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
微信好友群看到好多人在熱議「物質生活的追求」。有的說,人生苦短,就是要追求物質享受,才是真正的幸福;有的說,人的快樂是精神追求的快樂,物質生活上衣食無憂就行。每個人觀點不一樣,這就很難達到共鳴了。
當今社會,大部分人淪為金錢的奴隸了。我不反對那些追求物質享受的人,但我反對對物質生活過分的追求,追求的路上變得面貌全非,忘了當初的那份初心了。一份變質的追求,相當於沒有靈魂的軀殼。我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戰爭時期十分貧苦,幾乎難以維持生活,面對美國當局提出的救濟,朱自清卻做到「寧可餓死也不領取美國的救濟糧。」他這种放棄物質、保持民族氣節的精神,贏得了國人的敬仰。可見,精神追求是高於物質追求的。
一個人追求物質,說俗氣一點就是追求金錢。那到底有了多少錢才知足呢?你有了五位數的存款,又會想要六位數;有了六位數的存款,又會想著七位數,甚至更多位數的存款。人的慾望是沒有底線的,享樂主義者往往是物質的貪婪者,知足二字對他們來說只是空殼漢字。我不是說,人要安於現狀不求進取,只是覺得,在物質追求上要適可而止,不能眼裡只有物質生活的享受。沒錯,物質上富有了,住豪宅、開名車、穿名牌衣服,確實讓人羨慕。然而,凡事有個度,不能過分在乎物質的東西。師傅朱文科在微信群說的話很經典:「一個人對物質享受的追求不要太高,錢多多用,錢少少用,莫攀比,知足常樂,幸福是一種心態」。是的,一個人,並不是錢多就一定真正幸福,物質上富有了,精神上或許很貧乏。精神上的富有才是一個人靈魂的歸宿。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下追求精神財富,是一種高境界的追求。孔子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把時間完全投入精神方面的追求。而巴爾扎克筆下的守財奴,把時間完全花在物質方面的追求。金錢能夠買到的快樂只是曇花一現,海市蜃樓的瞬間,更像是一場交易。夜深人靜時才會發現,心靈的缺口填滿了空虛。只要擁有充實豐盈的內心世界,我們就有能力抵禦外界的一切干擾。物質財富是外在的,我們擁有的房產、存摺、汽車、家電,只是一份使用權或保管權而已。佛教說財富是五家共有,或是天災,或是人禍,一場疾病就可能將它們化為烏有。所以,這些身外之物是虛幻不實的,隨時都可能更換主人,而內在的精神財富才是值得依賴的無價之寶。
看不慣有的人在當今社會大環境下的沉淪,他們眼裡看到的,只有金錢,因為只要有錢,就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有錢,就能夠擁有功名和權位。於是,這些人為了金錢物質而迷失了自己,隨波逐流,放縱自己,花天酒地,這都是虛榮心作崇,攀比心作怪。曾經的純凈內心,變得麻木不仁,喪失了靈魂追求,腐蝕了心靈的凈土。這種人,眼裡看到的不再是一個純樸的社會,面是一個處處充滿誘惑,處處充滿爾虞我詐的物質世界,還美其名日:「只有物質是真實的,物質富有了,生活到處充滿陽光快樂,精神世界那是一種虛有的,他不可以給人帶來想要的生活」。但在我看來,心靈魂深處有些東西我們是無法用凡人的眼光看透摸清楚的,只有當事人自己才明白。有的人雖然物質生活不富裕,但人家尊重自己的靈魂,雖說清貧,但內心是快樂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
我的觀點也許不同於大眾,傾向於追求精神生活的富有,對物質生活要求不是很高,能過上衣食住行無憂的生活,就很滿足了,也不刻意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物質帶來的滿足可能令內心更加的空虛,而精神層面的滿足可以讓物質的貧乏顯得不值一提。哪怕粗茶淡飯,只要我的精神靈魂充實了,那也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人生追求的東西很多,得到的東西很多,失去的東西也很多。過分追求金錢名利的人,是自私的,佔有慾極強,為了功利不擇手段,放棄了老祖宗留給他的尊嚴和人格。我覺得,人格和尊嚴大於一切,你可以不用富甲五方,加官進爵,但你的人品絕對要走在第一的。物質匱乏年代,人們沒有電視、電話,甚至很多偏遠山村連照明電也沒有,更別提網路。那時候陪伴人們的是書本和半導體收音機,吃的是粗茶淡飯,少見葷菜,可是人們快樂不曾減少,他們有著自己的理想與追求,餓不著凍不著,身體健康。耕作在田間地頭淳樸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簡單快樂的活著,而那段歲月卻成了那代人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與美好回憶。
當一個人精神追求大於物質追求的時候,這個人是幸福的,精神滿足才是真正心底的滿足。物質貪婪愈烈,精神空虛愈重。物質的享受只是低層次的快樂,精神的享受才是高境界的享受;表面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內心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在物質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人生真正的幸福快樂,就取決靈魂深處的那個擺渡者-----精神財富。
(作者簡介:謝玲玲,女,八零後,白衣天使,愛好讀書、寫作、音樂,尤喜詩歌,偶有詩作在報刊發表。現供職於耒陽市某醫院。)
TAG:朱文科的芳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