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古老宣城 相遇筆墨紙硯里的千載時光

在古老宣城 相遇筆墨紙硯里的千載時光

宣城,一座因文房四寶而聞名的城市,被冠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她的千年文明被筆墨紙硯厚載於文,她的儒雅之風被文人墨客吟唱成詩。她從徽風古韻中走來,從青山綠水間走來。從歷史上的「上江人文之盛首」到今天的「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宣城,歷經千載風華,寫就人文傳奇。

揮毫興頌夢筆生花

製作工序——修筆

宣筆居文房四寶之首,其製作技藝源於秦代,盛於唐宋,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宣筆原產地為宣城市宣州區和涇縣,以選毫精良、製作精密而著稱,具有裝模雅緻、毛純耐用、剛柔適中、尖圓齊健四德之美的獨特風格。自唐、宋以來,宣筆以其厚重的底蘊和獨有的魅力,一直備受歷代著名書畫大師和文人墨客的讚譽。

宣筆成品

據說中國古代最早、最好的毛筆,也誕生在宣城。據《史記》載,秦代名將蒙恬南下伐楚,路過宣城,發現此地兔肥毫長,便以青竹為管,兔毛為毫,製作出毛筆。宣筆盛行於唐、宋,始為貢筆,更有諸葛氏、呂道人、汪伯立等一代制筆大師名聞天下。

千錘百鍊 畫墨飄香

墨分五色,即一筆落紙,焦、濃、淡、枯、濕躍然而顯,可似天上淡雲,也可濃烈如野馬。「好多寫字畫畫多少年的人,也只用墨汁,從來不懂墨的好處」。用墨汁,極易褪色且五色不全。而用各種天然材料製成的徽墨寫字作畫,百年之後,墨跡仍然光澤如新。

「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徽墨有一段佳話。南唐時期,河北易水制墨世家奚氏,在皖南發展了奚氏墨品,得到了精於書畫的南唐後主李煜的厚愛,並以國姓李賜之。從此,中國的制墨中心就從易水遷到古徽州,並從歙縣擴大到婺源、黟縣、宣州等地,古徽州成為當時整個中國的「墨業之都」。清代時,徽墨四大家宣城佔據其二。

匠心玲瓏 紙壽千年

薄薄一張宣紙,百折不損,光而不滑,宜書宜畫,不腐不蛀。一紙長壽千年,文書典籍、書畫精品,大多賴此千古留存。以皖南山區特產的青檀樹為主要原料的宣紙,配以稻草,經過長期的浸泡、蒸煮、打漿、水撈、貼烘等18道工序、100多道操作環節精製而成。歷一年之久,集「水火相濟、日月光華」之功,成就「一紙傳奇」,並於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得金獎。

傳說製紙神師蔡倫身後,他的弟子孔丹一心想造出一種綿延千年的紙張,能永久記住老師的風貌神韻。一日,他在皖南峽谷溪邊,偶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橫卧溪上,流水經年沖刷,露出纖長而潔白的樹榦纖維。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紙。從此,「輕似蟬冀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的「千年壽紙」誕生於安徽宣城涇縣,名為「宣紙」。

千雕萬琢 一方宣硯

硯與文字同興。宣城的「宣石硯」在漢代就有所記載,其中尤以墨玉為貴,在當代已風靡全國,為當時名硯之一。

宣石

宣硯選用的是可與婺源的龍尾石相媲美的宣石,其特點是黑亮如漆、澀不留筆、滑不拒墨,形狀大致可分幾何形、仿物形、隨形和自然形。宣硯聞名遐邇的突出特點集中表現在它溫潤如玉、澀不留筆、發墨光潤。古代宣硯的生產地點在旌德縣白地鎮洪川村,今天當地仍可看到古老的採石坑遺址。

李白七次到宣城,對「宣石硯」讚不絕口,並寫下了 「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的佳句。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赫赫有名的「宣石硯」卻銷聲匿跡了數百年。但即使在歙硯與端硯、洮河硯、澄泥硯各領風騷的唐宋時期,宣城也一直是歙硯的重要原材料生產地。

自公元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城,相沿千年不輟。范曄、謝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後出守於此;

李白、韓愈、白居易等相繼來此寓居,留下眾多的人文遺迹和大量的歌詠詩賦;

詩人梅堯臣、數學家梅文鼎、紅頂商人胡雪岩、新文化運動旗手胡適、徽墨名家胡開文、學者吳組緗、書法家吳玉如、書畫家吳作人皆生於此。

宣城與文人的緣分,在風流輩出的歷史長河裡,在情景俱佳的詩詞歌賦里,還在這傳承千年的筆墨紙硯里。

圖片來自網路,如涉版權,請聯繫編輯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三角旅遊聯盟 的精彩文章:

憶池州 最難忘是九華山

TAG:長三角旅遊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