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再擺脫孤獨的時候,其實在做什麼?
我看到一篇文章說。當你問出第一個「在嗎」的時候就已經輸了,如果找人說事情,就要把自己、問題、自己的預案。等等都寫進去,好讓被找的人一目了然,省去了來回。這是在強調效率。但我之前說過你在獲得一件東西的時候其實在失去另一件東西。我再昆明是遇到的老醫生,我去看病他想撥弄「玩具」一樣對我檢查。我問他:你不考慮我的感受嗎?他詫異的看看我。我想想也能理解,作為一個醫生每天面對患者、在詢問病情同時做出準確的判斷、開藥是很耗費意志力的事情。人的意志力力量有限、且容易耗盡。在有限的資源下做更多的事情、也是效率的意思。當我們在尋覓一些東西的時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會自然的忽視其他所有的東西。我們沉浸於刷劇的時候不自覺已天亮。
當我們追尋「效率」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忽略我們的情感需求。中國人找人辦事,先送禮、然後噓寒問暖、拉家常、在談正事。商家的人總是充分調動你的感性情緒,你買的概率也蠻高的。一進門就讓你買,有失體面。
有人問我:說自己為了擺脫孤獨,培養自己去跑步的習慣。我說挺好的啊。她說她也覺得,她極力說服自己閨蜜,讓她陪自己一起。反而讓她和閨蜜的感情受到影響。她問我說「是跑步不好嗎」。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都深知的道理,我們不能強加一個別人不需要的東西。正如她所說,他認識到跑步的好,想說服閨蜜一起為什麼反而導致關係疏離。她把自己的內在需求投射在別人身上,閨蜜至少現在內心還不需要這個東西,所以不想去,也懶得去。而如果別人內心需要會跨越千山萬水去尋找。正如「我漂洋過海的來看你」,是內心需要。
在我看來,當孤獨來臨是,我們做的跑步、聽歌、看書等等、都只是逃避。用所謂的忙碌逃離孤獨的深淵。我會享受孤獨的來臨、放下一切、去感受她。去感受她從何而來、帶給我怎樣的感覺、我此刻的想法如何。如下:
1.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不到萬不得已,拒絕那些消耗你能量的社交吧!如果你邁出了這一步,那麼你離收穫正能量越來越近了。如果除了一些特殊的原因比如說涉及到你的飯碗問題外,你無法或者不敢拒絕一些人的社交邀請,這時候我們需要好好看一下自己的內在,是什麼導致了我們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這可能和我們的一些人格因素有關的,背後有一些我們的恐懼和創傷需要被好好地看到和對待。
2.我們需要內外保持平衡,保持內在的一些安寧更有利於我們好好利用獨處時的時光。如果這時候你是煩躁不安的,激動不已的等處於一種起伏的情緒狀態,沒關係,允許它的存在。改變一樣東西先要接受它。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放鬆訓練,冥想,瑜伽等讓我們的情緒趨於緩和,這樣我們才可以更好的與自己的內在對話。
3.當你的內在趨於平和的狀態時,這時候我們可以從簡單的幾個問題入手:
我是誰
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是什麼阻礙了我
怎麼樣克服這些阻礙因素
克服了這些因素之後呢會怎麼樣
如果你能想清楚這幾個問題,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對自己有一個很好地自我認知了。
4.當你對自己有一個足夠的認知時,你會驚訝原來我是這樣的呀,我生氣時不喜歡說話是因為......精神分析認為我們一直都在重複小時候的創傷,並且在主動誘導別人去「傷害」我們,進行強迫性重複對小時候表示絕對忠誠。這種固有的模式深受固有的認知影響,所以通過自我探索,我們可以對自己的認知有個了解,從而有希望改變這種重複模式,減少創傷。建立新思維,新行為模式。
5去做取悅自己的事情。說不定你會有一個新發現,原來獨處也是可以取悅自己的。
但讓我真的悲哀是我知道。我們了解自己的全然孤獨,卻又渴望接觸、渴望保護、渴望成為更大整體的一部分,這兩者之間所形成的張力就造成存在的衝突。對抗存在孤獨的最主要力量是關係。但是如果我們被孤獨的恐懼和焦慮所控制,建立關係的過程中,就會把他人當作利用的工具,而這恰恰會導致關係的失敗,進而引發更大的焦慮。
TAG:一葉沉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