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美術館暮冬觀展札記
2018年1月6日,星期六,天氣雨轉多雲。從島上輾轉而來,好在地鐵2號線可直接到達武漢美術館,無需換乘。
門口是噴泉和武漢美術館的石碑,旁邊有一家物外書店,周圍的建築儘管翻修卻仍保留了很有老城的文化氣息,沉穩而富有底蘊,空氣雨水沖洗後也乾淨清爽。
雖然一大早就出門,但是到門口時已經10點半了,遠遠地就看到門口駐足的人,顯然都是慕名而來,由於每天限制人流量,所以需要排隊等候,好在天冷而且下雨,前來觀展的人不算密集,等的時間不久。入場需要刷身份證,過安檢,寄存水杯。
場館內有四個展覽,其中三個展覽圍繞著武漢人文,以寫實油畫為主,分別為:坐標一樓的「第三屆《武漢藝術沙龍展》暨研究具象—第二回展」。
坐標二樓的「寫生二十年」,參展藝術家為:冷軍、郭潤文、劉昕、朱曉果、徐芒耀、龐茂琨、高小華、王心耀、石俊、高鳴峰、羅敏、陳子君,「寫生二十年」聚焦屬於「二月寫生」藝術家群體二十年如一日對於寫實油畫的追求。而「二月寫生」則緣起於每年春節的朋友聚會,漸漸演變成美術界里一個定期的活動。
2014年的羅馬展結束後,展覽房列印出了一厚疊圖文資料,統計說有200餘家媒體對展覽作了知道或評論。翻譯兼導遊馬林說,有評論介紹你的作品有「自然主義」特徵。「自然主義」是個不太妙的指稱,學院派被詬病,一個是「矯飾主義」,再一個就是「自然主義「。法國文學裡曾有此一派,左拉、福樓拜是其代表,巴爾扎克在敘述方式上也被指稱有此傾向。我在想,「自然主義」並非排斥主觀感受,而是一種將情感體驗附著於客觀對象上的表達方式,這種情感體驗是通過觀眾的「移情」來交流的。
我有不少風景畫的素材都來自漢陽扁擔由採石場邊拍攝的景色,景色荒涼靜寂但不乏生機。當然知青回城,三百餘名家庭出身有問題的被抽調到這附近的工廠,生產條件與勞改場無異。我有十餘年在這裡度過,也經常目睹採石場的勞改犯在不遠處幹活,不少是戴腳鐐的重刑犯。這些畫看上去似乎是「自然主義」的,但畫後的情緒與心結外人不可知。現在小河被改造成人工的景觀了,有石階、靠椅,但河水污染嚴重。初來的人不會想到此處曾經的靜寂與荒美……
——朱曉果
坐標三樓七號廳的「時空的對話——賈恆武漢老建築油畫展」 展出了青年藝術家賈恆近年創作的武漢本地老建築題材的藝術作品。
最後一個展覽是「從莫奈到蘇拉熱」,展覽還原了1800年至1980年這180年以來歐洲藝術的發展脈絡,以西方現代經典繪畫為主,該展覽的作品來自法國聖艾蒂安大都會現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了庫爾貝、莫奈、馬蒂斯、畢加索、杜布菲、蘇拉熱等大師的真跡。展出作品涵蓋了這一時期湧現的包括新古典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抒情和幾何抽象主義等藝術運動及流派。
不同的展覽可以看到不同的布展思維和邏輯。總體看下來,感受到兩股明顯不同的藝術思潮,儘管時代不同,卻巧合地碰在了一起。
除了展覽外,美術館內還設有一個培訓教室和圖書閱覽室,同樣值得一觀。
對於看展,除了觀賞畫本身外,還有許多收穫是不可言的,比如,感受畫廊的氛圍,聽現場觀眾的評論;閱讀前言,體會作者的思想,賞閱專業人士的評說;靜下心來;看看五花八門的人彙集在這裡,說著內行外行的話等等。這些都是驅動我冒著寒風雨雪,輾轉交通來到這裡的原因。
那麼,什麼是你的內驅力呢?趕快行動起來,留言分享你的看展經歷吧!
【島民出行指南】
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和湖北美術學院的學生詳細出行指南:搭乘758路公交到民族大道光谷廣場,轉乘地鐵2號線到江漢路,從D出口出站,開啟手機導航輸入「武漢美術館」,跟隨導航步行6-8分鐘即可到達目的地。
「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