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是明末第一文臣,也是努爾哈赤的剋星

他是明末第一文臣,也是努爾哈赤的剋星

「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這句話出自於《明史》,大致意思是:以此人的才能,恢復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如果信任他,將權力交給他,穩定固守現有的國土,是可以的。說這句話的人,是清代的史官。在清代,這是一句相當反動的話。因為它的隱含意思是:如果此人一直在任,大清是無法取得天下的。而這句話,就是出自於《明史》中孫承宗的傳記。

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明末軍事戰略家、忠貞的愛國者,民族英雄;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孫承宗最大的成就就是在遼東修築了拒努爾哈赤的關寧錦防線。所謂關錦防線,是指由山海關——寧遠——錦州組成的防禦體系,該防線全長四百餘里,深入後金區域,沿線均有明朝堡壘、據點,極為堅固。歷史告訴我們,再堅固的防線,也有被攻陷的一天。歷史還告訴我們,凡事總有例外,比如這條防線。事實上,直到明朝滅亡,它也未被突破。此後長達十餘年時間裡,後金軍隊用手刨,用嘴啃,用牙咬,都毫無效果,還搭上了努爾哈赤的一條老命。這是一個科學、富有哲理而又使人絕望的防禦體系,因為它基本上沒有弱點。

明天啟二年(1622年)孫承宗升任為禮部右侍郎。後因明朝丟失廣寧,遼東經略熊廷弼去職,天啟帝以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努爾哈赤攻佔瀋陽、遼陽以後,明軍實際上就面臨著一個如何進行軍事防禦的戰略選擇問題,即是主守關防,作積極的防禦;還是固守關門,作消極防禦。孫承宗向熹宗明確闡述了其堅守寧遠,以與覺華島守軍互為犄角、遙相呼應的戰略計劃,正式提出了「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戰略方針,熹宗應允。孫承宗積極整頓防務,築寧遠城,部署「寧錦防線」力拒清軍於關外,此後大明四年無戰事。

孫承宗是優秀的戰略家,能清晰的認識到對付清兵要靠城池大炮打持久戰,同時還是辨識人才的伯樂,擅於築城、練兵、防守。在明與後金作戰連遭敗績、邊防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孫承宗代替王在晉成為薊遼督師,修築關寧錦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餘里,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功勛卓著,後來遭權臣掣肘,告老回家。在家高陽縣住七年。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進攻高陽,孫承宗年已75歲,率領全家子孫拒守,城破後自縊而死 ,一家四十餘口皆壯烈戰死。

傳說孫承宗臨死前對清兵說:「我們孫家與滿韃子沒完。」後來,孫中山推翻清朝,高陽人孫岳(孫承宗後人)將溥儀等清朝後人趕出紫禁城,孫殿英盜墓清陵,將清朝的祖墳刨了。

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孫承宗被追贈太師,謚號「文忠」。清高宗時追謚「忠定」。著有詩集《高陽集》、軍事著作《車營扣答合編》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阡紫路 的精彩文章: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典故原來是出自這裡

TAG:阡紫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