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角度:明朝的讀書人要邁出第一步究竟有多難?

新角度:明朝的讀書人要邁出第一步究竟有多難?

童試,也稱童生試,是獲取生員功名(秀才)的入學考試,也是每個明朝讀書人的第一步。

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先放個數據給大家,增加直面觀感衝擊力:

據統計,明朝縣試的錄取率大約為10%,平均一個縣大概有六、七十人通過縣試。府試的規模是縣試的兩三倍,錄取名額基本定在一百左右,大概是院試錄取人數的兩倍。也就說,最終通過院試,取得生員功名的人約為五十人。

整個童試的錄取率約為3%(≈50:1800)。

縣試由各縣縣官主持,每三年舉辦一次,皆於二月份舉行。向本縣禮房報名,填寫姓名、籍貫、年齡、三代履歷。報名的同時還得有個擔保人,擔保人得是本縣已經通過了之前童試的人,俗稱秀才,正稱生員。

這生員也分三等,第一等是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是第二等;若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稱為附學生員,簡稱附生,是第三等,這是朝廷為了應對讀書人越來越多的情況,不得以設立的制度。而只有第一等的廩生才能給人擔保,同時還得收取點功勞費,一般要兩三錢銀子,擱到現在這個年代大概就二三十元人民幣。

但是你想,一個縣才多大,廩生也就那麼十幾來個,要是窮一點的連個考棚也沒有的縣那就更少了,但是欲參加縣試的儒童少說也有六、七百人,所以往往一個廩生要擔保幾十個儒童,那可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啊,當時二十兩銀子便可供一個三口之家吃上一年了。

準備工作做好了,等到考試當天,進考場前要在龍門查驗。衙役唱到某個人的名字時,擔保他的廩生便得站過去說,沒錯,我保的就是他,門口的衙官才放人,料想那些廩生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若是放了個槍手進去代考,被查到雙方都是直接發配充軍,嚴重的說不定連命都沒了。

總之,第一場錄取後即有參加府試的資格,由知府擔任主考官,其報名、履歷、保結、場期等與縣試略同。有不少人那可是第一次出縣入府學宮考試啊,由於得半夜三更摸黑趕著時辰去考場,所以考棚外往往會亮起一大堆燈籠,上面皆有醒目大字,寫著考生自己的姓名,塾師的姓名,就是怕那些第一次來考試的考生們不認路走散了,連考場正門都找不到了那不就鬧笑話了。

第二場錄取後便是最後的院試了,院試是由提學官大人親自當考官,同樣是府試地點考試。這個提學官是何許人也?官方點講,是明朝省級教育行政長官。通俗點講,他的官並不大,但卻是個掌握著廣大生員命門要害的大爺,也是個博學多才的大儒。

我們知道,生員是個功名,國家每月都會給你食糧,還能免除賦稅,不服勞役,見了官也可以不拜,作揖即可。更重要的是,他是科舉的第一步,沒有生員這個身份,鄉試就參加不了,那還談何報效祖國,只能回家繼續考。所以為了得到這重身份,考到六七十歲的人比比皆是,也才有我們小時候學過的《范進中舉》中范進到了五十歲還孜孜不倦地去考秀才,因為這誘惑實在太大,也實在太難。而決定你是否考上了生員的大權則掌握在提學官手裡,萬一惹得提學官不高興了,擅自做主摘掉一整縣生員的頭巾都是有可能的。

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又稱貢監,那可是秀才中的秀才。監生進入國子監學習,只要考試過了便能參加會試。更有一些捐錢進去的監生,稱舉監,直接省去了考取生員這一步,還能直接參加會試,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另一方面,沒得上國子監的學生便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

說點趣事,由於這個生員名額是有限的,不然也不會那麼多白髮蒼蒼的老童生。而且每個省都是定額的,這就導致了一些當時比較貧窮偏僻的府、縣,由於讀書人少,考生只要認得《四書》,或者會破個題就是個秀才了,而且為了達到額度,濫竽充數之輩也不在少數。比如浙江紹興府一帶的生員含金量,就要比西南地區的生員含金量要高很多。

考完了童試,再經過科考,也就有了鄉試的資格。考場是位於承宣布政使司所在地的貢院。從這裡開始,便開始了行萬里路的第一步。

想了解更多明朝科舉歷史知識的朋友都可以在下面評論留言,我都會一一回復。

翻看我以前的文章,便可了解明朝科舉會試和殿試的相關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中國曾幫它復國三次,每次成功,中國都得損失大片領土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