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說老城廂的記憶已經「死了」?我不信!

聽說老城廂的記憶已經「死了」?我不信!

從老天津人的嘴裡

經常能聽見三個字——老城廂

咱知道天津衛舊城四周有東、西、南、北四條馬路

這四條馬路原本是環繞城池的城牆

您知道舊城牆是什麼時候建的?

什麼時候拆的?

人們為什麼又要叫它老城廂呢?

1404年,天津設衛築城

大家都知道因為漕運的興起,天津的經濟發展十分繁盛

富豪商賈陸續雲集老城廂

使天津迅速成為中國北方的經濟重鎮

——老城廂到底是哪?

老城廂是天津舊城所在地,天津市衛城的平面是東西寬,南北窄,呈矩形,狀如算盤,也稱「算盤城」。

四道城牆圍成老城,老城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一條十字街向外延伸可通四鄉大道。

四面開門,門上建高大城樓,北城門樓為最大。

四門題字,東門為「鎮海」,南門為「歸極」,北門為「帶河」,西門為「衛安」。

總佔地面積94公頃,約有居民2萬戶。

——老城廂為嘛叫老城廂?

「天津城廂圖」最早出現卻是在1883年出版的《津門雜記》中,文字稱:

「天津城是衛城,規模較小,雖後來改為縣、州、府、道,那只是行政轄區的擴大,而城池依舊,衙署仍設在城裡,依然是周圍『九里十三步,城高三丈五尺』,是呈箱子形,所以稱為城廂」。

「城廂」的稱謂也就是從這時候起開始叫起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老城區,

——老城廂的城呢?

從上面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出,老城廂應該是有四面城牆的。

可如今,即便是已經上了年紀的老人中仍然沒有人見到過天津城的四面牆,這城牆究竟在哪裡呢?

其實還真的不怪牆自己,城牆建成後歷經滄桑歲月也不知重修重建了多少次,問題是,有的真不是因為它壞了。。。

據統計,光從清順治到嘉慶的140餘年裡,天津城就重修了12次之多。

1900年義和團運動風起雲湧,天津老城曾被義和團和清朝官兵用作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制高點」,使得聯軍遭到重創。

八國聯軍最終憑藉船堅炮利攻入天津城,並大肆燒殺搶劫。

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便下令拆除了天津的城牆。

610年過去了,

天津衛城格局完全沒有變化,東、西、南、北四條馬路就是原來城牆所在。

天津老城廂以鼓樓為中心,由鼓樓通往東、南、西、北四門的街道,分別稱作東門內大街、南門內大街、西門內大街、北門內大街,構成城廂的主幹道。

舊天津有「北門富,東門貴,南門貧,西門賤」之說。

A

BOUT

一些老話兒

「北門富」是說北門內大街金店、銀號較多;「東門貴」是指東門內大街有官衙、鹽商和孔廟;「南門貧」是說南門內大街的住戶多為貧苦百姓;「西門賤」是因北門內大街附近有一些婦女因生活所迫而淪為下等娼妓。

這樣的概括雖然可能會有些過於臆斷,

但也大體概括了這四條街的擠本生存狀況。

——關於老城廂里的那些滄桑的「地標」

1

鼓樓:炮火摧殘中重生

明永樂二年(1404)天津置衛築城,在城中建起鼓樓。

晨鐘暮鼓,鐘樓與鼓樓似乎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標誌。

然而在有著610年歷史的天津老城裡,只存一座沒有鼓的鼓樓。

儘管如此,它依然是這城廂的核心,記憶中那早早晚晚清脆的一百零八響彷彿還在喚醒七十二沽里的繁華。

當時,這「城廂」是土圍子。

經歷了大約90年,到弘治六、七年(1493-1494),砌成磚城。

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的城樓和四處城角的角樓。

位於城中心的鼓樓,也是在這個時候修建起來。

名為鼓樓,實為鐘樓。

上層樓內懸大鐘一口,約兩噸,鐵鑄,為唐宋制式。

據專家推測,天津之所以只有鼓樓沒有鐘樓,是因為當初考慮到天津城廂面積比較小的緣故。鼓樓高聳,迎八方來客;鐘聲悠遠,送四海賓朋,鼓樓歷經了兩建兩拆的時代磨難。

天津市文化局文物處研究員,文物保護和古建築專家魏克晶先生曾講過:

「天津這個鼓樓叫鼓樓,實際上沒有鼓,只有鍾,而且是個鐵鐘,所以天津的鼓樓實際上是鐘鼓樓合在一起的作用。」

——遭破壞,遭拆除

清末時,鼓樓北大街街聚集了十數家金店,其中三義和天興德是天津最早的金店。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北門裡各商號在猛烈的炮火化為一片廢墟。1902年八國聯軍撤出後,首飾業藝人紛紛回到這裡重操舊業,除恢復了一些老字號,又開設了鍍金作坊、包金局、捶金坊和首飾樓。1927年開設的正陽金店更是名揚全國。

1921年,天津的一些文化人都提出重修鼓樓,於是政府和民間共同出資,鼓樓落地重建。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為了貫通老城裡的交通道路,鼓樓再次被拆除。2001年重建。

1994年天津開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為危改重點的老城廂地區也因此使天津衛三宗寶之首的鼓樓有了重建的機會。2001年第二次得以重建的鼓樓在原先的地點再次聳立在老城廂的正中心。老鼓樓的鐵鐘現存於天津歷史博物館。現在鼓樓上的鐘為後來重鑄,由馮驥才先生和張仲先生書寫祭文並刻於鐘上。

2

文廟:儒學匯聚落腳點

在如今位於南門內大街的天津文廟博物館前,還能看到由天津著名書法家華世奎先生書寫: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過街牌樓。

曾經,天津城的教育行政機構「儒學署」,就設於文廟內。

雍正九年,天津升州為府,並設置天津縣。

此後,天津的官辦學校,就有「府學」和「縣學」兩級,都設在文廟內。

光緒末年,隨著天津近代新式學堂的大量創建,天津舊式儒學教育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文廟並沒有就此停止對天津教育文化的貢獻。

1902年,袁世凱來到天津當直隸總督,推行了新的教育制度,將府縣儒學署裁撤,設立了直隸提學史(相當於省教育廳廳長),代替了府縣儒學署的功能,但是這個地方被保留下來了。

後來成立了崇化學會,即崇化中學的前身。

3

廣東會館:四分之三都沒了

天津的老城廂,就在距離鼓樓僅僅幾十米的地方,有一片沉靜、古樸、韻味十足的傳統建築,這就是廣東會館。

在天津的已經逐漸消逝的眾多會館當中,它是至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裝修最精緻的清代會館建築。

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僅僅是它原來建築面積的四分之一,即原廣東會館西北角部分,但主體建築保存完好。

清光緒二十九年,也就是1903年,原籍廣東的天津海關道唐紹儀倡議集資修建廣東會館,並且帶頭捐獻白銀4千兩。

這個倡議受到廣東籍商人的熱烈響應,很短時間內就集資十四萬七千多兩白銀。經過4年時間於1907年1 月14日落成。

1912年8月24日,

同盟會北方支部曾請孫中山在此登台演講。

1919年,鄧穎超領導覺悟社成員在這進行募捐義演。

192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天津總工會在這成立。

1937年,天津淪陷,會館成為日本佔領軍開辦的警官教習所。

解放前夕由於廣東客商頓減,經費短缺,樓舍經年失修,已漸衰頹。

新中國成立後,廣東會館四周房舍改建中學。

由於歷史上,梅蘭芳、尚小雲、孫菊仙、楊小樓、馬連良、荀慧生等京劇大師都曾在此登台獻唱,1985年,在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黃殿祺的建議下,修繕後的廣東會館被開闢成天津市戲劇博物館,地址為今南門內大街31號。

4

居士林:清修院的血光之災

天津居士林原位於老城區東南角草廠庵清修院衚衕10號,建於清末民初。

居士林前身是「清修院」,原是天津八大家「李善人」李春城的家廟,掛有曾任北洋政府總統的徐世昌所題寫的匾額「清修禪院」。

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閥混戰過後,各路下野的軍界、政界人物很多都寓居天津,其中就包括北洋時期曾任國務總理的勒雲鵬聯合曾經的直系軍閥首領孫傳芳。

他們經歷過叱吒風雲的戰場生涯,又親歷了1931年日軍全面侵華後天津的淪陷生活,看破紅塵準備皈依佛門。

1933年,靳雲鵬、孫傳芳等人與李春城後人商議,將清修禪院改為「天津佛教居士林」,勒雲鵬任林長。

孫傳芳為副林長並自封為「首席居士」,並規定每周日居士來居士林誦經,當時居士林的信徒眾多,達千人以上。

孫傳芳

然而已經信佛的孫傳芳沒有想到,居士林也是他性命終結的地方。

1935年11月13日,他曾經在戰場上處決的施從濱的女兒施劍翹為報父仇,持手槍在居士林打死了孫傳芳,造成了轟動全國的奇案「血濺佛堂」。

居士們驚恐不已,紛紛離散。靳雲鵬也受到了驚嚇,好長時間不敢露面。此時的居士林已名存實亡,至1952年關閉。

文革期間,居士林遭到破壞,改為街辦工廠,1982年將街辦廠遷出,重修了居士林,恢復原貌,開展了佛事活動。

2003年,由於老城區拆遷改造,天津居士林所在地開發成商業廣場。居士林移址重建在了鼓樓商業街城廂中路669號,但已改變原貌。

老城廂作為天津的搖籃

蘊藏著濃郁的民俗民風和文化藝術精華

不過很可惜,為適應新時代的發展

老城廂的改造和拆遷

從2003年就開始了

除了具有保留價值的建築和古迹外

窄小的衚衕、危舊的房屋都已不復存在

伴隨著它們退出歷史舞台的腳步

具有百年歷史的老城廂留下多少令我們回味的東西

也許我們根本就沒看見老城廂的樣子

但從字裡行間應該能知道

曾經有一些人在這裡度過了他們一生的光陰

我們應該對這些「老東西」多加些關注

畢竟別的地方沒有啊

-END-

更多粉絲尊享,盡在『文化天津 · 粉絲福利群』

暗號:文化天津粉絲

小編拉你進群哦!

微信號:

wenhuatianjin

文化天津

學點文化這事,

挺好的!

-商務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天津 的精彩文章:

流感大爆發!天津中招!兒科爆滿……

TAG:文化天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