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9個方法讓你的記憶最清晰,從0歲到60歲都能當學霸

這9個方法讓你的記憶最清晰,從0歲到60歲都能當學霸

內容來源:湛廬閱讀「一書一課」閱讀服務上,邱昭良老師分享《如何學習》讀書心得,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主辦方和講者審核授權發布。

圖片設計 | Holly 責編 | kay

第 1961篇深度好文:7116 字 | 9 分鐘閱讀

點此聽精華版音頻 更多精彩內容,還需閱讀全文哦~

完整筆記·讀書筆記·學習方法

本文新鮮度:★★★★★ 口感:略燒腦

筆記君邀您,先思考:

如何學習才能記得最清晰?

人類大腦有多少秘密我們尚未了解?

如何找到最適合你的學習方法?

今天我向大家分享有關個人學習、加深記憶的一本書:《如何學習》。

內容分4部分:

1.關於人類大腦的一些基本的觀點(也是《如何學習》第一章的核心的內容);

2.有關記憶和遺忘的一些基本規律(尤其針對應試知識類學習);

3.九個具體學習技巧:《如何學習》作者本尼迪克特·凱里在《紐約時報》擔任30年時間的科學記者,博學廣聞,我把他提出的高效學習策略和方法整合成九個技巧分享給大家;

4.我個人的學習建議。

在我看來,到今天為止,人類取得的科學成就是空前的:從大的、遠的方面看,我們已經深入到了外太空;從內部和比較細微的方面看,我們已經在基因科學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

但我覺得,人類對大腦的研究至今還是比較初步和膚淺的,尤其是現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會學習」已經成為我們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不會學習的人可能會四處碰壁,甚至明天就會窮困潦倒,這絕不是聳人聽聞。

一、我們對大腦的了解還不夠多

美國前教育部長Richard Riley曾說,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項工作,在2004年根本不存在了。這其實已經成為我們身邊的一種常態。

同時,現在科技知識、信息爆炸式更新,人類的科技知識基本上每兩年就翻一番,這意味著假設你現在在念大學一年級,到你大三的時候,你之前學過的很多知識可能已經落伍了。

有人統計過,現在《紐約時報》一周所包含的信息量,比18世紀一個人窮其一生掌握的信息總量還多。

面對劇烈變化的環境,我覺得有效應對的策略不是去學習更多的信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透過信息的表象去看事件和趨勢背後的規律。因為不管是現在,還是過去,很多規律不會變。

所以,如果你要試圖利用各種各樣的碎片化時間去了解更多的信息,以緩解你的「知識焦慮症」,那麼,兩千多年莊子就曾經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吾生也有涯,其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不是一個睿智的對策。

相反,如果我們能夠學會學習,就能夠做到事半而功倍。

這就要求我們搞清楚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大腦的確堪稱我們人類進化的神奇之作,它使我們非常聰明、能夠學習,能夠有區別和識別的能力。

但因為大腦非常隱蔽,構造複雜,而且只有人活著的時候它才能運作,其實是不容易介入觀察和測量的,因此長期以來,大腦是一片隱秘的黑暗世界。

關於大腦,《如何學習》一書中提到了如下的6個觀點,值得大家注意。

1.大腦是一個系統

大腦是一個系統,分為實現不同功能的區域,除了總體上的:左腦、右腦、上腦、下腦之外,還可以進行更細緻的劃分。

粗略地講,大腦中主要的學習區域可分為3個:

(1)海馬體,負責記憶產生的區域;

(2)皮層,大致充當「過濾器」功能;

(3)新皮層,也是大腦的皮層,它是長期記憶存儲的區域。

作者把這些區域比喻為一個電影攝製組,我覺得很形象,也很簡化。

也就是說,大腦的各個區域必須作為一個整體緊密結合、各司其職、協調運作,才能確保它的各項功能順利進行。

同時,如果哪個區域受損,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其它的各個功能,都會對我們的學習、記憶產生一些影響。

2.大腦始終尋求「意義」

關於大腦的第二個要點:大腦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它總是在尋找意義。

也就是說,對於接收到的信息,大腦會習慣性地賦予它意義,對它作出一些必要的假設、推論,然後做出一個自認為合理的解釋。

對此,約翰·梅迪納《讓大腦自由》一書中也提到,大腦其實比較喜歡有意義或者特別的事情,它討厭一成不變、無聊的東西。

3.大腦的核心處理過程

大腦的核心工作過程,其實是一種比較複雜的信息收集和處理機制,一旦有事情進入大腦,大腦就會對它作出反應,並在最快的時間內給它賦予意義、作出說明和判斷,之後還會對它進行各種重構,或者是自覺、不自覺地進行反覆推敲。

當然,大腦的處理機制非常微妙,時時刻刻都在發生。

4.相互連接的神經元

大腦運作靠的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有些神經元的連接相對比較牢固、穩定,所以提取起來比較快捷,這可能就是我們已經掌握了一些知識、經驗,或者技能的體現——如有需要,可以馬上付諸實踐;

但是,有的連接相對動態變化,複雜而微妙,我們甚至沒辦法去理解。

這兩種方式重疊交織在一起,並且不停地動態變化。只要生命不息,大腦就始終如此熱鬧非凡。

5.兩種工作模式

一般來講,大腦至少有兩種不同的工作模式:第一個就是比較專註的或者有意識地進行信息處理,第二個就是發散的模式。

在人們睡覺休息或者進行其他任務的時候,大腦仍然在潛意識中或無意識地狀態下進行工作。

6.兩類大腦

就像喬納森·海特在《象與騎象人》中講到的,人類的大腦有一半像一頭桀驁不馴的大象,而另外一半就像是一個理智的騎象人。

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也大致把大腦分成兩類:

A系統,類似自動駕駛系統;C系統,主動分析系統。

A、C各自有不同的特性,需要協調,才能夠實現和諧高效的運作。

二、關於記憶與遺忘

1.記憶的存放位置

基於上述6點認識,作者進一步剖析了記憶和遺忘的規律,以此提出一些高效的學習技巧,我們首先看一下記憶到底存放在什麼地方。

以前,傳統的認識是記憶存放在大腦中的某個區域或位置,有很多人用電腦存儲來比喻大腦,或者認為有一個物理的存儲器。但現在科學研究證明,這其實是錯誤的認識。

記憶並不是存在於某一個單獨的地方或者固定的位置,而是分布在整個大腦中,沿著大腦新皮層的各個不同的功能區域進行分布,在記憶的產生和運作方面,大腦中多個區域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參與。

2.記憶如何發生

記憶發生的大致過程,可以簡化成這三步:

第一,我們先體驗到一些信息。這時,大腦中的一些腦細胞就會被點亮,實際上就是不同神經元細胞之間的放電傳遞;

第二,通過海馬體,讓這些神經元之間連接成一個網路;

第三,把這些連接組織、分發到新皮層的不同功能區域,然後按照一定的排列組合把這些記憶的網路固定下來,這個過程涉及到大腦的左腦、右腦等不同功能區域的密切配合。

與很多研究所顯示的一樣,大體上,左腦是智者,負責語言,總是在尋找意義、「編故事」;右腦則是藝術大師,負責處理空間和視覺。

大腦根據它看到的一些東西編造出一些有條理的說法,就是構建記憶的關鍵所在。

大腦每時每刻都忙著回答(分析/判斷)一系列問題,比如「到底發生了什麼」、「這是什麼」、「有什麼含義」,然後再通過「大總管」海馬體彙集在一起,與其他的問題進行連接。

大腦不僅僅產生記憶,還要提取,而且每當提取記憶的時候,被提取的記憶都會發生變化,而原本的記憶不會被替代掉,只是被更新、強化或重組。

這種交織重疊,導致有些連接過於孤立或微弱,就可能被遺忘,也就是「想不起來了」。

3.如何看待遺忘曲線

一提到遺忘,不得不說的就是「遺忘曲線」。那麼,我們到底如何看待遺忘曲線?

遺忘曲線是由赫爾曼·艾賓浩斯發明的,這個發現被稱為亞里士多德以來心理學所取得的最大進步,後續的很多研究其實都是基於遺忘曲線的。

而我綜合本書和其他的一些材料後,認為遺忘曲線其實是有局限的。因為雖然艾賓浩斯的研究方法是比較科學的,但是重複實驗無意義的語義與現實生活中的總是有意義的記憶是不同的。

所以,我覺得遺忘曲線其實只能作為一個參考,並不是金科玉律。

本書作者也引用巴拉德等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我們人類的學習、記憶不僅僅是會衰減或遺忘,而且甚至也有可能往增強的方向去發展。

比如,巴拉德說,我們不僅會忘記曾經一度記住的東西,我們同樣也會記起曾經一度被遺忘的東西。也有其他學者的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會同時朝著增加或衰減兩個不同方向發展。

因此,我們不要迷信遺忘曲線,而是需要更進一步看到遺忘其實對學習是有價值的,這也是本書非常重要的一個論點。

對於遺忘對學習的價值,按照比約克夫婦的理論,核心觀點有兩條:

第一條法則:任何記憶都具備兩種能力,即存儲能力和提取能力。

存儲能力,也就是衡量我們把東西記得多牢固。大腦每天會給捕捉海量的信息,但99.9%的體驗都可能轉瞬即逝,大腦只會保留對現在或者未來可能有作用和有趣的東西。

比約克夫婦認為,事物一旦進入大腦就永遠存在了,就像一個巨大的倉庫,只不過是大腦對它的提取強度會發生變化。

所謂提取強度,就是一個東西能夠被提取到我們意識中進行加工、處理的難易程度。

本書中講到,人類的大腦有一個特性,擁有海量、永不消失的存儲和有限、非常快速、可能轉瞬即逝的提取,這是種奇妙的組合。

如果提取容量是有限的,那麼雖然很多東西進入到了我們的大腦,雖然它們永遠都存在那裡了,但絕大部分是無法提取出來的,我們同一時間只能通過一些提示或者給定的線索來提取其中非常有限的部分。

第二條法則:必要難度法則。

所謂必要難度,就是我們在提取某項記憶時,花的力氣越大,在得到這項記憶之後,該項記憶的提取能力和儲存能力就飆升得越高。

這是本書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大概可以理解為:大腦在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越多(包括需要排除干擾、苦思冥想、動用不同的感官等),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強度就越大,記憶、學習的效果也就會越好。

三、高效學習的9個具體技巧和方法

接下來,我為大家分享一下高效學習的9個技巧。

作者從三個類別論述了一些高效學習方法,這三個類別分別是:

a.記憶,也就是我們怎樣才能記住一些新東西。

b.解答問題,如何完成工作生活中一些複雜的決策或難題。

c.如何開發潛意識。

綜合作者的論述,我整理出了九個技巧,供大家參考。

1.製造多樣性的背景

與我們的直覺或者通常的認識相反,心理學研究顯示,經常更換學習的背景(包括物理空間、社會環境),甚至是改變學習的方式、時間段、學習的內容,以及學習時的一些情緒和心境,反而可能增強我們的學習、記憶效果。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原因很複雜,作者大致給出了3個解釋:

(1)大腦的處理機制,可能越是多變的環境,越容易剝離開具體的場景,從而增強記憶效果。大致意思是說,如果你在很多場景中記憶同一件事物,這件事反而會更加容易從多個場景中被識別出來。

(2)因為大腦不喜歡無聊的事,所以,如果你的學習過程非常安靜,信息反而會變得不太容易被記憶。

換句話說,因為記憶的提取過程會需要一些線索和提示,所以,也許你在學習過程中突然聽到空調的嗡嗡聲或者鄰居家的電視聲,可能會成為你後續提取當時的學習記憶的線索。

所以,環境的還原是增強記憶的一大法寶。

(3)按照大腦記憶的規律,提取越難,記憶的效果就越好,所以,環境中的一些干擾,反而有可能提高提取難度,從而增強記憶效果。

我覺得這一條,在我個人的學習實踐中也有一些印證,也許你也可以試試,獲取能獲得一些啟發或借鑒。

2.善用間隔分散式學習

間隔式分散學習,指的是利用間隔重複和遺忘來幫助我們記憶。就像你在打理草坪的時候,不要一次澆很多水,而是要分多次,每次少量澆一些水,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作者在書中用很多例證和研究結果說明,分散式的學習,比如說每周三次,每次半小時的學習,效果遠勝於每周一次,每次一個半小時的效果。

這可能就是有些學霸看起來不用花更多的時間,也沒有那麼刻苦,但是人家記住的東西不僅更多,而且更牢固,成績也更好的原因。他們可能就是利用了分散式間隔學習的技巧。

沃茲尼亞克提出這樣一種記憶法:最佳的複習的間隔是一、七和三十。

在第一次學習之後,1到2天之內複習一次;接下來,隔七天再複習一次;最後,隔一個月之後再複習一次。之後,複習間隔可以拉得更長,甚至是臨考之前再複習,都可以。

這樣的話,其實不用花特別多的時間,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間隔周期,複習幾次,知識就會被牢固地記住。你的考試成績也就不用擔心了。

3.刻意練習

近年來,關於刻意練習的研究甚至是爭議有很多。在我來看,要想科學地進行刻意練習,並不容易。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一萬小時,而是需要具備三個基本要素:

第一,你要得到真正高手的指導,而且人家已經知道了學習和訓練的規律;

第二,有一個沉浸式的學習、訓練環境;

第三,要分階段、得到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和練習。

4.主動回想,進行自我測試

第四個技巧,叫主動回想或者自我測試,我稍加詳細一點兒介紹。

研究表明,在學習新東西之前,先自我測試一下,對於你的後續學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作者提出了「熟練度錯覺」的說法,也就是說,越容易被提取出來的信息,在再度學習、複習時,記憶的強度就越淺。

也就是說,如果你學習某項新知識是通過閱讀的方式,你只是一味地看擺在你面前的書本,此時,你的大腦很容易獲取這些信息,此時,提取難度很低,你記憶的效果也就越淺。

相反,如果你在閱讀一段時間後,把書合上,去回想一下,或者背誦、默寫,此時,你大腦提取信息的難度就加大了,因為你要讓大腦主動地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記憶效果會更好。

簡單地說,就是:提取難度變大,學得就越深,記憶就越好。

因此,作者提出:閱讀和背誦或回想的最佳搭配比例大致應該是3:7,也就是說,閱讀只佔30%,如果你學某個東西一個小時,就拿出20分鐘來閱讀,剩下的40分鐘,應該用來背誦或回想。

此外,作者提出,包括背誦在內的自我考試,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它比直接閱讀、看書複習的效果要好。此外,自我考試對於你在正式考試中有良好的發揮,也有重要的意義。

因為每一次考試都是知識的再次提取,會增強記憶的強度。

5.短暫分心也是有價值的

大家都覺得,一個人在學習的時候,要專心致志,不要看手機,不要看微信,因為這樣會分心,會影響學習。

但是,作者指出,在一段時間專註的學習之後,暫時的分心也是有價值的。當然,我認為這也是有適用條件的。

其背後的原理是,大腦有兩種工作模式:

一種是專註的(focus)工作模式,也就是你非常投入、專註地思考一個問題或試圖理解、記住某個東西;

另一種是發散的工作模式,也就是你在比較休閑甚至是睡覺、休息的狀態下,你的大腦仍會在你不自覺或下意識的狀態下,進行工作。

在發散模式時,大腦專註的焦點被轉移到其他的地方,但原來你在專註模式下思考的那個難題,還在你的大腦里,發散模式會對其進行處理。

這時,很可能會去除掉一些不必要的細節,或者是產生一些你想不到的新連接,讓我們產生新的靈感或創意。

我認為,在《讓大腦自由》中,約翰·梅迪納也對此,給出了形象而科學的解釋。

格林漢姆·瓦勒斯(Graham Wallas)提出的「創新/解決難題的思考框架」中講到的「孵化期」,也是這個意思:

如果你已經花費了數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在琢磨某一個邏輯難題或者創新課題,還沒有任何突破,這時候,你可以暫時放下,去做另外一些類別的工作,比如運動、遊戲、手工等。

讓大腦切換到發散模式,去處理這個難題,也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短暫分心可能會讓大腦產生頓悟,靈感乍現。隨後,你要趕緊捕捉到靈感,去複核、確認,得到一個結果。

那麼,到底如何孵化出頓悟呢?作者引用了一些研究,提出了3條頓悟的孵化線索:

(1)從周圍的環境里找出提示;

(2)打破限制思路的預設;

(3)進行選擇性遺忘。

具體內容,大家可以去看書。

6.念念不忘

第六個學習技巧應該叫「念念不忘」。在這本書中,譯者將其翻譯成「滲濾」。我個人認為這個翻譯不太好,因為雖然這是作者創造出來的一個詞,但是,這個翻譯有些生澀,挺難理解的。

我覺得,不如從理解其本質含義的角度,將其意譯為「念念不忘」更恰當。

所謂「念念不忘」,就是說,當我們在大腦中「錨定」了一個目標之後,大腦就會給這些已經開始、但尚未完成的工作,設定更高的優先順序。

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你越是全神貫注完成一個工作的時候,被打斷,你的大腦就會把這個工作提到更優先的位置上,記憶也會更深。

這都是「念念不忘」的力量。它具體的用處還有很多,請大家自己探索。

我想特別指出,我認為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於喚起我們的感知,調動我們的精力和相關資源,同時也決定了我們注意力的焦點,以及我們能夠看到什麼、關注什麼,對於目標的達成有一些幫助。

7.交替練習

交替練習與間隔重複差不多,不一樣的是,每次的交替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換成不同的訓練類型,這樣也可以提高我們訓練的效果。

像我們做企業培訓時,基本上是講二十分鐘,換一種教學方法,比如讓大家去討論,或自己開動腦筋練習,都是交替練習的具體應用。

8.知覺練習

知覺練習,指的是利用大腦自覺的調整與辨別的能力,這裡不進行展開。

9.睡眠

在《讓大腦自由》一書中,作者也強調了睡眠對於我們思考的重要性。好的睡眠,對我們工作、生活,的確很重要。心理學上也有很多對睡眠的研究。在本書中,作者也給出了很多具體的應用技巧:

如果你第二天要進行一個表演,那麼,前一天就不妨晚點睡,但是不要起得太早。

如果你第二天要進行一個科學判斷類的考試,你最好晚一點睡,如果有條件,早上睡個懶覺,那是鞏固知識的方法,對識別和鞏固陳述性知識會有幫助。

如果是涉及記憶力的考試,就按常規時間上床睡覺,然後早早起床、快速溫習一遍。

當然,具體的方法或技巧,需要你自己去探索,並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

四、4個學習建議

1.多讀專業書

因為專業學習是我們生存必備的能力,因此,我建議大家一定要多讀一些專業書。包括這本書,也不能只是聽了我的分享就結束了,如果你覺得它對你有幫助,必須你自己親自去讀。

自己做讀書筆記、畫出腦圖,也會加強學習。

2.不迷信

雖然最新的一些研究已經證明,很多人們傳統的認識的確是錯誤的,但這些觀點也不是絕對的,都有其使用條件,所以,你也不能全信或迷信。

3.積極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其實,學習方法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於是否適合自己。所以,對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任務之下,要選擇不同的策略,這才是學會學習的具體體現。

4.本書側重於應試類學習

我讀過本書後,覺得它的側重點是應試類的學習,對技能類的學習著墨不多。

此外,對於已經工作的職場成人,這本書雖然也有一些積極的借鑒意義,但也沒有太多涉及具體的技巧與方法。

因此,我認為,對於職場人士的學習,以及技能養成類學習,仍需要更多的探索。

最後再推薦幾本書:《讓大腦自由》、《象與騎象人》、《絕非天賦》。

筆記俠爆款好文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筆記俠 的精彩文章:

公司要活得長,也要靠「生孩子」?

TAG:筆記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