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會力量辦體育的「溫州樣本」之四:一所普通高職學校的體育逆襲

社會力量辦體育的「溫州樣本」之四:一所普通高職學校的體育逆襲

新華社北京1月17日電題:一所普通高職學校的體育逆襲

——社會力量辦體育的「溫州樣本」之四

新華社記者韋驊、沈楠、夏亮

在溫州市中心有一所以工科建校的高職學院。在近60年的校史上,有兩件事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一是從「廠辦校」到「校辦廠」的神轉折,二是把普通學生培養成地擲球世界冠軍的逆襲。

相對於校和廠的興衰更替,過去十多年,體育元素的生髮和茁壯是這所學校一項非主流規劃所產生的奇效。一方面在一個冷門項目上躋身國內乃至世界頂尖,一方面體育培訓和俱樂部迅速壯大,同樣成為學校的招牌。看似與體育毫不沾邊的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也因此多次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這樁普通大專院校界的體育奇事是怎樣發生的呢?

冷門項目的成功創業

浙江工貿與地擲球的結緣始於2001年,當時學校從工科技校轉向工科商科並舉的高職院校才一年多,只有一兩千名學生,並不是項目最初的理想落地之處。

學校負責人回憶道,當時國家體育總局想在浙江推廣這個項目,但是因為太冷門,溫州其他高校不感興趣,於是工貿學院承接了下來。

畢業於西安體院的地擲球高手范杉被這裡的靈活性和創新性吸引而來,與學校師生一起,投入了一個全新的創業項目。

與很多學校相比,工貿學院可以說是「三無」,一不是體育院校,二沒有體育專業,三沒有體育特長生。范杉作為體育老師,首先要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們也首先要完成各自的專業學習和實踐。從教練到隊員,都是利用選修課和課餘時間展開訓練的。

「從2001年到現在雙休日我和學生基本上都在場地,已經養成習慣了。」范杉說,隊員基本都是通過接觸和嘗試喜歡上這項運動,繼而選擇長期投入的。「在這裡我們解決了要我練還是我要練的問題,學生們都是出於熱愛去付出努力。」

憑藉一腔熱情和專註鑽研,工貿學院地擲球隊很快在國內打出了名堂。范杉既當隊員又當教練,說服了有一定地擲球基礎的山東中學生郭曉敏到工貿就讀。2006年,學校破天荒地承辦地擲球世界錦標賽。2005級學生郭曉敏和范杉的愛人、追隨他從西安體院來到工貿的王美合作,為中國隊奪得了地擲球項目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范杉說,這種榮譽感和成就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升國旗奏國歌會感動掉淚,以前是看電視,後來自己真的體會到了,然後會影響到周邊同學,這就是一種輻射。」

從那之後,工貿學院的學生和隊伍共代表國家奪得14個世界冠軍。現在常規訓練的隊伍穩定在40多人。作為一個競技體育項目,隨著水平的提升,學校也會有目的地招收一些地擲球苗子到工貿就讀,但隊員主體仍然是普通渠道入學的學生。十多年來,除了郭曉敏等個別隊員之外,工貿地擲球隊的成員基本都走上了與各自專業相關的工作崗位,地擲球仍然是一項業餘愛好。

「醉翁之意不在酒」

學校領導層和范杉一致認為,地擲球取得輝煌戰績的關鍵因素恰恰在於學校當初的目標並不是拿世界冠軍,沒有功利性。

不過,學校當然不是一無所求,反而是有更全局的考慮。學校負責人介紹說,引入地擲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育人」。一是為學校注入奮發向上、團結協作的體育精神,通過這個載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二是把它作為專業教學改革基地,探索體教融合,培養素質全面的實用型人才。

由於人才培養直接面向行業和企業的需要,其課程設計和實施也更加強調實踐性、操作性。引入地擲球之後,學校調動各個專業加入和開展項目相關的各種活動,比如市場營銷專業人員進行賽事策劃,鞋類設計專業人員為運動員提供個性化定製,商務英語專業人員在賽事中從事翻譯、接待工作,設計類專業人員開展吉祥物和標識設計,其他學生則廣泛參與志願者服務等等。記者在學校地擲球館看到一套信息化測距系統,這也是電子研究院和計算機專業與校外單位合作研發的成果。

學校負責人表示,引入地擲球時的學院領導層對體育的育人功能有深刻的認識。實踐證明,參與地擲球項目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磨鍊了意志、重塑了品格。范杉透露,他帶過的隊員有的曾經非常內向,但是通過這個平台,逐漸開朗;有些隊員以前情緒急躁,通過訓練也成熟穩重起來。

周蘭靈練習地擲球三年了。她告訴記者,雖然剛開始感覺有些枯燥,但時間長了,她在動靜結合中體會到這項運動不一樣的美。訓練之餘,教練們還會組織學習女排精神等主題教育,幫助學生建立勝不驕敗不餒的態度。「范杉老師說的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區別『要我練』和『我要練』,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這對我啟發很大。」

一盤大棋里的體育「棋子」

事實上,地擲球是工貿學院轉型大棋里的一顆「棋子」,但並不是唯一的體育「棋子」。

早在2000年左右,學校一名老師就承包了一塊體育場地,對外開放。這也是溫州第一個向公眾開放的高校體育設施。2002年,在市體育局的支持和指導下,工貿學院整合場地和師資,成立了溫州冶金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這是一個集運動場館經營、體育技能培訓、運動員培養、賽事承辦、群眾體育指導於一體的獨立法人單位。作為學院的二級產業單位,在起步階段,校方還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

現在的學院負責人表示,這些措施在當時無疑具有前瞻性和開創性。上世紀90年代後期,原學校所屬的溫州冶金機械廠遭遇困境,1999年,通過廠校聯合改制,把原來的「廠辦校」改成了「校辦廠」。學校在「升格」的同時也面臨盤活存量資源、激發辦學活力的課題。學校領導層可謂另闢蹊徑,想到了體育這條路線。

一方面引入競技項目地擲球,另一方面開辦俱樂部。由於地處人口密集的市中心,依託學校因而帶有一定的公益性,這個俱樂部很快就火了。經過十多年發展,已經有專職和兼職管理人員70多人,項目包括籃球、網球、羽毛球、跆拳道、地擲球,教練團隊由國際級、國家級教練以及退役運動員和體育老師組成。市體育局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青少年隊伍市隊校辦,授予後備人才基地等多種方式給予扶持。

2015年,工貿學院又以共建方式與市體育局、浙江省網球協會成立溫州網球學院,目標是以此為平台,培養包括網球產業在內的體育相關產業的運營和管理人才。

學校負責人表示,這同樣是學校整體發展的縮影。在2006年之後,為適應溫州產業發展的變化,學院的專業結構又一次調整,逐步增設了現代服務業類專業,先後成立了溫州知識產權學院、溫州文化創意學院和溫州網球學院。

該負責人說:「專業要與地方產業相結合,專業發展要服務於區域經濟發展,甚至要引領產業發展,因此要建立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

不到20年時間,工貿學院由一兩千學生髮展到現在近萬人的規模,融入這盤轉型發展大棋的體育「棋子」,發揮了超乎預想的作用。

溫州市體育局黨組成員曹征宇表示,工貿學院的歷史和高職院校的性質使得它歷來都是開放性辦學,鼓勵學生走出去,把學習和實踐緊密結合,體制機制也比較靈活。在某種程度上,浙江工貿的體育路線和成功經驗,對於許多仍然處於象牙塔模式的院校,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網 的精彩文章: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

TAG: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