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治水群英會

古代治水群英會

水患的危害由來已久,傳說女媧、共工都跟洪水作過鬥爭。下面來跟著小編細數從古至今,推動華夏文化水文明進程的代表性人物,了解「興水利,除旱澇」的治水人和古人治水的「潮」事!

大禹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後人稱他為大禹,是中國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領袖人物。

他一改以前單純用堵的辦法為疏導的辦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至今為人所傳頌。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鑒。

孫叔敖

春秋時期楚國期思人。公元前605年,主持興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婁灌區,該灌區的兩條引水河總長為100多里。

安徽壽縣境內的芍陂,興建於楚莊王時期,也是孫叔敖所創建。位於壽縣城市30公里處,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中國最古老而又著名的水利工程,曾被譽為「水利之冠」。

自古至今,它對淮河以南地區的灌溉、航運、水產養殖、屯田濟軍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東漢、三國時期、唐肅宗、元世祖當政年代,都曾在這裡屯田,大獲其利。

西門豹

河北人,戰國時期魏國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勛。魏文侯時曾任鄴令,主持修築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無壩取水樞紐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條灌渠,既減少了河水泛濫之禍,又肥沃了土壤。

引漳十二渠經人們的不斷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續到唐代至德年間,有1000多年。西門豹死後,鄴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興建了西門豹大夫廟,宋、明、清三朝還為他樹立了碑碣。直到現在,河北臨漳地區還有一條渠道叫西門子渠。

李冰

李冰,號稱陸海,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戰國時期,秦昭王滅周后任蜀守,領導興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而當時在財力、物力匱乏的情況下,修建這樣大的水利工程,是相當困難的。

李冰採取中流做堰的辦法,在岷江峽內用石塊砌成石堰,使江水分流。這個分水的建築工程石堰,就是江魚嘴。它把江水一分為二。東邊的叫內江,供灌溉渠用水;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分水工程建成後,李冰又帶領百姓在灌縣附近的岷江南岸築了離碓,離碓的東側是內江水口,稱寶瓶口,具有節制水流的功用。內江自寶瓶口以下進入密佈於川西平原上的灌溉渠道。乾旱時,就把水引進去灌溉,雨季水多就關閉水門。

都江堰建成後,保證了大約三百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了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為紀念李冰,早在唐代就興建了李冰祠。

王景

王景,字仲通,樂浪郡謅邯人,東漢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

王景治河的歷史貢獻,長期以來得到很高的評價,有王景治河千年無患之說。從史料記載看,王景築堤後的黃河經歷800多年沒有發生大改道,決溢也為數不多,確是位置比較理想的一條河道。

白居易

唐代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間,在錢塘門外,「築堤捍錢塘湖,泄其水,溉田千頃」,並加強管理,禁止豪強佔湖為田或擅自泄湖水以灌溉私田。這條堤就是著名的白公堤。

白公堤把西湖分隔為二,堤西為上湖,堤東為下湖。白公堤有效地保證了西湖水量。此外白居易還把李泌組織開鑿的六井重加修浚,保證居民飲水。他對杭州的繁榮和西湖建設起了重要的作用。

范仲淹

北宋時江蘇省蘇州吳縣人。范仲淹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在水利方面也作出了不朽業績。曾在江蘇東部海濱修築捍海大堤——范公堤,恩澤後代。

在治理太湖時期,范仲淹結合自己的治水實踐,提出了「浚河、修圩、置閘」三者並重的治水方針,較妥善地解決了蓄與泄、擋與排、水與田之間的矛盾,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蘇東坡

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蘇東坡到杭州作太守。因長期戰亂,災害頻繁,西湖經過戰亂,年久失修,葑草蔓蔽,加上貪官污吏,豪強侵佔,淤塞嚴重。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二十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作為標誌。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為了經常能對西湖疏浚,蘇軾還建立了「開湖司」,並召募農民在西湖種菱,用收入作為修湖費用。同時還訂立了一些禁約,規定不許私人占湖養菱、占湖為田等。

郭守敬

元朝時河北省邢台人。郭守敬在寧夏等地修復、新建了數十條引黃灌溉渠道,並修建了許多水閘。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的唐徠渠、漢延渠等十幾條渠道就是當時重修的。 回到大都後,郭守敬提出重開金口河,以引渾河(今永定河)之水入大都,興漕運與灌溉之利,不久全面整修了金口河。

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庭開始修築京杭大運河,郭守敬奉命勘察了今山東西南的泗水、汶水、御河等主要河流,設計了京杭大運河山東段的河道線路,為運河全面溝通奠定了基礎。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修復通惠河工程。郭守敬是與張衡、祖沖之等人齊名的我國古代八大科學家之一,是十三世紀末登上世界科學高峰的傑出人物。

潘季馴

潘季馴,字時良,號印川。湖州府烏程縣人。明朝中期大臣,治理黃河的水利專家,世界水利泰斗。

潘季馴曾四次主持治理黃河和運河,前後持續二十七年。在長期的治河實踐中,他吸取前人成果,全面總結了中國歷史上治河實踐中的豐富經驗,發明「束水沖沙法」,深刻地影響了後代的」治黃」思想和實踐,為中國古代的治河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代表作《河防一覽》,共14卷。

林則徐

林則徐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治水專家,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視並努力舉辦水利事業,興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運河、黃河、長江。

林則徐曾著《北直水利書》《北直水利書》,除經濟之外,亦有治水方略。

在新疆期間,林則徐雖然已年逾六旬,但他還是冒著西北高原的風沙,視察了新疆南北廣大地區,勘察土地,勘探水源,籌劃大面積開墾,努力發展水利,推廣農業生產技術。

林則徐的巨著《畿輔水利議》,構築了在畿輔地區開發農田水利、種植水稻以緩和南糧北運、解決漕運弊端等宏偉設想,並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實踐。

李儀址

1909年畢業於京師大學堂,先後赴德國皇家工程大學和但澤工業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和水利。1915年與張謇一道創辦了南京河海工程學校,引進西方水利技術。

主持興建了陝西涇惠渠、渭惠渠等灌溉工程。曾任陝西省水利局局長、渭北水利工程總局總工程師,擔任中國水利工程學會第一至第六任會長,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工程師,導淮委員總工程師、揚子江水利委員會顧問等,為我國近代治水的先驅。

來源:湖南水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永州水利 的精彩文章:

TAG:永州水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