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祥林嫂會讀書
文 夕茜:
一個總是困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的人,我們稱之為祥林嫂,給人的印象總是哭哭啼啼、傷心憂鬱,這樣的人是沒有朋友的,誰願意總是和悲傷待在一起呢?魯迅小說中的祥林嫂,死了老公、丟了兒子,被主人嫌棄,落魄到無處葬身。這是祥林嫂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我突發奇想,假如祥林嫂會讀書,她能逃出厄運、迎來新生嗎?恐怕不容易,兩度守寡、年少失子的悲慘命運不是讀書能改變的。李清照滿腹錦繡,一樣在亂世中顛沛流離。然而面對苦難的心境卻是可以改變的,她必不會再逢人便訴苦,而是把心中的委屈化作: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書中少一個祥林嫂,世上多一個李清照,這大概是只有讀書才可能辦到的事。否則,雖錦衣玉食,一樣憂鬱成疾。
對於讀書,聽聽國學大師的意見很重要,民國是開白話文先鋒的時代,雖國事動亂,卻是文化昌盛繁榮,開創了新文化運動,才有了今日掃除文盲、普及義務教育,人人皆有書讀的好日子。
這本由遠方出版社出版的《四十位國學大師推薦的讀書方法》一書,便彙集了蔡元培、梁啟超、魯迅、夏丏尊、胡適、陶行知、梁漱溟、葉聖陶、林語堂、錢穆、馮友蘭、徐志摩、朱光潛、朱自清、俞平伯、梁實秋等四十位名家對讀書的看法和他們的讀書經歷。雖隻言片語,卻直入心懷,讓想讀書、好讀書的人,找到一條讀書的捷徑。
讀書的目的是開創一個新的世界;讀書的趣味就在於探索;讀書的方法是與作者針尖對麥芒的交流、辯論。
讀書可以開創一個新世界
在林語堂看來,讀書是件愜意的事,是開創了一個又一個的新世界。沒有讀書的人,只能被囚禁在日常的瑣事之中,接觸交流的是身邊幾個熟識的人,他的見識也僅限於身邊的環境。比如祥林嫂也只有魯家的幾個僕人相識,對於自身的遭遇,只能怪罪於命硬,狹小的逼仄的空間,無知的冷漠的相鄰,就像一所沒有窗戶的黑屋子,活活把人悶死。但是她一旦能讀了書,就像是黑屋子開了天窗,新鮮的空氣會帶來生的希望。世界不再局限於腳下,她立刻就走進了一個不同的天地,如果她讀了本好書,她就可以和一個世界上最好的談話者接觸,這個談話者將帶領著她到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年齡中去,或者為她開解煩惱,或者對她談論些生活中不同的特殊之處。生活開闊了,自然就沒有時間去抱怨過去,新的女性便在新的世界裡有了新的思想。
讀書就像冒險
既是新世界,就免不了要探索,中國古書的深奧難懂就像一個黑暗森林,只有勇者才敢冒險。梁啟超說,做學問的趣味就在於自己做,吃現成飯是最沒有出息的。「在紐約、芝加哥筆直的馬路嶄新的洋房裡舒舒服服混一世,這個人一定是過的毫無意味的平庸生活,若要過有意味的生活,須是哥倫布初到美洲時。」
請注意,這是處在政治動蕩、戰亂不斷中的梁啟超在《讀中國書》中說的,真真讓和平時代的人汗顏:物質富足,仍然焦慮會失去財富、地位;社會安穩,仍沒有安全感,極力尋求穩定不變的生存環境,一點都不願冒風險。為什麼當代沒有文學大家,為什麼在經濟繁榮時,文學卻進入了功利的黑洞,梁啟超早已點明:喜歡安逸的人,久而久之,會把自己的創作的才能埋沒。
在這一點上,徐志摩與之有共同的看法,他說念書就像是冒險:單單憑你自己的力量和膽量,到不曾去過的地方,去找出一個新境界來。真正喜歡冒險的人是不用嚮導的,好奇的精神就是指南,需要先生陪著念書的,「穩當是穩當了,意味可也就平淡了。」先生越是有良心,嚮導越是盡責任,你得到的好處就越少。
現在的家長們真需要接受徐志摩的教導,陪孩子做功課做到心肌梗死,跟嚼碎了食物再餵給孩子吃的祖母有什麼兩樣。小孩子瞞著大人跑出去玩,就算是摔得頭破血流也不會喊疼,反而得意萬分;可要是當著大人的面吃了點小虧,那可就不得了了,痛哭流涕,非得嚷出個大蘋果或幾塊巧克力來補他的虧。這就是教育學的大原則:自己走路自己跌跤就不怨人。年輕人痛恨父母安排的相親,同樣也會痛恨父母安排的念書,歷朝歷代,皆是如此,今時也不例外。
讀書是與作者對話
自己選書當然好,但如何選書卻是學問。夏丏尊告誡我們,「讀書不僅僅是附庸風雅的勾當,更是改進生活、豐富生活的手段。書籍並不是茶餘酒後的消遣品,乃是培養生活上知識技能的工具。一個人該讀些什麼書,看些什麼書,要依了他自己的生活來決定、來選擇。」他主張選書時,按照三個範圍來分,一是自己職務上的,二是參考用的,三才是趣味或修養上的。
這個觀點我很贊成,先要養活自己,再來發展興趣愛好。一個人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是可恥的,更可恥的是,他還是個讀書人。書中可是有黃金屋的,我確信。
頭懸樑、錐刺股,這種讀書的精神,也是不值得提倡的,這是在逼自己做不喜歡做的事,把讀書當做了苦差事。林語堂說,如果一個古代聖賢在對你說話,你卻睡著了,那你就應該上床去睡覺。一個有價值的學者是從不知道所謂「磨礪」或「苦讀」的,他們只是愛書,讀書,為了他們自己感到有樂趣。
讀書是兩個人之間的交流,讀者和作者,靠著雙方的見識和閱歷。宋儒程易川說:「談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一個人必須要找到一個與自己意合神會的作家,才能獲得讀書的真正好處。蘇東坡自稱是莊子或陶淵明的轉世,說他初讀莊子,便覺得自幼以來的思想見解始終與莊子一樣。喬治 艾略特說她第一次讀盧梭時像受了電擊。你只有愛上了你的文字愛人,才能在書中尋找到精神的養料,跟隨作者共同成長。
關於讀書方法,魯迅的建議是,看書做筆記,在重點處劃線。再讀時,重讀劃線處,則好過復讀筆記摘要,原文總有意想不到的好處。雖然說開卷有益,但初讀者的辨識能力總是有限的,需要根據大哲先賢的書單慢慢探索。已經有一定閱歷的人,則可以隨便翻看,把漫讀中的短片知識,編入自己的思想系統。
最好的閱讀是與作者針尖對麥芒的交談。《羅馬衰忘史》的作者愛德華 吉本讀書的方式就很有趣,每次拿到新書,先大致看下構造和內容,然後合上書去散步。「在散步時,對於新書所論的題目,自問自答,我是怎麼想的,怎麼知道的,又怎麼讓你相信呢?等到自己想明白了,才去翻看那本書,與書中作者所寫對照,看看作者跟我想的有什麼樣的不同,原因何在。」
這樣的閱讀儘管有趣,但對於自身水平的要求可不是一般的高。當我們能達到那個境界時,恐怕這世間能供自己閱讀的書,就不多了。
四十位國學大師對讀書的看法,不能一一列舉,然共同之處,他們都是博覽群書,既精深又博大,是胡適所說的理想中的學者。捧著這本《四十位國學大師推薦的讀書方法》,就像站在一間有四十個門的走廊里,每一間都有一位和藹可親的導師等著你,與你交談,答疑解惑。走廊開始處的你,與走廊結束處的你,必是不同的。
如果祥林嫂會讀書,她就不用去捐門檻,書中必有一位導師能開解她的煩惱,給她的身體注入新的靈魂。或者也可以這麼說,讀了書的祥林嫂,會走出舊時代;不讀書的你,會成為新時代的祥林嫂。
-作者簡介-
夕茜,留學諮詢顧問,簡書教育專題主編,個人公號:簡慢人生(ID:jianmanrenshen)。
一個讀書的人,閱讀是習慣,寫作是愛好,只想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TAG:簡慢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