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村裡放電影那些事
最新
01-19
牧羊曲
民韻合集
純音樂
00:00/00:00
很多年未進過影院,幾天前和兩個朋友一起破天荒地看了電影《芳華》。寬敞的電影院,寬大的銀屏幕,立體的對白聲,舒服的寬座椅,100元購買了三張票還贈送了飲料和爆米花,真是一派時尚、現代、雅緻的享受。高端上檔次的影城裡,觀眾秩序井然,安靜而優雅。有家人們、朋友們,還有熱戀中的情人們。這種鮮明的對比,讓我突然想起當年村子裡放電影的那些事。
七十年代很流行看電影,比如《南征北戰》、《兩個小八路》、《小兵張嘎》、《地雷戰》、《地道戰》、《閃閃紅星》、《小花》等,這些影片中戰爭類型的居多,倒是百看不厭,也從電影中受到了教育:英雄人物的捨生忘死、臨危不懼全都銘刻在心,鬼子漢奸的無惡不作、禽獸不如讓人恨之入骨。八十年代的電影內容開始多元化,很多情感片推出,有《勿忘我》、《廬山戀》、《白蛇傳》等,這個年代的電影緊跟改革的時代脈搏,它傳遞給我們一種積極、昂揚、熱情和開放的精神。
那時候,村裡放電影是一件很熱鬧的事情,一般地址選為村子裡的老戲台,或者最繁華的街道中央。要放電影了,村裡就貼出通知,或在大喇叭上告知,電影播放的時間和地址。一般是縣城裡的放映隊在各個鄉鎮之間輪流播放,後來每個鄉鎮都配備了放映設備,基本上每半月都能播放一兩次。
傍晚時分,村子裡的老老少少都從自己家裡搬著小板凳,迫不及待地奔向戲院子。大家很自覺,小孩子們坐在前面,大人們坐在中間,還有的人乾脆搬幾塊石頭當座兒佔好了地方,後面的人直接站著。放映員的周圍聚集的人最多,可以看到他嫻熟地安裝電影機、倒帶、換帶。那並不大的白色幕布,吸引了近千人的目光,給山村帶來了稀有的精神食糧。
有時候,村子裡誰家辦喜事,諸如娶媳婦嫁女之時,也會請來放映隊。在自家院落外的房子後牆上釘四個長釘,白色幕布一掛,天黑就可以放映了。後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有了錄音機、錄像機、電視機,看電影就基本很少了,雖然縣城裡也有電影院,但影院的人流量很少,家家戶戶基本上以看電視機為主。
演電影是農村老百姓心目中的大事情,全村人都特別喜歡觀看。電影開演前,總是村支書扯開嗓子講話,內容往往是國家政策,縣裡的重大通知,以及村裡生產、生活需要注意的事情等方面。開演了,近千人的觀看隊伍有些嘈雜,每到精彩之處,就會傳出喝彩聲,也會傳來全場人們的哈哈大笑。電影的情節及故事,常常出現在小孩子們玩耍時候的語言中,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之一。
最喜歡看電影的莫過於孩子們了,每當有通知,他們放學回家後便急速完成作業,趕早來到戲院子。孩子們聚在一起玩耍,做自己喜歡的遊戲,等待電影放映。青年人則利用這個機會,想方設法和自己喜歡的人湊一起聊天,談情說愛,偶爾也觸碰一下對方。因此,農村電影場里也曾經碰撞出了許多青年人愛情的火花。
那一年,我五歲,弟弟三歲。初冬的一個晚上,父母親怕我和弟弟著涼感冒,早早地哄著我倆入睡,而後他們去了戲院。我家離放電影的場所不太遠,只隔著一個巷子。我和弟弟從睡夢中醒來,聽到了精彩的電影對白聲,兩個人就合計著出去看電影。至今我和父母都解釋不清楚這件事:門鎖著,我和弟弟是如何從窗戶跳出去,偷偷跑到電影院的?因為那時候太小了!
父母怕我和弟弟醒來,看了半截就回家。眼前的一切讓他們驚呆:我和弟弟偷跑了,家裡紙糊著的窗框四周用做飯的菜刀劃開,菜刀丟在窗台上。那時,我和弟弟都沒有下半截窗戶高,我們是如何翻出窗戶?我又是如何把弟弟弄出窗戶?這讓他們詫異!他們只好沿著巷子朝著放電影的戲院子方向尋找,最後在一個牆角下找到了大冬天光著腳而專註看電影的我倆。
因為酷愛電影,所以周日常常玩放電影的遊戲。我的一個玩伴偷了自己奶奶家的雞蛋,用錢購買了一個可以放幻燈片的小模具,加上弟弟帶了呼市二姨哥送的一套幻燈片,這樣就可以放電影了。白天光線太強,所以幾個玩伴就鑽進羊圈裡,用布把圈門堵上,煤油燈和手電筒一打,就開始玩了。回家之後,大家衣服上弄的滿是羊糞,身上更是一股羊糞味,淘氣的我們都免不了一頓挨打或挨罵。
八十年代後期,我很少看電影。雖然學校組織看過幾次,可印象很淺,記得有一次去朔縣電影院看《媽媽再愛我一次》,由於停電的原因最終也沒有看成。而弟弟看電影的習慣一直沒有改變,常常帶著自己的女兒去看很多優秀的片子,我卻很久很久沒有去過電影院!
看過《芳華》之後,想起了芳華之年我們曾經看電影的那些事,往事早已泛黃,可記憶里依然深刻。當年村子裡放電影就是一件大事,它能召喚人們,也能凝聚人心。或許是人們內心精神食糧匱乏,抑或心靈純潔單一所致。它是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口,也是革命戰爭的一段還原,更是精神生活的一種補充。當年村裡放電影的那些事,給那個年代的人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靈印記!
懂你寄語:走過春夏秋冬,記錄喜怒哀樂。運動吧,小手機拍出大世界!
A
編者按
TAG:1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