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門煙水之——文徵明篇 大器晚成文徵明

吳門煙水之——文徵明篇 大器晚成文徵明

「回眸600年——明四家與當代吳門繪畫」特展中展出的文徵明的《猗蘭室圖卷》平常難得拋頭露面,屬於故宮藏寶庫一級文物。中國古代琴曲中有名《猗蘭操》者,相傳為孔子所作。深谷幽蘭,清芳自足,甘於淡漠,正是象徵著一個人不管是做學問還是要成就事業,都要能夠承受寂寞和忍受別人的不理解,用達觀、平和的心境去面對風雨人生。圖中古松參天,古柏夭矯,環境幽謐,錯雜分布的蘭花點出了「猗蘭室」的主題,室內主人面友操琴,仆童煮茗,知音靜賞,自是一派恬靜美好之境,宛如閒遊林泉最妙處時又聞得天籟之音,美至極致矣,頗見作者巧思,是典型的寓志於畫的文人畫。而且畫法極為工細,樹石用筆俊健秀逸,屋宇界畫精工,也是作者中晚期代表作品。上面自識:「嘉靖己丑,徵明為朝爵畫猗蘭小景,明年庚寅四月七日攜至虎丘,兩窗重閱。」鈐「文徵明」白文方印。文徵明作此畫時年六十歲。

為什麼要拿這幅畫來說事兒?因為《猗蘭室圖卷》蘊含的深義與文徵明的精神氣節及其吻合。文徵明雖然一生不得志,卻從來也沒有鬱鬱寡歡,而是始終不忘初心,在沈周以後五十多年間,一直為吳門畫壇領袖:提倡學習元人中的高士畫家,繼承唐宋優秀傳統,創造出新型的「文人畫」;把詩文、書法與繪畫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藉以寄託作者的品行、志趣和嚮往自然的思想感情。文徵明的藝術成就,對後世是起著決定性影響的,尤其他壽命很長,弟子很多,子侄晚輩代代都有傳人,以至延綿明清兩朝數百年,能夠達到這種深度的畫家與畫派,在畫史上是不多見的,因此,人們都說:吳門畫派始於沈周,成於文徵明。

公元1470年,文徵明出生在蘇州府長洲縣的一戶官宦人家,原名壁,字徵明,他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是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文徵明早年並非聰慧伶俐,甚至於還發矇很晚,屬於標標準準的大器晚成。此話怎講呢?三個事:文徵明11歲才開始能說話,剛剛就讀外塾;18歲從安徽還故鄉蘇州,成為鄉里的秀才時,還被宗師批評其字不佳;從29歲開始一直到47歲的,文徵明曾經七試應天,屢試不中;五十七歲辭歸,才真正致力於文書畫。但是種種這些,並沒有讓他沉淪沮喪消極,反而更使他很早就明白了苦學補拙的道理。當他此後的朋友們唐伯虎和祝枝山、張靈等在蘇州城裡尋歡作樂時,文徵明卻在家中讀書習字不僅以苦學為樂,還使他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堪稱儒家道德模範的品行,最終鑄造出文徵明在有明一代絕無僅有的,德、藝、壽三馨的人生,到晚年更是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

說起來一個天賦平平的孩子,通過後天的勤學苦修,終於成長為偉大的藝術家——文徵明的成長曆程,簡直就是勵志故事的解讀。其實除了文徵明自身的努力,最重要的是,文徵明還有一個愛他、知他的父親,一個世事洞明、知人善解的父親——文林。當別人都以為兒時的文徵明弱智時,父親不以為然,「兒幸晚成,無害也。」當同伴唐寅,鄉試高中解元,文徵明再次敗北時,父親寫信安慰他:「……吾兒它日遠到,非所及也。」真是一語成讖。最關鍵的是什麼?這個叫文林的父親和沈周、吳寬都是忘年之交的摯友,和李應禎還是同窗摯友。

從青年時代開始,他詩宗白居易、蘇軾;20歲時在雙娥精舍看到沈周畫《長江萬里圖》,很是羨慕和讚賞他的繪畫技藝,於是跟從沈周學畫。沈周剛開始時還不希望文徵明因為繪畫妨礙了他的科舉大業,但是最終傾囊相授,並且非常喜歡和器重他;22歲的時候跟從南京太僕寺少卿李應禎學書,李應禎書跡清古,也是傳授書訣毫無保留;26歲時以父命從吳寬游,時寬丁繼母憂於家,悉以古文法授之,且為延譽於公卿間。文徵明因此得以在他的藝術生涯中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而且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四絕」的全才,尤其小楷,被譽為「明朝第一」之稱。他與沈周共創了「吳門畫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也稱「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從某種意義上說,仕途坎坷的遭際或許多多少少會消磨掉他的一些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最終使他的風格日趨穩健。

文徵明性情溫和儒雅,尤推崇秀潤、細麗、含蓄的畫風,作品以細筆山水為主,他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期的作品,可以看見文徵明纖細而精密記憶及有力的組織能力的表現方法。他用普通線條細心描寫,不但很精緻,一旦使用模糊的效果,在微妙的灰色部分就會生動起來。濃墨通常只作重點式地使用,色彩也就淡多了。而且他還透過生活體驗,做了一連串相同主題的作品,敏銳而簡潔,有簡拙的古風。後期作品,他是將青綠法和淺降法結合著的運用,所以一種較濃,另一種較淡。設色上可以已經完全擺脫了宋代院體濃艷俗氣的畫風,從而使作品既清麗雅緻,又富有筆墨情趣。他對元人筆墨是有偏愛的,但是他的畫中並不是單一地運用元四家中某個人的筆法和墨法,而是善於把各家的筆墨、構圖以及造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見他對於元人筆墨和形式美感的研習是相當深厚的。和老師沈周一樣,他的畫風也呈現了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擦和書法飛白,於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稜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文徵明是文人畫家中非常重視色彩效果的畫家,設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絳,於鮮麗中見清雅,開創了明代青綠山水畫的新風格,這種兼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氣等等的特徵,也奠定了「吳門畫派」的基本特色。

但是從作於1507年的《雨余春樹圖》,到作於1558年的《水亭詩意圖》,縱觀其60多年漫長的藝術歷程,其實都幾乎看不到文徵明有任何畫風的突變。文徵明的所有作品,體現了高度的統一性,作品之間的區別,大多只是類型的區別,而不是風格的區別。從這些精細、嚴謹的畫面中,感受到的只是一個如苦修僧般的繪畫者,以接近自虐的方式,所完成的修行過程。這是一個超乎常人的自我約束的力量。所以,錘鍊筆墨從來不是文徵明藝術的內核之一。即使在被稱為「粗文」的山水畫中,也只可見偶爾的膽氣,而絕無率性的揮灑。也因此畫面形式的複雜化程度,無疑成為其最重要的追求。這也即是為什麼文徵明在80來歲時,作品反而呈現了窮盡繁複之能事的特點,這是文徵明一生中藝術創作的最高潮。所謂大器晚成,正是此意。

(責編:丁靜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城蘇州網 的精彩文章:

超載250%!園區驚現「最牛超員車」

TAG:名城蘇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