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曾國藩的湘軍全部裝備世界最先進的槍炮,沒有冷兵器,這說法靠譜嗎?
這個這一段的截圖很長,三解只能拆開來解答。
上面這一段,無非是說,湘軍其實是靠著洋槍洋炮打贏了太平天國,「曾國藩的軍隊中,沒有冷兵器,全部都裝備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和火炮」,但是,事實恰恰相反。
因為,太平天國戰爭期間的湘軍,自始至終都裝備著冷兵器,是一支冷熱兵器混雜的部隊,甚至哪怕是以熱愛洋槍洋炮著名的淮軍,此時也是冷熱兵器混雜的部隊。
王闓運著《湘軍志·營制篇》寫得清清楚楚:
凡立營,十人為隊,八隊為哨,隊、哨有長,隊有斯養,隊十二人,其正制也。八隊之械:一、五抬槍,二、四、六、八刀矛,三、七小槍。抬槍遲重則增二人。故百六人而成八隊,統以哨長,哨百七人,置哨官領之。四哨為營,親兵六隊,隊長、斯養如哨之制,隊十二人。六隊之械:一、三主炮,二、四、六皆刀矛,五為小槍,凡七十二人,不置哨長,合四哨四百二十八人,皆統於營官,故曰營五百人,而哨、營官不數。
翻譯一下,就是1哨下轄8個隊,1個隊共有12個人,都用一樣的兵器,那麼1哨之中,第1、第5隊就用抬槍,第2、第4、第6、第8隊就用刀矛,第3、第7隊用小槍,也就是鳥槍。
親兵不設哨長,分成6隊,第1、第3隊操炮,這也不是洋炮,是劈山炮(500斤小炮),第2、第4、第6隊用刀矛,第5隊用鳥槍。
看看比例,正好是冷熱兵器對半分,各50%。
英國人拍攝的清軍標準鳥槍手,他們手裡的鳥槍長約1.9米,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能裝配刺刀,裝填彈藥也非常困難,但曾國藩卻一直情有獨鍾。
而且,此文作者可能不了解的是,曾國藩這個人,是一個非常頑固的「反洋槍主義者」。
三解註:以下文言引文不少,可直接略過看結論。
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曾國藩給曾國荃送去100支洋槍,順便說了說風涼話:
余不甚喜此物,蓋其機最易壞,不過打二三十槍即須修整。弟與各將弁試用一二十次,識破其短處,當以余言為然也。
當然,如果我們看當時的原始史料,尤其是往來的通信,就能發現,曾國藩給各營都有送洋槍的記載,雖然他個人看不上洋槍,在親信下屬的要求下,還是會滿足需求,只是每批的數量都不多,往往只有幾百支,這和李鴻章的一次買3000支的「大手筆」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哪怕是曾國藩的親弟弟曾國荃,也不把他老哥的話當回事,直接問李鴻章怎麼買洋槍,李鴻章當年九月的回信很實誠:
欲剿此賊,非改小槍隊為洋槍隊不可,再持此以剿他賊,亦戰必勝、攻必取也。惟洋槍洋炮,好者不易得。鴻章前解二百桿天字型大小,在中國為上品,在外國仍不中用。元字型大小次之,萬字型大小又次之。然我軍所用,皆以萬字型大小為真洋槍,其餘多系廣東土造。師門(指曾國藩)如不深信洋槍火藥為利器,望諄請飭下粵東厘局多為購辦。效洋人步伐,操練洋槍隊,平中國之賊,固有餘矣。
曾國荃覺得摸到門了,就趕緊請示兄長,沒想到曾國藩給他一通訓:
制勝之道,實在人而不在器。鮑春霆(超)並無洋槍洋葯,然亦屢當大敵,未聞以無洋人軍火為憾。和(春)、張(國梁)在金陵時,洋人軍器最多,而無救於(咸豐)十年三月之敗。弟若專從此等處用心,則風氣所趨,恐部下將士人人有務外取巧之習,無反己守拙之道,或流於和、張之門徑而不自覺。不可不深思,不可不猛省。真美人不甚爭珠翠,真書家不甚爭筆墨,然則將士之真善戰者,豈必力爭洋槍洋葯乎?
精神力量還是要吹的,可具體業務也是要乾的,所以,十幾天後,曾國藩又告訴曾國荃:
洋槍機括,弟營既善於收拾,又勤於擦洗,余當令筱泉於粵厘項下購買。然我軍仍當以抬鳥刀矛及劈山炮為根本。譬之子弟於經書八股之外,兼工詩賦雜藝則佳,若借雜藝以拋棄經書八股,則浮矣。至囑!
上面的引文實在太長,就挑幾條要點說明下問題:
軍事博物館中但劈山炮,這是一種500斤的野戰小炮,早在明朝時就已經出現,名為「千子雷炮」,主要發射鐵砂、鉛子殺傷人員,可以理解為一個大口徑的「噴子」。
1、曾國藩覺得洋槍的大毛病是「易壞」,這不算錯,因為燧發槍和早期火帽擊發槍,能不能打火成功對彈簧要求挺高,當然不像清朝的鳥槍掛著根火繩,摁上就能點火;
2、在1862年(清同治元年),太平天國只有幾年壽命的時候,李鴻章剛剛建議湘軍大佬把「小槍隊」(鳥槍隊)換成「洋槍隊」,而這個時候,湘軍已經和太平軍砍殺了9年了;
3、李鴻章提及了三種「洋槍」,天字型大小最佳,在西方也不先進,而最低檔的萬字型大小,國內都認可是洋槍,但性能差些的廣東本地就可以土造,說明技術含量並不高;
4、曾國藩本人承認,湘軍悍將鮑超的部隊既沒有洋槍也沒有洋火藥,照樣打太平軍打得很開心,而江南大營的和春和張國梁手裡反倒有不少西洋裝備,而且是在1860年(清咸豐十年)就有了;
5、截至1862年(清同治元年),湘軍統帥曾國藩明言還要以「抬鳥刀矛及劈山炮為根本」,並把這玩意兒比做讀書人的經書八股,那就是立命之本。
以上信息其實非常清晰,「抬鳥刀矛劈山炮」能算「世界最先進的武器」?肯定算不上嘛!
當然,要指出的一點是,曾國藩雖然厭煩洋槍,在組建水師的時候,卻喜歡洋炮,因為西式滑膛炮採用鑽膛技法,炮管內壁光滑、基本沒有沙眼,既不易炸膛,密閉性也好,威力要勝過土炮太多,所以,這方面的進口他是很積極的。
但是,哪怕是這種「洋炮」,也不過是小口徑的、列強非現役的淘汰裝備,肯定算不上先進,畢竟這個時代,英國人早就用上了後裝線膛火炮了,並在2年前的八里橋把炮彈傾瀉在滿蒙騎兵的頭頂上。
問題辨析清楚了,文章也先告一段落,後續三解會時不時地更新續篇,繼續給大家科普晚清中國軍事上的真正問題在什麼地方,當然,思辨肯定要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如果論據全都是錯的,哪怕結論再對,除了再誤人子弟一百年外,也沒有什麼卵用!TAG:劉三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