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韓國棋戰枯死 曹薰鉉呼籲復活國手戰

韓國棋戰枯死 曹薰鉉呼籲復活國手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曹薰鉉國手

韓國棋戰大面積枯死,尤其國手戰、名人戰的停辦使韓國現代圍棋的傳承出現了根本性的斷裂。在不久前結束的第5屆世界圍棋名人爭霸賽,李世石作為韓國最後一屆「名人」出戰,因韓國名人戰停辦,李世石理論上可以無限制出戰這個賽事,因為李世石是韓國「最後的名人」。

曹薰鉉為《圍棋振興法》從政,成為國會議員,但是他一離開棋壇,後院失火,2018年之際他再也坐不住了,在創辦國手戰的《東亞日報》撰文呼籲復活國手戰。

——編譯按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1976年韓國第20期國手戰挑戰首局,曹薰鉉六段挑戰河燦錫國手。從這一屆起到1986年,曹薰鉉十連霸國手戰,韓國其他職業棋手認為「白色恐怖」的殘酷的冬天終於來臨。

即使現在,「國手」對韓國職業棋手是最榮耀的稱呼。「國手」,顧名思義就是在這個國家下棋最好的人。「國手戰」1956年由《東亞日報》創辦,國手戰頭銜的獲得者名副其實被認可為是「國手」。

直到傳承被中斷的2015年第59屆國手戰為止,「國手戰」的歷史即是韓國現代圍棋的歷史。「國手戰」是韓國圍棋的首個職業棋戰,存續時間也是最長。無數的棋手通過國手戰培養出來,國手戰還做出了很多創新的舉措。和其他棋戰不同,國手戰有一次冠軍可終生稱之為「國手」的傳統。在這榮譽的棋戰,我共獲得十六次冠軍(1976~1986十連霸),可以說在我的圍棋生涯中,國手戰也是具有最重的意義。總之,現在我喜歡別人叫我「曹國手」的程度,大於叫我「曹議員」。

在獲得國手戰頭銜之前,我是被稱作「邊寨之王」。是因為我雖然獲得了幾項地方舉辦的棋戰的冠軍,但和首爾舉辦的幾個大比賽一直無緣。等我獲得國手戰,周邊的人終於說:「曹薰鉉終於渡過了漢江,再無人可抵擋了。」

當時《東亞日報》報道的標題為《曹薰鉉時代終於開啟》(《東亞日報》1976年10月5日刊,第7版),我至今回憶起來依然感到惶恐,我畢竟第一次是第一次獲得國手戰,卻給予我如此高的讚譽。

國手戰是《東亞日報》和已故趙南哲先生的共同努力下誕生。當時一切條件都是那麼匱乏,以致趙南哲先生把《東亞日報》的棋譜稿費拿出來添補獎金。

1968年,《東亞日報》邀請金寅國手和林海峰九段到韓國下特別對局,並在《東亞日報》大樓的前廣場掛盤講解。結果棋迷雲集而來,盛況直追當今偶像組合的演出現場。

1957年第2屆國手戰當時,韓國沒有電視,比賽「史無前例」採用了廣播電台直播的方式。KBS廣播電台播報棋譜坐標「第1手17.4位,第2手4.3位」,而當日《東亞日報》刊登空白棋譜,棋迷一邊聽廣播一邊在空白棋譜上填次序。

1993年,國手戰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涅瓦河的遊船上進行,這也是韓國棋戰挑戰棋首次在海外的船上開枰。李昌世四段是第7、第8屆國手戰的亞軍出身,當時他在德國做事業,業務還包括俄羅斯遊船,在他的努力下促成了國手戰「船上對局」。「船上對局」我是和弟子李昌鎬(當時六段)下的,遺憾我輸了。

國手戰當時的人氣之盛,據說1960、1970年代,按國手戰棋譜的刊載與否發行量會出現5萬份的差距。我之所以相信這個數據,是因為當年圍棋和巨人隊(職棒)成就了日本《讀賣新聞》的地位。

1939年~1956年,《讀賣新聞》刊載「活著的棋聖」吳清源先生和日本頂尖高手的升降十番棋棋譜,《讀賣新聞》一天只刊載一手棋。當時日本圍棋正處於鼎盛期,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雪國》的作者川端康成還撰寫圍棋的觀戰記,圍棋浸染了文心。

當時的觀戰記,不是眼下這種單純的次序和技術解說,最高的棋譜始終伴有猶如文學作品的觀戰記。而讀者們一天只能欣賞一手棋,他們每天翹首以盼報紙刊出,而對局動輒長達幾個月......

如此傳統和權威的國手戰,如今消失了,讓人惋惜不已。雖然棋壇湧現過眾多的棋戰,但都無法與國手戰尊崇地位相比擬,我想讓國手戰復活,這是我坦率的內心之想。

作者:曹薰鉉國手 藍烈編譯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曹薰鉉第20期國手戰冠軍獎狀。曹薰鉉說:我雖然不會喝酒,但獎金基本都用在了請客喝酒上。

附錄:《國手戰的由來》

「今年國手戰是第幾期?」

「正在進行47期的預賽。」

先生問道。南記者從上衣口袋掏出PDA按了幾下,然後回答。

「是嗎?有這麼快?也是,國手戰56年開始,今年確實第47期了。歲月如梭啊…」

先生的眼睛眯成了弦月。

國手戰在韓國斷然是最悠久的棋戰。雖然和其他棋戰相比,國手戰從規模到獎金沒有什麼值得一提之處,但擁有「國手」是韓國的職業棋手一生夢寐以求的。

國手戰最大的價值是榮譽的永存性。一個出色的棋手即使擁有眾多頭銜,但是最終稱號會歸屬在國手。如;曹薰鉉九段平生是「曹國手」,李昌鎬九段也是「李國手」,金寅九段同樣是「金國手」,誰都不會把他們叫做「曹霸王」、「金王位」、「李棋聖」。雖然這一事實對不住其他棋戰的主辦方,但是國手戰在韓國棋界的尊崇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大部分棋戰擁有一次頭銜後榮譽的保留時間有限,但是國手戰不一樣。尹奇鉉九段、河燦錫九段雖然30年前獲得國手,但至今仍得到「國手」的禮遇,所以韓國圍棋界有著「一次國手,等於終身國手」的說法。這是其他棋戰所沒有的。

「先生講一講國手戰初創期的事情吧。」

南記者說著,拿出袖珍數字錄音機放在桌上。

「那…今天就說國手戰吧。那是在1956年春天吧?我已經上歲數了,記憶不太好…等下。」

先生說著,打開沙發旁的檯燈開始找資料。是一個發舊的筆記本,上邊密密麻麻親筆記錄著年代表。

「這裡。1956年4月15日《東亞日報》舉辦首期『國手第一位戰』。」

「可是,為什麼叫『國手第一位』戰?和國手戰有什麼不同嗎?」

南記者小心問道。

「呵呵,不是。國手戰誕生時迫不得已用『國手第一位戰』的名稱。這裡有原因。」

「國手第一位戰」的由來

當時趙南哲34歲。以趙南哲為中心,在棋壇活躍著金明煥、金鳳善等年輕棋手,但是職業棋手裡還是老國手在人數上佔優。所以,「國手戰」的名稱會成為不小的問題。「國手戰」是給予優勝者一年的「國手」稱號,可是這對一直尊為「國手」的老棋手不敬。老國手們會心甘情願放棄一生引以為豪的榮譽嗎?

「從現實來看確實無理。如果執意用國手冠名,老國手們肯定會炸起來。他們本來就看不慣年紀輕後輩張狂,更不會坐視唯一國手自居。所以權衡之餘想出了『國手第一位』的折中方案。」

「國手第一位戰」意味著在國手中選出第一,這樣命名老國手們雖然還是不大舒服,但形式上總算保住了老國手的體面。

「國手第一位戰」的創辦,趙南哲得到了老國手柳鎮河的鼎力相助。一開始討論的是起複《東亞日報》中斷的圍棋欄,可是論來論去最後傾向於創辦正式新聞棋戰。總之,經過曲折,韓國棋界第一個新聞棋戰就這樣誕生了。雖然棋戰的規模因陋就簡,但畢竟是所有職業棋手參加(雖然當時不過16人),而且在權威報紙擁有觀戰記欄的正式棋戰。這對於尚草創期的韓國圍棋界無疑是有了第一個正規軍制。

「國手第一位戰」初創期的觀戰記由柳鎮河執筆。柳鎮河與趙南哲的先父有著世交,所以在老國手中唯獨和趙南哲關係莫逆。

柳鎮河的漢學造詣很深,他以「賢乎室居士」的筆名撰寫觀戰記。柳鎮河的觀戰記風格鮮明,他精通三國志,觀戰記充滿古風特色,迄今一些老棋迷仍不能忘懷柳鎮河漢學味濃厚的觀戰記。

「過分退讓會導致聯合國在板門店的恥辱,強硬則不免楚霸王之敗。所以兩者應取中庸隨機應變,進退有度。若沒有諸葛亮、李舜臣等萬古英雄的手段,圍棋同樣難臻入神之境。黑1~白4不妨是雙方喜好,黑5則開始構思作戰。雖然現在判斷尚早,但是此手應打入16、十七處佔據三角…」(摘自柳鎮河國手戰觀戰記)

繼柳鎮河執筆觀戰記的是劇作家趙南史。趙南史以《青實紅實》等作品廣為人知,當時是電視廣播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如果說他的先任柳鎮河以古風文體的觀戰記為特色,那麼趙南史充分發揮他的特長,在觀戰記中融入戲劇性吸引棋迷。

而且,趙南史還有一項特別的貢獻,他把圍棋坐標的標記改革為現代式。舉例說「7.十四這一手應走在12.四」這種生硬的標記到趙南史手裡變成了生動的「A位的次序應走B位」。同時,趙南史成為了韓國現職作家加入觀戰記作者行列的開始。此時日本有後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等很多專業作家在執筆觀戰記,但是在韓國趙南史是第一位專業作家兼專職觀戰記作者。

「上午10點的對局時間一到,對局室惟聽見秒針在走。李三段調勻呼吸半晌,第1手有力地拍在右上角小目。對手走白2,黑3又在對角線的小目布陣,顯然是放棄先行之利不辭一戰。這種背水一戰的氣魄從序盤起碰撞出火花…」(摘自趙南史觀戰記)。

「國手第一位」戰一共進行了10年,從第11期起終於割掉了「第一位」的尾巴。趙南哲1956年獲得首期冠軍後一直到1965年新的王者金寅出現,共九連霸「國手第一位」戰。

第1期「國手第一位戰」1956年4月15日正式打響,在當年的9月26日完成了作為第一號新聞棋戰的所有日程。「國手第一位戰」經過兩次預賽選出申東烈、金鳳善、金明煥、趙南哲等4名本賽入圍者,並通過循環賽決出首期「國手第一位」。

如果回顧國手戰的歷程,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1956年比出首期「國手第一位」後,第2期開始模仿日本棋戰進行挑戰番棋。可是,國手戰挑戰棋的番數變化起伏實在厲害。這和幾十年固守七番棋的日本棋聖戰、名人戰相比是有些讓人臉紅。

「從第2期開始是挑戰棋了,要下七番棋。可是,這個七番棋不是四勝即可,而是無關輸贏要下滿7盤棋。當時挑戰者是老國手閔英賢二段,結果變成7比0的勝負。現在看來我當時有些過分了。贏棋的無所謂,但是輸棋的有何顏面抬頭走路?可是我也不能在正式比賽上,而且是在挑戰番棋故意輸棋。」

因為首次挑戰棋震撼性的結果,第3期「國手第一位戰」開始七番棋改為四勝制。第3期的挑戰者是金明煥四段,可是他同樣一局未勝0比4敗北。結果「國手第一位戰」的主辦方《東亞日報》臉色變的十分難看。趙南哲厲害明白的事,但沒有想到會是一邊倒的結果。一人天下不是不好,但是怎麼說也該存在強力諸侯,趙南哲「法西斯」味道的棋壇的棋壇統治無論如何會影響棋戰的吸引力。

結果,從第4期開始挑戰棋改為三番棋。挑戰三番棋一直到第5期進行了兩年,但是棋迷對挑戰棋局數太少感到不滿。

「所以第6期開始又改為五番棋。首先三番棋勝負味道不夠強烈,而且第6期彗星一樣出現了新人挑戰者金寅。人們以為年輕的金寅和趙南哲有得一拼。」

不過,當時的金寅(四段)尚不是趙南哲的對手,五番棋趙南哲以3勝1負1平衛冕成功。第二年,金寅在棋界和趙南哲的幫助下留學日本,在木穀道場進修一年多時間。1965年,得到木穀道場和日本職業圍棋冶煉的金寅(1963年回國)結束了趙南哲「國手第一位戰」的連霸局面,開創了韓國現代圍棋史的金寅時代。

總之,「國手第一位戰」在初創期因個人超群的實力不得不來回變更挑戰番棋數,這在世界圍棋史上留下了絕無僅有的一筆。以後國手戰幾十年保持五番棋,直到90年代後期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不得不再次改為三番棋度過難關。目前,國手戰重新恢復為五番棋。

挑戰棋廣播直播事件

「想起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是1957年。當時任《東亞日報》文化部次長的人叫做權五哲,這個人弄出了相當精彩的事情。」

權五哲本來圍棋的「圍」是哪個字都不知道,可是因為國手戰的關係和趙南哲走近,後來他的圍棋實力從韓國棋院和日本棋院得到了業餘1段的認可。1957年,也就是第2期「國手第一位戰」趙南哲和閔英賢二段首次進行挑戰番棋的前夕,權五哲拿出了讓世人大吃一驚的創意。

1957年10月24日,《東亞日報》觀戰記欄刊載了比平時大兩倍的「棋譜」。嚴格地說,這不是棋譜,而是棋譜用紙。既空白棋譜用紙。

「空白棋譜?不是發生什麼特殊事情吧?要麼印刷事故?」

南記者瞪大眼睛問道。

「呵呵呵。國手第一位戰挑戰七番棋首局第二天的25日正式打響。權五哲的意思是讓棋迷事先剪下棋譜,等KBS廣播台(當時還沒有電視台)直播實戰手數自己填著欣賞。現在回想起來這實在是荒唐的冒險策劃。」

25日上午10點,挑戰第1局終於在《東亞日報》的特別對局室打響。廣播直播方式是在播放節目的間隙,由觀戰記者趙南史在麥克風前朗讀次序:「黑21手走在17.四位、白22手是12.十四位、黑23手是…」

雖然這一創意堪稱「劃時代」,但是棋迷們並不如何買賬。再狂熱的棋迷也無法守著廣播枯坐一天,用極大的耐心在棋譜用紙畫標記。結果權五哲的廣播直播只進行一次便夭折。

國手戰獎金變遷史

當時,「國手第一位戰」的優勝獎金是5000元。這個額數即使在當時也是少的可憐,只要請先後輩棋手、韓國棋院職員、《東亞日報》的關係人士吃幾頓飯就會所剩無幾。趙南哲雖然內心不滿,但是有機會時也沒有說出來。趙南哲認為「國手第一位戰」的存在對普及圍棋有莫大的影響力,比起個人所得圍棋整體的發展更為重要。同時,趙南哲把獎金基本都用在圍棋相關人士的招待費上。

《東亞日報》似乎從來不關心該不該提高獎金。而且職業棋手圈對此也不是很熱心的態度。雖然趙南哲聽了會難堪,但是「提高獎金不過是趙南哲一個人的好處」的想法成為主流,而且事實上也無法否認。

但是趙南哲覺得不能繼續忍下去,結束第7期挑戰棋後強烈向《東亞日報》提出提高獎金。《東亞日報》雖然滿不情願,但還是同意第8期起提高十倍獎金為5萬元。趙南哲要求的是5000元二十倍的10萬元,但是《東亞日報》答應先提高到5萬元後第10期開始設為10萬元。

「當時我要求提高獎金挨了《東亞日報》不少罵。《東亞日報》在自身境況不好的情況下為圍棋做了不少貢獻。可是我平地起風波。」

「平地起風波?」

「我當時威脅如果不提高獎金到10萬元,就會繳還國手第一位頭銜。」

從第10期開始,國手戰的獎金如約提高到10萬元。可是,趙南哲雖然頂住百般責難提高獎金,但是這10萬元的受惠卻沒有輪到他,而是成為了開創金寅時代的獻貢。

南記者問趙南哲當時的感受。趙南哲簡短又分明地回答說。

「人生就是充滿了這種意外…」(摘自《趙南哲自述》)

藍烈編譯

弈客圍棋整理髮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弈客圍棋 的精彩文章:

井山裕太、羽生善治獲得國民榮譽獎

TAG:弈客圍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