社團12個,社會力量主導的體育社會組織已經成為助推當地體育發展的重要力量。

體操俱樂部的小隊員在訓練

溫州社會力量培訓的選手,參賽全運奪冠

新華社記者沈楠、許基仁、夏亮、張寒、韋驊

去年9月,在天津全運會平衡木比賽中,15歲的黎琪「替補」奪冠,成為溫州體操第一個全運會冠軍。

溫州體育運動學校副校長盧峰和心橋幼教集團董事長徐炳興倍感振奮,兩人十年前頂著爭議開始的合作,在競技體育的標尺上留下了標誌性的刻度。

溫州全市有八家公辦少體校,很長一段時間,所有競技體育基層人才都從這裡起步。而現在,精英運動員的起點已擴展到公辦少體校院牆之外。全運會浙江省獎牌運動員中,有三人一隊共七人出自溫州的社會機構或社會與體育系統合作的訓練機構。

2017年,共有24個社會力量參與或主導的訓練機構成為溫州市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基地,初步形成了體育系統、學校、社會三方融合培養體系。

溫州心橋體操藝術俱樂部

擴張的塔基

十年前,盧峰頂著巨大的壓力,決定把體校的體操房拿出來與企業合作。即便是在敢於制度創新的溫州,也還是有人認為這有「國有資產流失」之嫌。但盧峰堅持做,「否則這個項目只能砍掉了」。

溫州市體操隊當時正經歷人荒,「訓練要從幼兒園開始,根本招不到人」,教練也缺編。而心橋幼教集團正在發展體操特色,有生源缺場地。於是雙方商定,體校免費提供體操房和器材,負責日常維護;幼教集團負責招生,把教練團隊補齊,並承擔省運會的金牌任務。

雙方一拍即合,各自的困局迎刃而解。現在,俱樂部有150多個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孩子,體操房每天滿滿當當;教練團隊20多人,體校編製和外聘各一半。體操一躍成為溫州在省運會上的拳頭項目,也成為心橋幼教的一大品牌。

與體操不同,游泳在水網密布的溫州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溫州市體育局黨組成員曹征宇說,原來兩三個體校選才面太窄,從2013年開始採取布點模式,已經在三個轄區和一個郊縣的俱樂部和學校設了8個基地,就近訓練,不耽誤學習。短短几年,這些訓練點的苗子已有不少在市級比賽中脫穎而出,達到了直送省隊的水平。

原溫州市冬泳協會主席許德道經營一家不鏽鋼管企業,隨著城市改造,企業外遷,他把閑置的廠房改造成游泳館。為了支持這個布點基地,體育局把退役的溫州籍亞運會冠軍呂志武派到這裡擔任總教練並以他的名字命名俱樂部,此外每年發放25萬元補貼。

許德道坦言,資金補貼固然重要,相比之下訓練基地更是一塊響亮的招牌,知名運動員則是巨大的無形資產,這是對民營機構強有力的支持和鼓勵。

羽毛球同樣普及程度高,民間力量涉足少兒培訓更早。從溫州蒼南人趙興華的俱樂部走出來的學員已經進入國家隊、國家二隊。

「過去講到舉國體制,首先想到『專業隊』。」趙興華說,「社會力量進入競技體育是一種有益的探索,是對舉國體制的補充、完善和延伸。」

馬術運動在浙江和全國很多地方都是從一開始就獨立於體育系統之外的。省隊市辦、市隊企業辦是很多省份的發展模式。生產摩托車起家的張鋒成立了凱易路馬術俱樂部,從建馬場、買馬到組隊、訓練一手全包。俱樂部隊已代表浙江隊獲得連續三屆全運會盛裝舞步團體賽季軍。

凱易路馬術俱樂部

和張鋒的投入相比,政府部門的補貼更多只是象徵意義,但張鋒同樣看重省隊和本市後備人才培養基地的牌子,有意引進國外訓練體系,拓展青少年培訓,同時兼顧休閑產業。

在24個布點單位中,有一半是全日制普通學校,項目包括游泳、射擊、自行車、足球、排球、地擲球。這些項目大都列入校本課程,結合教學進行普及和選才。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工科商科類高職院校,從普通在校生中培養出了世界頂尖的地擲球隊伍。

從2001年引進地擲球,到2006年承辦世界錦標賽並首次奪冠,至今已拿到14個世界冠軍。把體育運動與人格教育、教學實踐結合起來,體現特色,學校也在不到20年的轉型發展中,從一兩千名學生增加到目前近萬人的規模。

成本的難題

如今很多家長對過去的專業少體校多少有點望而生畏:一是過早離開家庭不利於兒童身心成長,二是基礎教育階段重競技輕文化,造成學生整體文化素養偏低,長遠發展受限。

曹征宇坦言,家長對於送孩子到少體校普遍有顧慮,而體育部門需要擴大選才範圍,溫州財政又不寬裕,因此需要藉助系統外的力量拓展人才庫。

通過供場地、授牌子、派教練、給補貼等辦法,溫州市調動、聚合了一批民間力量。然而,大多數民營訓練機構在經營上尚未完成自我「造血」,更多依靠愛好、情懷和慣性驅動。

對民間體育培訓機構來說,場館設施往往是最大的一筆投資。許德道擁有自有使用權的土地和廠房,節省了最重頭開支。但是在游泳館日常經營基本平衡的狀態下,改造廠房的600萬元還是像「潑出去的水」。不難想像,如果「白手起家」,回本絕非易事。

溫州市體育局局長張志宏坦言,場地是硬體方面最大的困難,政府部門正在想辦法降低社會力量的一次性投資成本。

最近出台的《溫州市人民政府關於開展社會力量辦體育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擬定,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公辦體育場館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同時,要求各縣(市、區)統籌安排一定比例的拆後用地、低效用地,制定具體管理辦法,通過出讓、出租等方式,提供給有意投身體育的社會機構。

日常運轉方面,公共事業費和教練聘用是重頭開銷。被授予後備人才基地的游泳館必須四季開放,並保證較高的水溫。

據介紹,許德道的俱樂部水溫燒高一度需要3000元,冬季池子空下來就要蓋上「被子」,「能省一點是一點」。

按照國家政策,體育場館用水用電價格一般「不高於」工業標準。但許德道表示,工業標準對游泳館來說還是會造成沉重負擔。

在教練人才方面,社會機構都捨得投入。除了派遣編製內的高水平教練之外,溫州市計劃建立退役運動員轉崗培訓基地,鼓勵他們在民辦訓練機構創業就業,在各方面待遇上享受公辦單位的同等政策。

張志宏表示,作為試點,國家有政策的要落實好,沒有明文規定的可以靈活一點,做些改革探索,盡量給民間資本創造能取得效益的外部條件。

「造血」的「梗阻」

在民辦機構看來,人才註冊的制度壁壘是「造血」鏈條上的關鍵「梗阻點」。而這個難題需要國家層面推動改革才能破解。

徐炳興和趙興華都表示,他們培養的苗子雖然可以直送省隊,但一方面省市專業隊容量有限,另一方面在目前的註冊制度下,運動員省際流通不暢,導致培養的基礎大了,但人才通道仍然較窄,從而限制了俱樂部的生機。

按照目前絕大多數奧運項目的註冊規則,一名運動員在首次註冊到一個省級單位後就不能改換註冊單位,或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休賽。

徐炳興說,對於運動生命較短的體操項目來說,這意味著運動員如果在一段時間內達不到本省頂尖,那麼基本就廢了。趙興華認為,從國家層面來說,這是巨大的人才浪費。

同時,國家級專業賽事體系以省區市為報名單位,民間機構的學員除非被納入專業體系,否則就無法參賽。

趙興華表示,培養高水平運動員是俱樂部的重要目標,而衡量高水平運動員要通過高水平的競技比賽來檢驗。自己的俱樂部向國家隊、浙江省隊、福建省隊、廈門市體工隊、武漢市體工隊都輸送了學員,但要真正激活民間俱樂部,就要有更開放的賽事和人才流動平台。

國家體育總局有關人士承認,目前我國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已經開始多元化,而人才的使用仍然局限在「基層體校-省隊-國家隊」的三級訓練網路中,因此迫切需要改革人才使用機制。

儘管目前真正能挑戰專業選手的民間選手還不多,但隨著體育系統資源的進一步開放,以及民間培訓力量的壯大,改革註冊、選拔體系的要求將會越來越迫切。

溫州體育「奇」事:一所職校培養14位世界冠軍

新華社記者韋驊、沈楠、夏亮

在溫州市中心有一所以工科建校的高職學院。在近60年的校史上,有兩件事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一是從「廠辦校」到「校辦廠」的神轉折;二是把普通學生培養成地擲球世界冠軍的逆襲。

相對於校和廠的興衰更替,過去十多年,體育元素的生髮和茁壯是這所學校一項非主流規劃所產生的奇效。一方面在一個冷門項目上躋身國內乃至世界頂尖;一方面體育培訓和俱樂部迅速壯大,同樣成為學校的招牌。看似與體育毫不沾邊的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也因此多次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這樁體育「奇事」是怎樣發生的呢?

冷門項目的成功創業

浙江工貿與地擲球的結緣始於2001年,當時學校從工科技校轉向工科商科並舉的高職院校才一年多,只有一兩千名學生,並不是項目最初的理想落地之處。

學校負責人回憶道,當時國家體育總局想在浙江推廣這個項目,但是因為太冷門,溫州其他高校不感興趣,於是工貿學院承接了下來。

畢業於西安體院的地擲球高手范杉被這裡的靈活性和創新性吸引而來,與學校師生一起,投入了一個全新的創業項目。

與很多學校相比,工貿學院可以說是「三無」:一不是體育院校,二沒有體育專業,三沒有體育特長生。范杉作為體育老師,首先要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們也首先要完成各自的專業學習和實踐。從教練到隊員,都是利用選修課和課餘時間展開訓練的。

「從2001年到現在雙休日我和學生基本上都在場地,已經養成習慣了。」范杉說,隊員基本都是通過接觸和嘗試喜歡上這項運動,繼而選擇長期投入的。「在這裡我們解決了要我練還是我要練的問題,學生們都是出於熱愛去付出努力。」

憑藉一腔熱情和專註鑽研,工貿學院地擲球隊很快在國內打出了名堂。范杉既當隊員又當教練,說服了有一定地擲球基礎的山東中學生郭曉敏到工貿就讀。

2006年,學校破天荒地承辦地擲球世界錦標賽。2005級學生郭曉敏和范杉的愛人、追隨他從西安體院來到工貿的王美合作,為中國隊奪得了地擲球項目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范杉說,這種榮譽感和成就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升國旗奏國歌會感動掉淚,以前是看電視,後來自己真的體會到了,然後會影響到周邊的同學,這就是一種輻射。」

從那之後,工貿學院的學生和隊伍共代表國家奪得14個世界冠軍。現在常規訓練的隊伍穩定在40多人。作為一個競技體育項目,隨著水平的提升,學校也會有目的地招收一些地擲球苗子到工貿就讀,但隊員主體仍然是普通渠道入學的學生。

十多年來,除了郭曉敏等個別隊員之外,工貿地擲球隊的成員基本都走上了與各自專業相關的工作崗位,地擲球仍然是一項業餘愛好。

「醉翁之意不在酒」

學校領導層和范杉一致認為,地擲球取得輝煌戰績的關鍵因素恰恰在於學校當初的目標並不是拿世界冠軍,沒有功利性。

不過,學校當然不是一無所求,反而是有更全局的考慮。學校負責人介紹說,引入地擲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育人」。一是為學校注入奮發向上、團結協作的體育精神,通過這個載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二是把它作為專業教學改革基地,探索體教融合,培養素質全面的實用型人才。

由於人才培養直接面向行業和企業的需要,其課程設計和實施也更加強調實踐性、操作性。引入地擲球之後,學校調動各個專業加入和開展與項目相關的各種活動,比如市場營銷專業人員進行賽事策劃,鞋類設計專業人員為運動員提供個性化定製,商務英語專業人員在賽事中從事翻譯、接待工作,設計類專業人員開展吉祥物和標識設計,其他學生則廣泛參與志願者服務等等。

記者在學校地擲球館看到一套信息化測距系統,這也是電子研究院和計算機專業與校外單位合作研發的成果。

學校負責人表示,引入地擲球時的學院領導層對體育的育人功能有深刻的認識。實踐證明,參與地擲球項目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磨鍊了意志、重塑了品格。范杉透露,他帶過的隊員有的曾經非常內向,但是通過這個平台,逐漸開朗;有些隊員以前情緒急躁,通過訓練也成熟穩重起來。

周蘭靈練習地擲球三年了。她告訴記者,雖然剛開始感覺有些枯燥,但時間長了,她在動靜結合中體會到這項運動不一樣的美。訓練之餘,教練們還會組織學習女排精神等主題教育,幫助學生建立勝不驕敗不餒的態度。「范杉老師說的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區別『要我練』和『我要練』,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這對我啟發很大。」

一盤大棋里的體育「棋子」

事實上,地擲球是工貿學院轉型大棋里的一顆「棋子」,但並不是唯一的體育「棋子」。

早在2000年左右,學校一名老師就承包了一塊體育場地,對外開放。這也是溫州第一個向公眾開放的高校體育設施。

2002年,在市體育局的支持和指導下,工貿學院整合場地和師資,成立了溫州冶金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這是一個集運動場館經營、體育技能培訓、運動員培養、賽事承辦、群眾體育指導於一體的獨立法人單位。作為學院的二級產業單位,在起步階段,校方還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

現在的學院負責人表示,這些措施在當時無疑具有前瞻性和開創性。上世紀90年代後期,原學校所屬的溫州冶金機械廠遭遇困境,1999年,通過廠校聯合改制,把原來的「廠辦校」改成了「校辦廠」。學校在「升格」的同時也面臨盤活存量資源、激發辦學活力的課題。學校領導層可謂另闢蹊徑,想到了體育這條路線。

一方面引入競技項目地擲球,另一方面開辦俱樂部。由於地處人口密集的市中心,依託學校因而帶有一定的公益性,這個俱樂部很快就火了。

經過十多年發展,已經有專職和兼職管理人員70多人,項目包括籃球、網球、羽毛球、跆拳道、地擲球,教練團隊由國際級、國家級教練以及退役運動員和體育老師組成。市體育局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青少年隊伍市隊校辦,授予後備人才基地等多種方式給予扶持。

2015年,工貿學院又以共建方式與市體育局、浙江省網球協會成立溫州網球學院,目標是以此為平台,培養包括網球產業在內的體育相關產業的運營和管理人才。

不到20年時間,工貿學院由一兩千學生髮展到現在近萬人的規模,融入這盤轉型發展大棋的體育「棋子」,發揮了超乎預想的作用。

溫州市體育局黨組成員曹征宇表示,在某種程度上,浙江工貿的體育路線和成功經驗,對於許多仍然處於象牙塔模式的院校,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奧運健兒回母校

評論

放手,是最好的扶持

新華社記者許基仁

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溫州把體育作為深化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重要抓手,在調動社會力量辦體育和創建國家運動健康城市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也給全國體育改革帶來了諸多啟示。

1.激活民間力量,體育滿盤皆活

溫州體育運動學校的體操項目一度缺教練、缺生源,而心橋幼教集團有熱情、有資金、有生源。雙方互補短板,合建體操俱樂部,並輸送了天津全運會體操冠軍黎琪。體校完成了自己的競賽任務,出了競技人才,心橋集團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攜手雙贏,何樂而不為?

溫州的呂志武游泳俱樂部、興華羽毛球俱樂部、凱易路馬術俱樂部都是社會力量辦體育的樣本。實踐證明,社會力量、社會資本不僅能盤活本來就倚重體制外力量出人才的馬術,而且也能培養出遊泳、羽毛球這些歷來被舉國體制青睞的奧運項目的後備人才。

企業家出身的溫州武術協會主席李志榮,個人出資300萬元創辦武術博物館。協會還開展各種與武術相關的公益性活動,並推行武術國家段位制和地方段位制,普及推廣武術文化。尋找有實力、有情懷的企業家傳承並推廣體育文化,溫州武術協會和武術博物館是成功的案例。

舉國體制一度成為體育系統內循環體制的代名詞,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積攢了弊病,阻礙了活力。真正的舉國體制,應該把全國全社會的所有資源和力量都調動起來。激活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才能給體育最大的支撐力和助推力。

2.體育管理部門適度放手,體育海闊天空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句話同樣適合溫州體育改革。

記者在溫州調研時接觸了分管體育的各級領導以及地方官員,感受最深的就是「開明」:他們對政府如何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有非常清晰的認知。

溫州市在鼓勵社會力量辦體育方面,是真放手放權,但不做「甩手掌柜」,而是通過供場地、授牌子、派教練、給補貼等方式,支持、扶持社會體育機構。這些機構急需什麼,管理部門就給予什麼。

溫州市級財政2017年安排青少年訓練競賽經費總計4200多萬元,其中用於體制外社會布點基地的經費超過了36%。

隨著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體育產業三箭齊發,體育的體量越來越大,光靠政府的力量遠遠不夠,這時管理部門理應放手賽事舉辦等具體的事務,激活更多的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去運營體育。

但管理部門放權後,其實責任更重了,要加強頂層設計、調控監管、服務指導、資金支持等。管辦分離了,政府與社團、政府與企業職責分明,彼此輕鬆,各自受益,何不廣而推之?

3.疏通「梗阻點」,體育方有未來

在蒼南縣龍港鎮興華俱樂部內,記者偶遇被請到俱樂部指導訓練的國家羽毛球隊前教練李矛。他依然快人快語:「我們不指望國家隊的門開得多大,哪怕只要開一條縫,一條小縫,我們這些民間俱樂部的日子就會好過得多!」

按李矛的思路,無論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只要培養出高水平選手,都可以進國家隊,都可以參加全國和世界頂級比賽。

俱樂部創辦人趙興華也談到了他的困惑:目前國家級專業賽事體系都以省區市為報名單位,民間機構培養的選手除非被納入專業體系,否則就無法參賽。一個民間俱樂部培養競技後備人才,如果在參賽方面遇到阻礙,就很難有持久的吸引力。

體育不是國家體育總局的體育,而是國家的體育,全民的體育。具有反諷意味的是,最應該推行公平競爭的體育界,長期以來卻多有不公平競爭。

打破體育系統的行政壟斷和資源壟斷,還體育於民,還體育於社會,是中國體育的出路所在。好在國家體育總局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列入改革議程。疏通「梗阻點」,體育會呈現百舸爭流的興旺景象。

4.推進「五位一體」,體育大有可為

從某種意義上說,溫州泰順百丈的時尚體育小鎮是被「逼」出來的。百丈守著飛雲湖這個「溫州大水缸」,環境保護是不可逾越的紅線,發展第一、第二產業受限,當地政府於是想到了體育。

飛雲湖沒有船隻、風平浪靜,是開展賽艇運動的好地方。於是,百丈依託綠水青山,引進了賽艇、曲棍球專業運動隊,修建了訓練基地,並舉辦了露營大會等賽事。他們還計劃修建28公里長的環湖道,開展健步、自行車、馬拉松等活動,並推出一系列「體育+旅遊」項目。

在百丈,在溫州,在浙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在這一實踐中,百丈嘗到了打「體育牌」的甜頭。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體育不能缺位,體育也大有可為!

時尚體育小鎮演繹「兩山」理論新篇章

新華社記者張寒、夏亮、韋驊

林少蓉和她先生周運元最早「承包」下綠水尖峰旁這50畝地時,其實是相中了山下那200多畝,原本打算拿來做休閑生態農莊的,誰知作為配套設施來建設的綠水尖滑雪場先「火」了起來,讓夫妻倆於無心插柳處看到了「體育+旅遊」的誘人前景。

「我們這兒不像北方天然有開展滑雪運動的條件,自然降雪加人工造雪能保證雪量,但氣溫高了雪存不住,所以一年到頭適合營業的時間也就一個月左右,滑不了雪的季節我們開發了滑草作為補充。」林少蓉說。

「不過打小在南方長大的人更稀罕雪啊,我們這個滑雪場就是面向周邊溫州、台州等幾個城市這2000多萬人口的,2015年開業以來客流量逐年增長,要是雪好的日子趕上節假日,一天能來好幾千人,我們還得限流入場。」

看著這條寬70米、長330米,坡度不過8-12度的雪道,記者腦補了一下冬天不長的日照時間裡幾千人湧入的場景,確實夠熱鬧。問她這兩三年的運營把成本都收回了吧,林少蓉抿起嘴角輕輕點頭,但笑而不語。

作為集山區、庫區、老區為一體的「三區縣」,綠水尖所在的文成縣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4畝,全浙江最低,而且95%以上縣域屬於集雨區,承擔著溫州700萬人口「大水缸」的重任,因此「一產發展有限,二產發展受限」。

在這樣的限制下,坐擁綠水青山的文成「被迫」走上了依賴旅遊資源求發展的道路;不同於縣內中華第一高瀑百丈漈、千年紅楓古道、億年壺穴奇觀銅鈴山等傳統旅遊景區的開發思路,「體育」是他們探索發展路徑時摸到的一塊寶。

「浙南閩北這一片,即便是冬天氣溫也不低,可是綠水尖的海拔上千了,每當山裡下雪,周邊城市的人甚至會專程開車來看雪,我們於是就動了心思,希望能鼓勵滑雪休閑旅遊的發展。」文成縣副縣長楊洲說。

滑雪場生意火爆,林少蓉夫妻倆投入其中的熱情也隨之高漲,他們在周邊建起射擊、射箭的活動設施,將半山腰原有的蓄水池改造成雙層游泳池,滑草的季節還興辦消夏晚會,吸引周邊民眾舉家前往。

「下一步我們還要在頂上蓋一個設施更好的遊客中心,開一家40多間房的精品酒店,再帶動一下山腳的中低端民宿,開夜場的計劃也在考慮中,現在我們已具備這個能力和條件。」林少蓉說。

和綠水尖這座浙南閩北最大的高山戶外滑雪場相距不遠,還有一座浙南唯一的國際標準室內滑雪場——天鵝堡室內滑雪場,它是天鵝堡小鎮旅遊綜合體的配套項目,一年四季開放,針對留宿行程在2至5夜的遊客。

同是「一汪清水,兩岸青山」,同樣第一和第二產業發展受限,和文成同在庫區的泰順縣也瞄上了「體育+旅遊」的發展思路。為了保證「一江清水到溫州」,他們選擇了體育這個「無污染產業」,並提出了「凡是與體育無關的不發展,凡是有燃油動力的不落地」的清晰思路,並利用自然資源,培育體育資源,打造出百丈這張時尚體育小鎮「金名片」。

2012年,百丈成功引進了國家青年賽艇隊,並連續五年舉辦了賽艇冬季訓練營活動。

2017年還承接了由亞洲賽艇協會主辦的亞洲賽艇訓練營,吸引了12個國家和地區的60名一流賽艇選手。

2012年,百丈引進了遼寧省皮划艇隊和曲棍球隊進駐開展冬季集訓。

為留住這些隊伍,打造體育小鎮特色,百丈投資了幾千萬元陸續修建了賽艇下水碼頭、曲棍球場、運動員公寓等。下一步,他們還計劃引進壘球、山地自行車、小輪車等項目。

百丈依託這些體育基地,先後舉行了一系列品牌賽事,如溫州國際戶外運動挑戰賽、全國象棋棋後賽、全國露營大會、全國青年賽艇錦標賽等,提升了體育小鎮的知名度和人氣。

目前百丈已成功申報了國家水上運動後備人才基地和國家體育訓練基地等2個國家級基地,被列入溫州市第一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和省級體育特色小鎮創建培育名單。

去年11月,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和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發布了全國48個體育產業聯繫點典型案例,浙江省有三個上榜,均來自溫州,其中就有「溫州市以百丈時尚體育小鎮演繹『兩山』理論新篇章」。

體育小鎮,沒有體育不行,光有體育也不夠。這些年來,百丈整治環境衛生,進行住房外立面改造,修建了入城口公園、望湖廣場、露營平台等旅遊服務設施,種植2000多棵海棠樹,建成了有藍莓、楊梅、枇杷等的「四季水果採摘基地」……還規劃建設總長為28公里的環湖慢行道,融合健步、騎行、觀湖觀賽等功能,目前一期江濱大道段已建成2.5公里彩繪大道。

相比文成、泰順因自然條件而走上發展「體育+旅遊」的道路,落項於龍灣的溫州奧體小鎮則更像是城市改造和延伸過程中的理性選擇。

按照規劃,落成後的體育小鎮將以一個奧體中心、兩個體育基地為主線。以前是礦山的岩壁準備利用起來做攀岩,無污染的水庫周邊和蔥綠山地則開發戶外運動休閑基地。未來的溫州奧體小鎮將是一個以體育為核心元素,兼顧居住、旅遊、休閑等多業態的綜合區域。

以環境保護為主旨,以體育旅遊為抓手,以改善民生為根本,溫州的體育小鎮、體育機構在不斷努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揭秘演藝界「刷流量」亂象:「鮮肉小花」砸錢刷出天價片酬,黑客盜號刷量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