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做學習者,還是只做個學生?
每個人都知道要「活到老,學到老」,但大多數人從學校畢業後,就放棄了學習。即便少數人延續了學生時代的習慣,也只成為了「終身學生」,而非「終身學習者」。如何做一個學習者?你需要找到正確的「學習隱喻」,今天與你分享張海良對「學習隱喻」的思考。
學生與學習者
1996 年,梅里爾等人在 Reclaim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中區分了學生和學習者的區別:
學生是說服自己從教學中獲取特殊知識和技能的人;學習者則是從自己的經驗中建構自己的意義的人。我們大家都是學習者,但是只有那些使自己能忍受精心策劃的教學情境的人才是學生。
如何分清學習者和學生?2016 年,我報名參加了認知寫作學課程,在那裡,我找到了一部分答案——學習是獲得,是參與,更是創造。
記得在當時,第一次聽到「學習即創造」隱喻時,我的眼前突然光亮,就像看到了走出洞穴的山口。不過在當時,我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並不了解背後的深層原理。直到最近讀了《人是如何學習的》第一版總序,我才明白當初的隱喻實際是指什麼,也明白了當初了解的並不完整。
那麼,完整的學習隱喻是什麼呢?我在一門新興的學科「學習科學」中找到了答案。
學習的五個隱喻
華東師範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曾在 2002 年翻譯出版了 14 本《21 世紀人類學習的革命》系列叢書,系統梳理了學習科學的研究現狀和主要內容。除了已經公認的「學習是反應的強化」、「學習是知識的獲得」、「學習是知識建構」之外,當今還正在形成另外兩種學習隱喻——「學習是知識的社會協商」與「學習是參與實踐共同體的隱喻」。
學習是反應的強化
世界上真正將學習作為研究對象的是從哲學和神學裡分離出來的心理學派,具體地說是與內省法相對的行為主義。從伊萬·巴普洛夫狗的實驗到桑代克的迷籠實驗,再到斯金納籠子實驗;研究領域也相應地從經典的條件反射到工具性反射,再到操作性條件反射。
基於動物的學習行為的研究,行為主義者把學習的概念定義為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聯結的過程。學習的動力來自內部的如飢餓,還有外部的如獎勵和懲罰。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記憶和體罰。
學習是知識的獲得
到了 20 世紀 50-60 年代,隨著計算機的出現和發展以及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興起,認知心理學家開始將人與計算機比較起來,提出了有關學習的新隱喻———「學習是知識的獲得」。他們將計算機中信息的符號形式等同於人的知識,將基於計算機符號的計算運作等同於人的認知,逐漸建立了 有關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
這一學習隱喻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習者是信息加工人,教師則是信息的傳授者。對教師來講,他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而學生則是一個空空的容器。知識像物品一樣是規則的,結構性的,是可以填充到容器裡面的。相信,我們對這個隱喻並不陌生,我們的中學時代,尤其面臨高考壓力的那一年,每一個日日夜夜都是在奮力「獲得」知識。
學習是知識建構
參照計算機處理信息方式建模的隱喻,其隱含的是 知識=信息,人腦=計算機。學習可以通過對所知識的複製與同化來獲得。顯然,「學習是知識的獲得」這一隱喻將學習簡單化了。
到了 20 世紀 80、90 年代建構主義興起,他們反對知識是客觀的。建構主義學派的研究者將注意力的焦點放在了認知問題上,並認為知識是發展的,是新舊經驗互動建構的。就像馮?格拉塞斯費爾德說的那樣:
知識既不是通過感官也不是通過交流被動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造起來的。
這就是「學習是知識建構」的隱喻,它強調認知不是對某一客觀存在的實在發現,而是主動建構個人有關世界的經驗現實。而這種隱喻的基礎建模與科學家對人腦研究分不開的。也就是說,從最初的基於動物,到基於計算機,「學習是知識建構」才真正開始基於人腦研究。
學習是知識的社會協商
如果說,「學習是知識建構」是激進建構主義從個人的角度研究學習和認識的,關注的是個人方面的心理。那麼,社會取向的建構主義理論將知識從個人擴展到了團隊或共同體中。這就是「學習是知識的社會協商」的學習隱喻,它深受維果茨基有關心理發展的社會中介理論影響。
社會建構主義將知識視作社會的建構。他們認為知識是在人類社會範圍里,通過自身的認知過程及其個體間、各種社群間的社會協商而建構的。只有當個人建構的、獨有的主觀意義和理論跟社會和物理世界「相適應」時,才有可能得到發展。
如今,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遠程協作,遠程辦公,遠程學習已經逐漸成為現實。在這種背景下的維基百科就是這個隱喻的代表。
學習是參與實踐共同體的隱喻
我們知道,傳統的學校教育越來越讓人失望,人們從學校學到的知識並不能很好地指導工作實踐。於是在建構主義發展的同時,有關認知與學習的情境理論這種能提供有意義學習,並促進知識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的重要學習理論,受到心理學、人工智慧、人類學領域研究者的青睞。
「學習是參與實踐共同體的意義協商」就是源自於人類學領域的情境認知與學習的研究。萊夫和溫格通過助產士、裁縫、海軍舵手、屠夫、戒酒的酗酒者五個學徒制案例的研究發現,新手通過「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從專家那裡能夠學到許多無法言傳的默會知識。
這個隱喻強調,學習是一個發生在參與性框架中的過程,新手在實踐共同體中通過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在互動中同時建構意義和身份。這期間,作為學習對象的知識與技能(絕大多數是默會知識)則是鑲嵌在實際運用的情境當中的,新手只有參與其中、在情境中掌握它們才能解決真實的複雜任務。
你的學習隱喻是什麼?
「學習是反應的強化」是基於動物行為的學習隱喻,學生像「動物」一樣學習;「學習是知識的獲得」是基於計算機信息處理的隱喻,學生像容器一樣接收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習是知識建構」是參照人腦機制建構的學習隱喻,學習者依據經驗和互動創建意義而不是獲得意義;
「學習是知識的社會協商」是基於社會性對話與網路協作的學習隱喻;「學習是參與實踐共同體的隱喻」是基於認知學徒在真實領域活動中的學習隱喻,新手通過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到實踐共同體中,習得技能和知識。
這五個學習隱喻所適應的環境,也從工廠隱喻的學校擴展到了學徒的實習場以及真實的社會實踐當中。
對照上面的區分,已經離開學校的你,在學習中所扮演的是否還是被動的「學生」還是主動的「學習者」?你學習所採用的隱喻是工業時代的隱喻還是互聯網時代的隱喻?是「獲得」還是「建構」,甚至只是「強化」?
我相信,做任何一件事,都有一個提綱挈領的存在。它不像「本質」那樣不可捉摸,也不是「底層邏輯」那樣故弄玄虛,這樣一個存在,我認為是隱喻。實際上,隱喻一直是我們理解事物的重要手段,不論是學術研究還是社會生產,以及發明創新,許多問題都受到它的指引。
那麼,對個人成長和企業發展非常重要的「學習」,它的隱喻是什麼?我相信,只要找到這個隱喻,一切有關學習的問題都會豁然開朗。
註:原文標題《新一年,你的學習隱喻是什麼?》,轉載時有刪減。
開智好文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