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書先生辭職歸鄉,做個隱遁的土樓守護者

教書先生辭職歸鄉,做個隱遁的土樓守護者

正確的道路是這樣的,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當奮鬥停止,生命也就停止了。

本文采編於青普南靖塔下文化行館員工張少良採訪。

張少良三年前從漳州一所高中離職,加入青普成為行館「老牌員工」之一。為行館建設每一環節儘力,不過是出於作為張氏晚輩對故鄉的一顆真心。

張少良說,我想現在很多人都沒有了對家鄉的這份執著。

而青普君想對他說,無問西東,只問自由,只問盛放,只問深情,只問初心,只問敢勇。

山水勝處,立定腳跟

青普南靖塔下文化行館建成於此,其中三棟圍合的土樓,名為「三巴樓」。「巴」在客家話里就是連在一起的意思。

在選址時,也考察過很多地方。其中一處在附近名為「東歪西斜」的景點。那裡的裕昌樓旁邊也有三座挨在一起的方形土樓。但是毗鄰景區,除了熙熙攘攘,也難免有過度的商業氣息。

而塔下的「三巴樓」矗立在村子的角落,相對與外界(旅遊線路)隔絕,幽靜之中不失生活的煙火氣。

溪水穿過行館,四周青山環繞。住在百年土樓之中,每一個細節卻又透露出對現代人生活方式的考量。

走出行館,就是客家村落。你能遇見坐在門口曬太陽的老人家,在溪邊忙忙碌碌的農婦,偶有羽毛鮮亮的肥雞悠然走過。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這裡的一切都與青普「山水勝處,藝文養心」的理念不謀而合。

然而百年以上的土樓所涉及不止一代人,有的甚至四五代。而且土樓因為建築的特殊性,許多房產的繼承都是通過口述。時間久了,外加人口流動,難免早已矛盾重重。

遠道而來的青普要在這裡做什麼,怎麼做。這一切在村民的眼裡都是未知的。一說要動工改建,小村莊的寧靜就此被打破。

在行館動工之前,這裡本有200餘個房間,一間一間敲定下來就花費了一年多。

行館動工前的土樓舊景

整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之多難以想像。

有一位老爺爺,當時八十六歲,現在已經八十八歲。第一次去拜訪他時,老爺爺很有戒備。所以外地人都要掏出身份證讓他 「過目」,把姓名、身份證號、電話號碼一一寫在本子上。

老爺爺不多說話,就是聽大家聊天。為數不多的幾句話,聽起來也像是查戶口。

前前後後去了十幾次,才慢慢與老爺爺熟悉起來。到後來,每次去拜訪,必須要先坐在小凳子上,聽他講年輕時的故事。老爺爺並不是難相處,只是難以看清外面飛速發展的「花花世界」。

「來,今天要講什麼,你說」。信任就在一次次交心而談後建立。

建設中的行館

商定合同時,一個字一個字念給老爺爺聽,他再用放大鏡一個字一個字核對。收回合同,發現老爺爺在末端手寫了一行字「無論何時,只要原屋業主回來,青普都需熱情款待」。

建設中的行館

過程如此艱難為什麼還要堅持?

這裡山好水好空氣好,值得被喜愛。這裡依舊很有多文化,值得被深挖。以前土樓的開發總是流於表面,而青普正好糾正了這一過錯。出一點力,讓家鄉變得更好,難道不是張氏晚輩應該做的嗎?

客家文化,活的靈魂

說起土樓客家文化你最先想到什麼?

必是「遷徙」二字。可是為何遷徙,又如何遷徙,鮮有人知。然而正是客家人遷徙過程造就了現在客家人生活中獨特的一面。

塔下恐怕是中國唯一一個農曆七月十四日過中元節的地方。

曾經有一個風水先生為報恩向先祖點明,山腳下才是塊風水寶地。於是,遷徙之時,特別選擇了中元節,也就是農曆七月十五。

因為中元節搬家,繁忙且勞累。所以那一年的中元節便提前了一天。沒想到自此,塔下農曆七月十四日過中元節一直保留到了現在。

往大了講,客家人六次遷徙,每次遷徙原因都不一樣。入閩第一站是到寧化,自此分支遷徙,其中一支遷往廣東。然而,客家人的遷徙從未停止。

塔下是福建著名華僑村,海外人數已經遠遠大於留下的人。塔下在籍戶口是1600多個,而在海外已有兩三萬人。這也說明,客家人的遷徙直到現在也一直發生。

只是以前的遷徙和現在不一樣,尤其是這種舉家遷徙,十分艱辛。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團結,不然到達不了下一站。土樓,尤其是圓樓就體現了這種精神。圓,也是抱團。在圓樓里,沒有被冷落的感覺,哪裡都是一樣平等。

中國傳統文化在這裡也保留的比較完整,比如吃飯,只要曾祖父不動筷子,誰也不許動,這就是規矩。先不論這些傳統的好與壞,但是在城市中確實丟了很多。

傳統丟了的原因,很多是因為不再適合現代生活。

就像土樓,以前在土樓生活就是很便利,很溫馨。一大家族生活在一起,土樓又有很強的防禦功能。可是,現在大家都搬出了土樓,雖然可能只是住在隔壁新蓋的樓房。但就解決了土樓難以防火、老人上下樓不方便、房間小等問題。

如今一些土樓已經變成了「雜物倉」

還有一例,土樓房間都是木板隔的,隱私效果不好。要是在以前大家會覺得之間沒有秘密,反而親近。但是,現代人都講求隱私,土樓自然就不適於居住。

GIF

所以青普在改造土樓的時候,要做提升隔音效果、新增衛生間、加強防火等。而對於當地文化的輸出,很大一部分就依賴於藝文體驗,把文化變成可交互的體驗。

讓人待得住,住得下去,才有真正了解、貼近土樓的機會。

GIF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山林里有竹子,有土

於是就有了客家人,有了土樓

願你靈魂柔順,卻永遠堅韌

往下點 一個新高潮

編輯 | 海員、慕江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普 的精彩文章:

背向寒風,我們在山坳里撒歡

TAG:青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