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創新,如何「近水樓台先得月」

創新,如何「近水樓台先得月」

政策解讀●聚焦全省經濟工作會議⑤

創新,如何「近水樓台先得月」

邁向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建設的最強音。

動力變革,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保障,而關鍵保障的第一動力、最強支撐,就是創新。

能量,源於潛能。湖北,科教大省,人才眾多,實力雄厚。如何能「近水樓台先得月」,將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優勢,成為擺放在湖北面前的重要考題。

讓眼前的「月亮」更近些

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湖北的科教實力在全國都是「杠杠的」。

看人才,我省在校大學生超過百萬,居全國前列;兩院院士73人,居全國前列、中部第一。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502個,產業技術研究院11家。

看成果,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湖北共29項成果(通用類)獲獎,獲獎數量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全省登記技術合同24742份,成交金額達1066億元,與2011年相比交易額增長10倍。

看競爭力,《中國基礎研究競爭力報告2017》顯示,湖北基礎研究競爭力排名第5,1000人里就有3人是研發人員。科技部發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16-2017》顯示,湖北創新能力排名全國第7。

豐厚的科教資源,猶如一輪明月,掛在眼前。仔細審視,科教實力與生產力之間總有些距離。

高新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不夠重」。2016年,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17.3%;去年前三季度,湖南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22.6%,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比為24.8%。

專利質量「不夠高」。2017年我省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授權量佔全部專利比重僅為46.1%和20.4%,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1.86%,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25個百分點。

投入產出「不夠好」。全要素生產率僅52.1%,低於全國4.1個百分點。「數據表明,湖北創新力度不夠,科技創新的滲透力、支撐力亟待加強。」

武漢大學教授李光認為,新常態下,要從根本上解決發展方式粗放、產業層次偏低、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急迫問題,兼顧發展速度與質量、統籌發展規模與結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髮展動力。

全要素創新,強勁第一原動力

發揮我省創新資源富集的核心優勢,使創新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原動力。深化科技創新的滲透度,增強科技創新的支撐力,提升科技創新的轉化率。這是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給出的「鑰匙」。

「深化滲透度,就是科技創新要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是全要素的創新。」武漢大學教授鄒薇說。

讓科技創新這根「魔棒」舞起來,優化要素結構激發產業活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強產業效率,催化新業態新模式優化產業結構。

湖北已經嘗到甜頭。

「快舟小型運載火箭」首創星箭一體化技術,創造了我國航天發射機動能最強和測試發射最快紀錄;「中國首台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問世於光谷,中國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掌握此項技術的國家……

新業態、新模式跑出加速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共享經濟、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在湖北遍地開花,武漢已成為全國第二大移動支付城市。

創客空間、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器也風生水起,創新創業結合,線上線下結合,孵化投資結合,開放式的創新生態系統正浮出水面。

目前,新經濟對我省GDP的貢獻率已達到30%左右。

如何進一步提升創新對經濟的貢獻率?

「加大科研投入。」李光說,科技創新必須要有新投入。一方面要繼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另一方面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引導力度,布局一批重大公共研發平台,立足產業前沿,強化共性關鍵前瞻性技術聯合攻關。

「發揮資源稟賦優勢,深化基礎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現代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石軍偉認為,從湖北老工業基地這個傳統稟賦來說,科技創新應該結合深化工業技術積澱,這是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步。

「依靠科技創新不斷增加公共科技供給,逐步完善低成本、廣覆蓋、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體系。」省社科院研究員姚莉認為,從解決疾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人口老齡化等重大民生問題,到滿足宜居的生活環境、均等的教育資源、普惠的信息網路服務等民生訴求,都離不開科技創新。

「護航『追夢人』,鼓勵創新創業,讓每個有創新意願的人都大展身手。」我省企業類市場主體發展不充分,佔比23.6%,遠低於廣東、江蘇。「政府應努力建立扶持體系,讓更多人從創新走向創業。」石軍偉說,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對新主體要高看一眼、厚愛三分,也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共識。

政企攜手,釋放新能量

「科大訊飛現象」引人關注。

1999年,一群大學生創業創立科大訊飛,並與中國科技大學等共建實驗室,開發出領跑全球的智能語音及人工智慧核心技術。

依託科大訊飛等,一大批相關企業聚集安徽,創業者超過13萬人,「中國聲谷」橫空出世。此間,當地政府提供了及時的市場推廣、金融支持等配套服務。

成果,或鎖在實驗室、檔案櫃;或者「牆內開花牆外香」。變革動力,以創新推進高質量發展,湖北必須將更多成果留在身邊,將更多成果變成商品,創造出湖北的「科大訊飛現象」。

「科大訊飛的成功,充分說明了科技成果轉化為一個產業,需要制度安排、市場環境、產業配套能力、企業承載能力等。」李光認為。

比如,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卡點、堵點,以最大決心和誠意,引導在鄂院校科技成果省內優先轉化。

近年來,湖北頻頻創新制度。「科技十條」「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新九條」等,科技新政全國領先。「這些好的政策,應該繼續抓好落地跟蹤、完善升級。」李光同時建議,過去出台的相關政策主要集中在科技創新的後端,即成果轉化,現在也需考慮前端,實現全鏈條、全方位科技創新生態。

創新發展,最終取決於市場。

企業創新意願不強、創新力弱,是我省的重大薄弱環節。只有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凸顯出來,我省科技優勢才能轉化為發展強勢。根據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我省將實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創新型企業培育三大行動計劃,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

創新驅動,關鍵靠人。「過去,通過低價要素吸引廉價勞動力、吸引企業。現在新一輪的區域發展,則是通過優質服務、生活品質吸引人才、吸引企業。」李光認為,城市應為人才營造良好工作環境和高舒適度生活環境,在聚集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激烈競爭中勝出。

「要發揮好企業家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石軍偉認為,企業家會產生集聚效應,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紮根湖北,最終會釋放出巨大能量,成為高質量經濟增長的「主力軍」。留住企業家,要注重製度創新,提高創新系統的運行效率,讓企業家的創業項目變成終身的事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廖志慧)

鏈接>>

做好經濟和「三農」工作關鍵在黨

——七論貫徹落實全省經濟工作暨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湖北日報評論員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時期,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和「三農」工作的領導,尤為重要。

堅定信仰,強化政治責任。「打鐵必須自身硬」。體現在經濟工作和「三農」工作中,要求我們必須把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作為根本政治要求,把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各地各部門要切實擔負起統籌協調、組織領導、檢查督辦、推動落實之責,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牢記使命、真抓實幹,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與時俱進,全面增強本領。走上偉大的新征程,荊棘險灘並不會比來路少。要全面增強「八個本領」,填補「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的本領赤字;要加強幹部隊伍專業化建設,培養造就更多政策水平高、專業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領導人才,到改革發展的大潮中去破解難題、推動工作,真正達到習近平總書記「識水性」的要求。

踏石留印,紮實改進作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抓落實,藍圖再美也是空中樓閣,不能落地,目標再好也是鏡花水月。粗放浮躁的作風要不得,流於形式的套路來不得。各地各部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領導幹部要思之深透、計之長遠,發揚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煉就過硬的作風,一點一點地干、馬不停蹄地干,為發展積蓄更多正能量。

持之以恆,完善體制機制。要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領導機制;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完善縣市區「三農」發展綜合考評機制;按照黨中央部署,結合機構改革,理順涉農部門的職責分工;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強化落實推進機制,讓我省經濟工作和「三農」工作獲得穩固基礎和堅強支撐。

新時代希望無限。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各級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促改革、保落實的能力和定力,「自身硬」的共產黨人開拓進取、奮發有為,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創造了輝煌的荊楚大地,就一定能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進程中寫下燦爛光輝的一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北日報 的精彩文章:

投資10.8億元 上市葯企託管通城人民醫院

TAG:湖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