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含金量有多高,今天要怎麼樣才能稱的上「秀才」?
文史
01-19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朝廷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在明清時期科舉制達到了巔峰。在那個沒有文憑的時代,科舉制可以說是衡量一個人學識程度高低最高方式。
按照考試的種類來說,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其中院試又可以分為縣試、州市、院試,只要通過一個考試就能獲得相應頭銜。最低的童生,隨後才是秀才、舉人、貢士,過了殿試,就是進士,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那麼秀才如果放在現在到底有多高的含金量呢?
先來看看秀才們在童生階段都要看哪些書,顯示《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等,然後才是「四書五經」。讀完這些書才可以考秀才,有資格考秀才的人必須把上述書中的內容爛熟於心才行,絕大一部分人窮盡一生的苦讀,還不一定考上,停留在「童生」階段。
除此之外,「秀才」的「算數」的水平一定得過關,都得珠算高手,讓他們搞個什麼工程預算、建築肯定沒問題。過去,各級官吏的師爺和幕僚們大多都是落第秀才出身。
據統計清代每三年錄取秀才不過25000人左右,而當時的人口已超億。中了秀才就是有身份的人,進入社會中上層,見縣官不跪,不得用刑,免傜役賦稅,還有每月兩斗糧食的補助。
硬是要比較的話,可以說古代的秀才相當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大學畢業生,有文憑就可以輕鬆進入體制抱上鐵飯碗。
TAG:帝王秘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