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漸行漸遠的民間手藝和工匠們(一)

漸行漸遠的民間手藝和工匠們(一)

原創作品:任何媒體、機構未經圖片作者授權,禁止轉載。歡迎朋友圈轉發。

說起中國傳承了五千年的民間藝術和民間手藝,相信不少人都會認可它們所凝聚的傳統文化和沉澱下來的獨特工藝。但是在工業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民間藝術和手藝似乎處境微妙,有些被我們當成了藝術品,置之高閣;有些則面臨著傳承者稀缺,步上了「悄然消逝」的命運。

這些本來植根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藝術形式,好像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智能機器人的飛速發展讓我們能夠預見的是:工廠將不再需要那麼多工人。假想那時農村這些技藝傍身的匠人如果再融入創新、品牌的意識,插上互聯網營銷模式的翅膀,一樣會讓這些非工業類的充滿中華文明的鄉土手工產品行銷世界。

竹編蒸籠

廣興鎮寶塔村是遠近聞名的竹編村,主要生產出口竹蒸籠。鄭新軍目前是廣興竹編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定傳承人,一家六口人全部都在從事竹編蒸籠這個手藝活。

竹編製作,一般要經過選竹砍竹(要選用竹節稀2年齡的竹子)、下料(根據產品大小不同將竹子剖削成粗細勻凈的篾絲)、削切(內外)節眼、劈細、剖絲(刮紋)、切絲(抽里筋)、刮削(抽外筋,也叫刨青)、燒制(發軟)、壓形、磨光、鑽眼、編結(這裡工序最多)等26道工序過程才能編結成各種精巧的生活日用品。

————————————————————

打銀匠

一個堅固的木箱、一隻權作風箱的皮老虎、一隻汽油罐、一個用來盛水的碗一字鋪開,當然那隻木箱上東西可多了,鉗台、小型銀飾櫃、打銀匠必須的一應工具都在這裡裝著,真可謂一個木箱走天下。永安街上開鋪子的楊進全從80年代開始拜師學習打銀飾,每天拿著鎚子,敲打著那些銀塊,在看似並無章法的敲打下,銀塊漸漸被打成扁的、方的、長的,從一塊看不出形狀的銀塊,到精美的手鐲、項鏈、戒指,所有工序都純手工完成。打造一件銀器需近二十道工序:先把熔煉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然後經錘、敲、壓、剪、刻、鏤、纏、磨、雕、焊等技藝打制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然後是打磨拋光,蝶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銀器。

隨著技術發展,現在來做手工打銀的人越來越少,生存比原來艱難些了,但楊師傅仍然堅持著純手工製作銀飾品,繼續操守這個能勉強糊口的手藝。

————————————————————

最後的鐵匠

一座用黃泥和土磚砌成的爐台、一個圓筒狀風箱、一個很老很大的鐵墩砧、幾把樣式不一大小不一的鐵鎚、幾個用來淬火的水桶、幾十件不同的工具、一大堆長短不一的廢盤元廢鐵絲、幾百件已經打成的鐵器初坯或成品……89歲的金堂人黃安治從15歲開始當學徒,70年來他每天左手握著一根鐵鉗,熟練地夾起一塊鐵片,放在爐火中烤,右手拉著風箱鼓風,不一會兒從熊熊炭火中夾出一塊燒得通紅的鐵條,放在鐵墩砧上右手掄起幾斤重的鐵鎚反覆捶打敲打著,一時火花四濺。在他一雙有力而靈巧的雙手操作下,鐵墩子上鐵條慢慢地變成了老人心目中的形狀和器物。最後,有些成型的鐵件還要放到水裡淬火,鐵件在水缸中「滋」的一聲冒出一溜青煙,這樣處理後的鐵件會更堅硬些。

舊時金堂水上運輸繁榮,水碼頭上曾經幾十家鐵匠鋪林立,造船業養活了不少打鐵的手藝人,後來工業文明發展不斷發展,打鐵業慢慢地走下坡路,如今最後一塊陣地——農傳統具——也開始萎縮。

老人擔心這手藝快要失傳!

黃安治的師弟馬鐵匠如今也是還在堅持打鐵的手藝人

————————————————————

修竹椅

在觀音山村集貿市場一個小茶館裡, 60多歲的蔣治國正在忙著,他目前是成都各區縣為數極少幾個做(修)竹椅的手藝人。木工鋸、柴刀、釘子、腳銼、圓銼、挖刀、電鑽(自製土鑽因為效率差沒用了)等工具在他靈活的雙手下運用自如,用新鮮楠竹拆拆換換後,一把快要爛掉的竹椅便又恢復了新生。

茶館、竹椅,曾經伴隨我們幾千年,而今卻也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竹椅子的時代似乎快過去了,與它相伴的各種手藝人及其手藝也會慢慢消失,加上沒有什麼出路,會做竹椅子的匠人很多也轉行,很少會有年輕人再去學這門手藝。

後記:

十餘年來,《新金堂》記者采拍過很多傳統手工藝者,有感於他們艱辛的生活和看不到前途的傳承之路,有些無賴有些傷感,但更多是對他們的凝視和敬重!

文圖 / 蔣永平

編輯 / 蔣永平

如覺本文不錯,分享給更多朋友看吧

了解金堂大小事,關注成都新金堂!!!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三合文化攜手事業合伙人——2018揚帆起航!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