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歷史,追尋石之美
中國石雕藝術源遠流長,壽山石雕作為工藝美術品已有1500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壽山石以她五彩斑斕的色澤與晶瑩凝膩的質地,吸引歷代能王巧匠利用這得天獨厚的麗質,創作出件件巧奪天工而又無一雷同的作品。
壽山石雕的發展歷史
壽山石溫潤脂膩,晶瑩璀燦,柔而易攻,壽山石雕是古老而又聞名且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雕刻歷史源遠流長,其發展伊始便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相惜相生,一脈相承。
最早的壽山石雕應屬20世紀50—60年代在福建省福州市發現的殉葬品石雕——《豬》,據考古研究應屬南朝。南朝「壽山豬」的問世,代表了「壽山石文化」的產生。追根溯源,在古代,閩中原為土著古越人的住地。隨著歷史的進程,朝代的更迭,中原人的南遷。到了南朝,當地由中原人和古越人相混的「閩人」所代替。隨著「閩人」的哲生,「閩文化」也出現了。出土的南朝墓葬的「壽山豬」正是此「閩文化」最早的一種形式的遺迹,在隨後的歷史進程中,「壽山石文化」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或者反過來由其對傳統文化增錦添花,使兩者相得益彰。
壽山石雕作品
在唐朝,中國傳統文化深受佛教觀念影響,福州就已經出現了一些著名的大佛寺,如鼓山湧泉寺、怡山西禪寺、芝山開元寺等。僧侶們在寺廟遠離凡塵,追求自我解脫、自我進化從而達到涅槃的崇高境界。在形成寺廟文化的過程中,僧侶們利用當地這一奇石壽山石來雕刻佛珠、佛像、佛具、法器,既供僧侶們使用,同時又贈與拜佛求神的善男信女,這些雕件隨著香客遊人流向四方。據記載,壽山廣應寺自崇禎年間第二度毀於火災後,歷代僧侶們收藏的壽山石及其雕刻品埋沒土中,後人偶爾在廢墟掘出雕件,取名「寺坪石」。
兩宋時期,特別是南宋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福州遂成為東南沿海重要城市之一。這個時期,壽山石雕刻品,與南朝比較不但生產規模大,並且工藝也較精細,壽山石俑則是這個時期的代表。綜觀大量出土的壽山石雕刻殉藏品,題材包括人物、靈異動物。這時期的刻件,已經能夠巧妙利用石質自然的色彩的變化,安排俑身不同部位或所執物件的差異。這樣不但增強立體效果,而且造型生動,頗有寫實風格。據清代高兆《觀石錄》:「宋時故有坑,官取造器」等記載,都說明壽山石在宋不但大規模開採,並且設立專供官府貴族殉葬使用的雕刻作坊,形成相對穩定的從業隊伍。
元明之際,民間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壽山石章應用而生,以其天生麗質,博得文人雅士的欽慕賞識,壽山石章走進文人的桌頭案幾,與文房四寶相伴。壽山石章的流行,使壽山石雕在印章的鈕飾方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藝人們在繼承古代玉璽銅印鈕飾藝術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壽山石質地的特性,創造出別具一格的壽山石章鈕飾藝術,並且成為近現代中國印章藝術的主流。壽山石章鈕飾題材廣泛,同時技法也多樣。
明末至清,壽山石文化出現歷代以來所未曾有過的興盛時期。它表現為壽山石的名石田黃石的發現和各種凍石的進一步開採,使壽山石身價百倍,有的價超黃金,聞名遐邇。在這個時期,還出現一批技藝高超的著名雕手,許多傳世佳作至今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灣故宮博物院里。在此期間,有更多文人雅士加入創作和發展壽山石的行列,出現了大量與壽山石有關的詩詞及文章,特別是幾冊論文專著問世,從一般歌頌文字向探討壽山石客觀規律的科學理論發展。
進入現代,隨著壽山石開採的日益興盛,前所未見的更多的石種和更優質的石料被人們發現,同時對壽山石的理論研究也更加深入,認識也更加深入全面。清末郭柏蒼所著的《閩產錄奇》,所列的壽山石品種已達20餘種,其後龔倫的《壽山石譜》和張宗國的《壽山石考》兩書記載的壽山石品種已達50餘種。
新的品種倍增,同時石雕藝人輩出無窮,在雕刻藝術上出現「西門」、「東門」流派。「西門」流派主要以刻制印章為主,有獸紐、薄意、浮雕、博古及平首線刻等法,純樸渾厚,手感潤滑。作品專供金石收藏家賞玩。「東門」流派雕刻內容廣泛,除印章外還有人物、動物和花果等圓雕擺件。作品精巧玲瓏,矯健華麗.雕鏤結合,巧色分明,有極強的裝飾效果。
壽山石自開發以來,以自己獨特的意蘊,在漫長的歷史金成中,立足於中華文化,成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鑒賞、收藏這種藝術品時,融於這種文化藝術氛圍中,領悟到這種將自然物質同社會力量有機結合而產生的內涵,從而融匯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語言,構成了「壽山石」文化。
有著悠久歷史的壽山石文化,如今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和研究,這對弘揚中華文化將起到積極作用。
TAG:mz文玩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