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口述史研究」是解讀社會變遷的密碼

「口述史研究」是解讀社會變遷的密碼

原標題:「口述史研究」是解讀社會變遷的密碼


江蘇一位退休官員,自2014年起,花3年時間走訪了老家40多位村民,將村民的口述整理成書《界岸人家——一個中國村莊的集體記憶》。原本他只想了解一個真實的農村,為村民留存一些資料,整理錄音時發現,在村民的集體記憶中,隱藏著近百年來中國鄉村發展變遷的密碼。(12月1日 新華每日電訊)


解構宏大敘事的背後,往往是由無數個小人物、小故事構成的,正是原態真實的小敘事,支撐和註解了大的社會變遷和歷史進程。歷史需要精英的視角和記錄,更是由沉默的大多數、無數普通人在推動和註解著,從這個角度來看,黃健用「口述史」的方式,忠實記錄一個村莊的變化歷程,搶救正在逝去的集體記憶,是值當的,這種研究方法更是值得倍加推崇的。

田野調查、實證研究作為一種方法,說起來重要,但卻常常被忘掉。像黃健一樣,既有著濃濃的「鄉愁」情結,又有著深厚的政策研究功底和知識積累,更秉持這一份搶救集體記憶的虔誠,怎麼看都可遇不可求。作為一位從「岸界」走出去、榮歸故里的農村娃,與父老鄉親溝通起來親密無間、無須設防,這更是加大了口述研究的「含金量」。


讓村民自由談,不用訪談提綱,沒有文本設計,沒有預設觀點,地點隨意,這儼然是至高境界。正是這種切入視角和研究方法,使得村民不間斷的回憶、自然地流露、無保留地表達,重構了歷史記憶。一年半的時間,訪談了40多人,收集原始音頻資料70多個小時,這是一單很不錯的成績,考慮到作者的年齡,整理錄音、錄入文字,再到編輯成書,背後的艱辛和付出可想而知。出於學術操守和隱私保護,訪談中的所有人的名字都進行了替換,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作為一個有心人,還把每個口述者的錄音分別刻成光碟,留給每家人,作為一種收藏方便傳承給後人。


放在宏大的歷史進程中來看,一個村的集體記憶就如滄海一粟、非常渺小,但正是這些平常事、大多數,在默默推動著社會進步。有的看似是常識的東西,卻是歷經了幾代人的探索實踐才得來的,這其中飽含了衝突、苦難和曲折。正如黃健所探討的,「農村窮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多地少。農民只守在家裡,能窮一輩子。只有外出打工,家庭才能致富,子女才有出路,減少農民才能發展農村。」這些思考都是解開歷史發展的密碼。


一部村民口述史,裡面藏著太多珍貴的記憶,更隱含著當代中國的改革印記。我們在往前走的時候,不應當忘卻過去,忘卻歷史記憶,或許,「口述史」應當成為研究者的一種方法,歷史變遷的一種註腳,冷靜觀察的一種視角。

本文選自「長江網」2017年12月2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公眾史學 的精彩文章:

兼為材料與研究主題的記憶:口述史的變遷(二)

TAG:中國公眾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