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很多人念佛念了一輩子,也沒有念出一個往生的善根來?

很多人念佛念了一輩子,也沒有念出一個往生的善根來?


【法語清涼】為什麼很多人念佛念了一輩子,也沒有念出一個往生的善根來?

第二個,因果同時。這個是在講菩薩修善。一個人沒有成就心中的妙法,是成就不了善根的,他只能積集資糧。很多人念佛念了一輩子,也沒有念出一個往生的善根來,他對娑婆世界還是很執著。就是因為這個人念佛時念佛,該打妄想還打妄想,他沒有把外在的佛號跟內在往生的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統一起來,所以他這個因果不同時。可能要很多劫後,他這念佛的功德才會出現。

菩薩不然,菩薩在修一個法時,同時就能成就他的善根。雖然他的果報受用在來生,但是以他善根的成就來看,他因果同時。就像蓮華,華還沒有謝,蓮子就已經有了,甚至含苞待放時,就有蓮子。一個菩薩在修布施時,已經成就布施的善根,他來生會繼續布施下去;他在持戒時,就已經成就持戒的善根;他在念佛的當下就已經在加強他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善根,往生的善根。這是因果同時的,不用等到臨命終,他平常就已經在累積功德了。所以他在修善時,由於這種妙法的操作,因果同時顯現。

第三個,在利他這一塊微妙香潔。因為他的清凈心、菩提心沒有任何的法執,所以他度化眾生有無量的方便,順逆皆方便。就像《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維摩詰居士如何通達佛道?維摩詰居士說:「若菩薩行於非道,是名佛道。」這個就不可思議了!所以說,菩薩沒有我法二執時,他能夠廣設無量方便普門示現,就像一個蓮華散發無量的香氣,微妙香潔。

一個人如果在法華會上能夠承當佛陀所授的一念心性,清凈心、菩提願,他的身口意在斷惡修善度眾生時,能夠居塵不染,因果同時,微妙香潔,佛陀就用蓮華的三德來讚美這個菩薩,這就是《妙法蓮華經》的意思。


我們看第四的般若時,佛陀對小乘人刺激過後,開始要教化他了。

般若時就廣泛地說明大乘的概念。它一方面講到通教別教的思想,一方面講到大乘這種真空妙有的概念,約化儀叫做漸後,就是最後的方便。

二乘人的智慧,他的空性叫做滅色取空。也就是說,他的空性從無常契入,無常故苦,他不是直接契入空性,他是繞了一個彎,他先理解苦諦,然後從苦諦裡面知道人生不能主宰。如果你能夠做主,你會給自己痛苦嗎?不可能!生命是業力說了算。所以他從苦諦而知道了無常,才悟到了空性。尤其是苦諦這一塊他停留很久,苦諦在因地當中給他很大的加持,給他很大的出離心,讓他快速地離開三界。但是離開三界以後,對苦諦堅固的執取變成他未來的障礙,因為他對苦的法產生堅固的法執。

諸位!阿羅漢也不是一般人,按神通來看他等同八地(按智慧來看當然不足八地)。阿羅漢在方等會上受到大乘菩薩的刺激,他為什麼沒有馬上發菩提心呢?因為他以前對三界痛苦的感受太強,他不敢去接觸三界。與其說他沒有能力,不如說他沒有這個意願。

所以,佛陀必須要負責——剛開始也是您這樣帶他的,您現在必須洗除他的法執。佛陀剛開始講苦諦,讓他完成了階段性的任務,這個時候苦諦變成他的障礙,當然這不是佛陀的本意。佛陀本來要他會歸心性的,結果他沒會歸,變成自我設限,自己認為只能安住涅槃,這是他自己認為的,其實佛陀的法沒錯。

那麼他這樣子操作,產生法執,佛陀就有責任把他帶出來。佛陀講般若法門,就是針對二乘人講我空、法空的思想,講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以這個空性就沒有繞到苦諦去。說你悟入空性,你不一定要繞那麼多彎,因為它因緣生,所以你的生命是借來的,跟因緣借來的,你的快樂是跟善業借來的,你不是天生就有快樂。

諸位!我們現在得到快樂,覺得理所當然,不是!沒有理所當然,那是你過去的努力。你過去節省了睡眠,節省了吃飯時間,人家在快樂的時候,你跑去偷偷掃廁所,所以你現在很快樂,是因為過去的努力才有今生的快樂。

從因緣生里我們可以看出,生命是無自性空。所以般若的空性,佛陀用另外一個空性取代比較低一點的空性,就是用緣起性空取代小乘人的滅色取空,因為滅色取空產生對立的思考。所以這個時候消除他的法執。

有兩種情況可能產生法執:

第一種,你的生命經驗、你的成長過程,可能受到某一個人事的刺激,傷得很深,所以你對眾生、對整個菩提道產生了失望,可能會造成你一個法執,讓你菩提心發不出來。生命的極度痛苦,你沒有用本來清凈去化解它,你把它當真,烙下一個法執,這是第一種,生命經驗產生的錯覺。

第二種,你的學習不圓滿。按照大乘的規劃,你不能直接學小乘法,因為你會先入為主。你要懂得大乘的思考再學小乘,你知道這是一時的對治。聲聞人他一開始就一頭栽進了阿含裡面,他當然產生法執了,就自我設限,他覺得夠了。

那麼,自我設限對成就功德莊嚴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你看科學家他做實驗,那個跳蚤會跳,對不對?他用一塊玻璃放在它上面,比方說,先放十五公分,它跳一跳碰到玻璃以後,下次就不會超過十五公分了;然後你變成十公分時,它跳一跳碰到玻璃,它下次跳就不會超過十公分;最後你把玻璃壓到它的身上,這個跳蚤再也不跳了。因為生命的經驗告訴它跳動會產生痛苦,這就自我設限了,它認為:我不會跳了。事實上它不會跳嗎?它當然會跳。

也就是說,阿羅漢他不能成佛嗎?他的心性跟十方諸佛都一樣,他自己認為他不能成佛,這個問題很嚴重!所以佛陀必須先講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生死涅槃等空花,然後再告訴他另外一個。佛陀說:「其實你離開了生死,沒有真正的生死,你得到的涅槃也是如夢如幻的涅槃,兩個都是因緣生,都是畢竟空。」所以開始從一種有所得概念,建立一個無所得的智慧。

你看整個《般若經》,你看《心經》,整個講到最後,善法是畢竟空,惡法是畢竟空,乃至於無智亦無得,菩提涅槃也畢竟空,一切法如夢如幻。這個時候佛陀把整個有相的對立帶到了一種清凈平等的法性,為未來《法華經》、《涅槃經》發菩提心做好了完整的布局,因為他把阿羅漢對三界的恐懼感消除掉了。

在真實地啟發他大乘善根之前,佛陀講了兩個階段:第一個方等時,先用果地的功德,用大乘的功德莊嚴來刺激小乘,讓他知道不圓滿;然後再用空性的法水,洗除他的法執,讓他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所以這兩個時段,都是為他的大乘善根布局。《阿含經》是消除他的業障。也就是說,這個業障生死凡夫,經過這三個時段的滅惡生善,就可以準備發菩提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教微課堂 的精彩文章:

聖空法師答疑:這樣做不是修行!

TAG:佛教微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