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我們並不能討好所有人!
看李彥宏上《開講啦》的片段,一個11歲的小男孩兒讓我驚艷。
撒貝南:你在收藏東西對嗎?告訴大家,你現在最驕傲的收藏品是什麼?就是你的鎮家之寶!
小男孩:我自己!
台上撒貝南和李彥宏驚訝大笑,台下掌聲雷動。
撒貝南:你覺得百度有哪點兒讓你不滿意?
小男孩:要打開電腦!
台上台下再次轟動了。
撒貝南:這一代人歷害啊,直接想著在腦袋植入晶元了。
李彥宏:你還可以打開手機用百度。節目結束後,你聯繫人力資源部,我給你去百度實習的機會。
這個11歲的小男孩兒,為何可以讓李彥宏主動拋出實習的橄欖枝?為何讓所有看到這幕情景的人心生震撼?
爆棚的自信!
自信是個好東西,可惜未必所有人都有。
缺乏自信,又想引起關注,贏得別人的愛,就衍生出另一種曲折的展示——討好。
一、何為討好?
出於對安全感、別人的愛、別人關注超乎尋常的渴望,委屈自己而去迎合某人。
如果剝開任何一個「討好者」的內在,都會發現其中有一個過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二、討好從何而來?
幼年時期,小孩子會認為如果不討好撫養者,就可能被拋棄,對於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小孩子而言,被大人拋棄就意味著死亡。
比如:
大人經常半真半假的說:
你不聽話,我就不愛你了!
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你不是我親生的,你是我從垃圾堆里撿回來的。
你這麼沒用,什麼事兒都做不好,養你幹嘛?
...... ......
道理講不通時,脾氣暴躁的大人,可能會把孩子關在家門外,任他大哭大鬧.
以上皆是懲罰,讓孩子明白不聽話大人會生氣,後果很嚴重,逼迫孩子服從大人的意志。
正因為小孩子幼時沒有話語權,基本要完全聽從大人安排,反抗無益,久而久之,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討好的心理,說大人喜歡聽到的話,做大人喜歡看到的事,博得大人的讚美,獲得大人的愛和關注。
所以,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朋友說,看到一個懂事的孩子,都會覺得心疼,哪個孩子不是個性張揚的?懂事只是被大人壓抑了真實。
三、長大後繼續討好:
當我們長大後,部分人有可能未形成堅實的自信,於是還延續幼時的行為模式,繼續討好身邊的人,範圍由父母擴大至其他人。
討好型人格根源在於三個錯誤的核心信念:
1、我很弱(還像一個小孩子一樣脆弱),我沒有能力愛自己;
2、我不值得人愛,所以必須要做些什麼別人才會愛我;
3、我不配提出自己的需求,因為別人不會滿足我。
所以討好者像個稻草人,即使披著人的衣服,依然感覺不到自己本身的價值,極害怕衝突,努力滿足別人需求,通過他人的評價、回饋行動,來證明自己是值得愛的。
別人有要求,不懂得去拒絕,怕遭人冷眼。
別人要求那麼多,多項選擇題,幾個人有完全不同的答案,如何完全滿足?太累!!
當發現討好別人無法得到對方認同時,有了挫折感,覺得自己不夠好,繼續另闢蹊徑,更加小心翼翼。
對於自己的需求不敢直接表達,因為覺得會被拒絕。
需求不直說,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付出,總有犧牲的味道,滿滿的潛台詞是——快誇獎我啊,快感謝我啊,我對你這麼好,還不快些感恩戴德?還不快些回報我啊?我給你的就是我最想要的!
但又不直說,總用「你懂的」的小眼神望著你,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也不明說,只是滿臉的委屈,像受氣的小媳婦似的,各種變相的摔摔打打,怎麼做都不對,整個世界都散發著菜餿了的味道。
久了大多會覺得很累,因為怎樣討好,發現都得不到想要的,心灰意冷,因為照顧他人太多,迷失了自己的本色,心生嘆息。
漸漸成為了隱形的人,一邊堅持討好,相信誠能感天,一邊站在角落,不信我本來就是好的,疲於應付。
四、長大後趨於成熟:
長大後發現,我們並不能討好所有人。
所以,漸漸學會了獨立思考,有了界限感,開始更多關注自己。
大多數人在成年後,由一張白紙,四處尋找標準答案,到勾勒出生命的輪廓,不斷嘗試踐行,找到真實的核心自我,有自己的定見,相信自己有能力追求想要的東西,有能力承擔責任,其他人怎麼想無所謂。
當你穿過自卑的森林,趟過迷茫的沼澤,爬過討好的大山,你終於對於生命有了獨特的見解,哪些是必須堅持的,哪些是必須遠離的,對於自己也有了客觀的評價,哪些是可以把控的,哪些是無可奈何的,便有了自信的底氣和堅強的底蘊。
不討好,是否就等於不顧他人感受,放任自我?
不討好,只是在照顧自己感受的同時,照顧他人感受至少不影響他人,不時刻把他人凌駕於自己之上,以委屈自己成全他人。
你有權利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大膽一些!
我們有對自己客觀的評價,他人欣賞心有歡喜,他人貶低坦然受之,可以自省調整,但不會一味追逐好評過分分扭曲自己,就像溫泉一樣,季節變換,自身保持相當的溫度。
你有自由做任何事,但別人有自由對你有不同的態度,我們應允許這種不同,不必強迫別人一定喜歡我們。
如果你非要所有人都喜歡你,你得變成人民幣。
很多時候對他人最好的照顧,就是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心情,不成為負累。
對於深愛的人,更加珍惜,願意適當改變,去拉近距離,即使無果也不絕望嘆息,不怨於尤人。
對於無關的人,全憑心情,來也好去也好,喜也罷怒也罷,隨他。
長大了,相信且確有能力照顧好自己,就不那麼容易再去想討好一個人,因為不願意也不必委屈自己。
會不會因此變得自私無情?不!
如果人在心上,百鍊鋼成繞指柔,各種取悅,各種周到,情不自禁,身不由己。
安心愛自己,再用心愛他人,如此甚好。
福杯滿溢去愛,不必一定仰賴回報來填充內心空白,更接近純粹的愛,至少沒有聖母婊的氣息。
TAG:曉嵐淺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