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在沒有棉花時,到了冬天人們用裘皮或者蘆絮取暖
現代,我們冬天裡都覺得蓋棉被才暖和。在古代被子稱為「衾」、「寢衣」、「裯」等。但是在沒有棉花的情況下,古人靠什麼來禦寒過冬呢?
在夏商朝代,那時人煙稀少,多半都是靠用獸皮取暖的,後期,人們學會了在布套間填充柳絮,稻草、蘆花等來取暖。富人家可用蓋貂裘,或用絲綢織的布中填充鴨絨、羊絨等的東西。當今的鴨絨拿到過去古代貴族眼中,其實也算不上什麼稀罕物品。
先秦和漢代的時候,貴族都是穿絲綢為主的衣服,相當輕薄,夏天穿的紗衣重量不足一兩,外面一件絲綢外套。冬天則是里外幾層絲綢,然後外面一件裘皮大衾(帶風帽的披風),昭君出塞在天寒地凍的塞外也就是一襲裘衾。
所以漢代和先秦的貴族人手一件裘皮大衾,那時候一件漂亮的裘皮大衾可是搶手貨,尤其是純凈的白色,尤其是君王和妃子們喜愛的裝備。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有一狐皮裘。單解釋「裘」是獸皮做的大衣,而孟嘗君的狐皮裘雖沒有和氏璧值錢,能夠被秦王美姬惦記,足見這件大衣的貴重。傳說狐皮裘上落雪自然滾落,落雨也順毛而下,竟有簑衣功能。遠不是現在的什麼皮草所能及。狐皮裘實在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即使是當時的六國國君也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普通貴族就用普通的獸皮製成「裘」,檔次自然差些。但是出行則披之,坐卧則覆之,實在方便。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白色的裘皮大衾可是行賄的最好物品,齊孟嘗君門客偷出秦昭王的狐白裘獻給昭王妾躲過一劫;張儀用白裘賄賂楚王愛妃鄭袖騙過楚王,得以回秦等等相似的橋段不斷在先秦時期上演。
為什麼裘皮大衾能受到那時候的人喜愛?就是因為當時並沒有棉衣,都是靠動物皮毛保暖,那時候都是皮毛在裡面,外面則用絲綢裝飾。皮毛大衾作用很多,可以穿,可以當被子蓋。那時候的被子基本上都是毛皮縫製的,夏天則是用絲織品做被子,沒有棉被一說。
據說當時漢朝使者出使匈奴,匈奴為他大衣里穿了幾層衣服還能見到肌膚而大為驚異,可見當時的貴族穿的衣服是相當輕薄的,全靠大衾保暖。
貴族有皮毛,那老百姓穿什麼蓋什麼呢?
一般老百姓都是穿葛麻纖維製成的衣服,冬天有條件的就會用狗皮、羊皮等下等皮毛縫製衣服和被子。而貧寒的窮人家,在酷寒嚴冬面前,自然也要靠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堅強的生存下去。他們就地取材,用自己種出的麻做布料。楊絮、蘆花、等廢角料填充,來保暖,也能忍著挨過寒冬。
不知什麼時代起,人們發現有一種木棉樹,所開木棉花雖不能織布,但保暖性能卻遠比蘆絮等要好得多。木棉樹因為自身生長習性,不能廣泛推廣,但基本上能代替蘆絮等禦寒材料。
直到宋元時期棉花的廣泛種植和推廣,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棉衣棉被,直到現在仍是最普遍的禦寒物。其優點是即可禦寒,也可紡紗,與蠶絲相比,成本小价格低,迅速推廣開來。但是古代對於病蟲害卻束手無策。無法大規模種植,只能小面積按需種植。
TAG:輕羅小扇撲流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