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絕倒!這位研究猿小哥見了幾位姑娘,總結出一套相親經濟學

絕倒!這位研究猿小哥見了幾位姑娘,總結出一套相親經濟學

這幾天,「璐出賈笑」持續發酵,有人專門對事件背後的種種經濟學問題作了一番深入淺出的討論,讓人眼前一亮:原來還有「出軌經濟學」這門學科!

無獨有偶,婚戀界又有一條「小伙穿特步相親被拒」的新聞在社交網路瘋狂刷屏——僅憑一頓飯的功夫,女方便無情拒絕了小伙,理由是「27歲了還穿特步約會著實太low,自己更喜歡精緻一點的男孩」,而後,當小伙阿里巴巴高級研發工程師的身份曝光之時,網路一片嘩然,不曉得那位「高品位」姑娘聞罷是否會哭暈在廁所。

不要說筆者八卦,筆者向來對八卦不太感冒,不過,作為有過幾次相親經歷的人,對相親套路有了幾分感同身受之感。就事論事,相親這個行為同樣蘊含著較為深刻的經濟學與心理學規律。在此,寫出來博君一笑,如您閱後不認同,拍磚的時候,輕點哈~

相親能大大降低婚戀成本

一提到相親,不少人都會心生抵觸。在他們眼裡,相親似乎是失敗的代名詞,因為不少人是經歷了感情失敗唯恐自己被「剩下」才無奈地採用這一方式。

此外,相親的形式也不是很招人待見。兩個明明很陌生的人,要裝出一副相識已久的樣子,不停地找話題來增進了解,生怕冷場,著實有點尷尬的。

如此,除非萬不得已,否則年輕人更傾向於通過自由戀愛來尋找感情的歸宿。

不過,正如一枚硬幣有兩面一樣,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人們會發現,相親這種婚戀方式其實還是比較靠譜的,至少在以下兩方面大大降低了單身男女們通往婚姻之路的成本:

第一,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信息不對稱,最初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不同人對有關信息的掌握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反之,便處於不利地位。而經濟活動中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問題之所以層出不窮,皆是源於信息不對稱。

對於相親來說,當事人基本無需為這一問題而擔心,甚至可以說,相親正是信息不對稱的天然剋星。通常來看,介紹人在男女相親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TA往往會幫雙方把彼此的真實情況先摸清楚,其中必然包括是否有房、工資情況、家庭背景、教育程度……既然介紹人有意撮合雙方成就一樁美事,自然可以證明這對男女在不少方面是較為匹配的。同時,也不用糾結對方是否只是想玩曖昧卻並不想結婚,更不用焦慮「直到談婚論嫁才發現對方已婚」這類狗血劇情的發生——因為介紹人早就幫你過濾一遍了。

第二,「格雷欣法則」讓相親市場單身男女整體質量趨於均衡。

「格雷欣法則」又叫做「劣幣驅逐良幣」法則,是指在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面額相同的貨幣同時流通時,實際價值較高的貨幣(即良幣)必然會被人們熔化去鑄造更多的劣幣,進而慢慢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較低的貨幣(即劣幣)反而會因此越來越多,以至充斥市場。

或許不少過來人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想在相親市場找到心中理想的高富帥或白富美,可謂難上加難;與此同時,又很少見到條件特別差的相親對象。這些狀況就可以用「格雷欣法則」加以解釋。

對於高富帥或白富美來說,他們的眼光往往較高,參加了幾次相親活動後,會發現相親市場根本沒有入得了自己「法眼」的人,於是紛紛離開相親市場而轉戰其他俱樂部找對象。相反,那些條件不怎麼好的單身男女,本身也不會有太多的人幫著介紹,就算來到了相親市場,也會因受挫過多而離開。由此,劣幣驅逐良幣的道理便得以應驗,導致的結果就是相親市場的單身男女整體質量雖然不會特別出眾,但也不會差到讓人想「罵娘」,大多數人都在同一個層級上,反而可能更有助於提高配對率。

這樣看來,單身青年們完全沒有必要「一入相親深似海,從此顏面是路人」,揮別自由戀愛,換種方式找對象,或許能柳暗花明也說不定。

門當戶對依舊是第一鐵律

當然,相親最不能迴避的一件事就是「門當戶對」。

所謂門當戶對,通常指男女雙方家庭的社會地位、經濟情況和職業等方面旗鼓相當,很適合結親。古往今來,無論是秦朝的「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漢代的「門閥之風」,還是唐代「民間修婚姻不記官品,而上閥閱」的門第觀念,元明清時「諸良家女願與人奴為婚者,即為奴婢」、「凡家長與奴娶良人女為妻者,仗八十,女家減一等到……」,等等,無不體現出中國人對婚戀「門當戶對」的重視。

雖說當今社會,人們的觀念已經不再守舊,但是一旦涉及到相親,門當戶對依舊是第一鐵律。

眾所周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原則對於婚姻家庭來說依然適用。因此可以認為,婚姻家庭問題不僅屬於社會學範疇,更應當屬於經濟學的研究領域。那麼,作為通往婚姻之路的一個起點,「門當戶對」這一觀念同樣具備深厚的經濟學底蘊。

我們先來看三個生動的例子:

案例一:「你們男方家給多少彩禮,我們女方家就出多少嫁妝」「女兒呀,咱們家是普通工薪階層,你就別想著找王思聰那樣的高富帥啦」;

案例二:「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

案例三:單身男士小王婚前生活質量為X,單身女士小張婚前生活質量為Y,兩人結婚後,婚姻帶給二人的共同所得為一個常量M,由此他們共同生活並擁有雙方的資源,婚後的每人所得分別是(X+Y+M)/2。

案例一中講述的場景,相信會讓不少人找到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在經濟學中被稱為「成本收益分析」。對於家庭雙方來說,門當戶對有利於做到收支平衡。比如,兩個富貴人家聯姻,雙方的付出與回報很容易做到彼此相當,而富人與窮人聯姻便達不到這種效果;再如,相對貧窮的一方往往不敢高攀相差太多的富貴家庭,以免日後兒女遭到對方人家的歧視。此時,門當戶對就更加為人們所重視,只有婚姻雙方的成本與收益平衡,彼此之間達到一種均衡狀態,婚姻與感情方會穩定下來。

案例二是黃梅戲的經典唱詞,但反映的同樣是經濟學道理,即「資源合理配置能提高效率」。其實,男女雙方的結合本身就是一次資源配置的過程。所謂「男主外,女主內」,正是資源合理配置的結果,這也分別解決了夫妻雙方各自的生存所需。時至今日,門當戶對不僅僅局限於外在物質條件,內在的志趣、愛好等方面同樣也要相稱,即人們常說的「般配」(資源合理配置)。否則,學歷差別太大難以交流,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地位相去甚遠不能平等,職業風馬牛不相及無法共同提高……種種的「不般配」都不利於婚後財富的快速提升與家庭的長久和睦(即有損效率)。

案例三雖說看似一道數學題,但其內涵實際上暗示著名曰「帕累托改進」的經濟學理論。倘若一種對現狀的變革,能夠使任何人沒有處境變壞的情況下,至少有一個人處境變得更好,就說明發生了帕累托改進。在案例三中,假設男女雙方符合門當戶對的條件,那麼X=Y;婚後,二人的生活質量都為(X+Y+M)/2。此時,只需M>0,雙方便都會得到帕累托改進。相反,如果兩人差距較大(比如X=2,Y=6),那麼二人結合後,二人的生活質量均為(8+M)/2,倘若M<4,那麼女方的婚後生活質量便不如婚前,她很容易會對自己的婚姻產生不滿情緒。

黑格爾曾說過:「存在即合理」。那麼,貫穿中華民族長達兩千多年歷史而經久不衰的「門當戶對觀」自然有著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至少從前文的經濟學角度來審視,此言不假。

如何通過相親實現供需匹配?

讀到這裡,想必各位看官已經有些不耐煩,因為不管相親這玩意是好是壞、是對是錯,似乎都不重要,找到對象才是硬道理。那麼,我們接下來不談「理論」,說一說具體實踐背後的經濟學邏輯。

結合筆者和身邊朋友的經驗來看,對相親的男女雙方而言,第一印象極其重要。正如前文所說,兩個完全陌生的人為了快速增進了解,必須裝出一副熟識已久的樣子來不斷尋找話題,這些還只是發生在雙方見面之前。倘若雙方在微信聊騷到一定程度後,都願意相約一個環境不錯的餐館共進午餐或晚餐,這便說明決定性的一步已經邁出。然而,往往就是這一步,讓不少男女雙方直接「見光死」,就像開篇提到的阿里高級碼農被姑娘無情拒絕一樣。

究其原因,在於男女雙方見面時的種種表現。畢竟,即便前期微信中聊得再怎麼投機融洽,也不是真真切切的;現實中,面對眼前的這位活生生的陌生異性,你很可能要在這一頓飯的功夫就決定是否與TA開啟一段全新的戀情乃至是相伴終生,未來的諸多不確定性難免讓人心生不安,畢竟二人沒有較為深厚的感情基礎作為保障。於是,任何人全程表現得稍有不好,都可能會被對方無情pass掉。當然,這也是人之常情,沒有對錯,只有是否讓對方心動或覺得適合一說。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有效將經濟學運用到相親中,進而提高配對成功率,甚至一擊制勝?

筆者總結了幾個思路,供君參考:

第一,尊重對方,積極面對,清晰地表明自己的需求。

需知,相親完全不同於自由戀愛:自由戀愛的兩人都是在生活的點滴中培養感情,因此哪怕時不時地來一個「欲拒還迎」,也是情調的一種表現;反觀相親,更像是供需匹配的過程——如果對方發覺,你的需求與自己所能給予的供給不相符合,那麼自然就會果斷放棄,轉而尋找下一個目標。

所以,一旦進入了相親流程,男女雙方都應表現出對彼此的尊重,積極認真地聊天,見面之前先對著鏡子好好梳妝打扮一番,神態要自信得體大方,給對方呈現出一個良好風貌,成功率自然就會大增。切記,絕對不宜故作矜持,態度冷淡,不修邊幅,甚至恣情地張揚個性而不顧對方的感受。比如對方講述了很多自己的經歷與愛好,而你卻只是冷冰冰地回答一個「哦」,或者聊了幾天忽然玩「失蹤」,對方熱情滿滿地約你多次,而你卻總以「工作忙、要加班」為由婉拒……然後,很可能就沒有然後了。

第二,相親是一種動態博弈,任何時候都需要長個心眼。

有人認為,相親就是要互相坦誠,從一開始就應該把自己的需求與優缺點都擺在檯面上,對方如果能接受就繼續談,不接受也沒必要浪費時間。話雖這樣說,但相親畢竟還不是談生意,倘若一股腦將油箱里的油都倒出來,效果真不一定好。

舉個例子,筆者一位兄弟相親回來後吐槽:

太奇葩了,我剛說完每個月收入多少,她就直接問,還完房貸月供後還剩多少錢,夠不夠買一個名牌包包。

說句實話,這種調調,誰聽到都會心裡不爽。換個問法,比如「還完房貸,你的生活質量不會受影響吧?」效果肯定大不相同——一方面既能側面獲得想要知道的信息,另一方面又表現出對男方的關心和體貼。

這就映襯出相親的動態博弈屬性:先行動者的選擇會影響後行動者的選擇空間,而後行動者可以觀察到先行動者做了什麼選擇。因此,為了都能做出最優的行動選擇,每個參與人必須時刻這樣思考問題:如果我如此選擇,對方將如何應對?如果我是他,我將會如何行動?給定他的應對,什麼是我的最優選擇?

所以,相親過程中,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說話做事,完全可以成為藝術,但能將說話做事變成藝術的,是自身修養的提高和積澱。

第三,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同時也不要因為一點小瑕疵就將對方全盤否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生來都不是完美的,但是相對於自己某個方面的不足,必定會有其他方面更為出色。這在經濟學中被稱為「比較優勢」。任何人都具備自己的比較優勢,比如說,有人不善言辭卻學歷很高,有人經濟狀況雖好卻不擅長哄異性開心……因此,在相親中,應該儘可能做到揚長避短,努力地展現出自己不錯的方面,進而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方便後續發展。同時,要學會容忍對方某一方面的不足,不因小節而斤斤計較——畢竟,你自己也在努力「避短」,不是嗎?

親愛的姑娘,願你嫁給愛情

歸根結底,相親的最終目的都是要找到各個方面都更適合自己的終身伴侶。然而,不少人卻將相親「妖魔化」了,為了能讓子女找到一戶好人家,他們偏執甚至荒誕地追求物質條件優越的對象,卻將人與人之間原本美好的戀情與婚姻糟踐得如此不堪。

去年,網上曝光了一則中國式相親價目表,其中的階級劃分與明碼標價讓無數青年男女唏噓不已。此外,另有一則中國式相親「鄙視鏈」公諸於世,其中極為苛刻的每一條都足以讓人「崩潰」。可以說,在冰冷的金錢與物質面前,不少人就連走進相親市場的勇氣都不復存在了。

不過,我們必須要明確的一點是:經濟雖然是基礎,但並不是全部。在愛情面前,筆者一直相信眾生平等,誰都有去追求愛情的權利。當然,用句矯情一點的話來說,「所有條條框框的標準都是給自己不喜歡的人設定的」。換言之,倘若遇到真愛,那麼一切所謂的「標準」都不復存在。

就像流芳百世的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傳奇一樣,畢竟,跟你朝夕相處、相知相守過一輩子的是這個人,而不是其他附加物。財富不足可以創造,有情人一旦錯過,或許會抱憾終生。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依然應該記得愛情本來的樣子。相親,亦是如此。就如梁實秋所言:「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乃是人間無可比擬的幸福」。

在此,衷心祝願每一位讀完此文的姑娘,都能嫁給愛情。

(來源:蘇寧財富資訊;作者: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付一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寧財富資訊 的精彩文章:

華為榮耀百萬年終獎!魅族手機瘋狂關店!差距是怎麼變大的?

TAG:蘇寧財富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