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解道:新解《道德經》之第8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解析:
「上善若水」在《德道經》里被改成「上善治水」。單從文法上看,如果水是需要被「治」的,那下文應該列舉水的罪狀才對,怎麼會反過來大說水的美德呢?可講解的老師還長篇大論地讚揚這一「治」字,說這是教我們煉精化氣,是後天返先天的開始,我當時也信了,並且努力的實踐。現在看來,這只是個有為法,還停留在「術」的層面,而「上善若水」則是在「道」的層面論述的。「上善」就是「道」,而「道」是無形無相的,所以只能說「若」水。
因為「道」不好說,所以老子用「水」來打比方。「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聽朋友說,他為了讀懂《道德經》,就想去見見老子。老子沒露面,給他呈現了一幅畫面:寬闊的河流,一頭大象在戲水,一個螃蟹追著去咬大象的鼻子。原來「上善若水」是老子的重點,螃蟹代表惡,而「上善」則是連惡也能包容的!大象代表的則是「道」,後文有「執大象,天下往」。老子的意思是,「道」就像大象一樣明明白白、自自在在,如果見了大象還不明白「道」,那問他也沒用。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意思是: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當然,這只是最淺層的解釋,從根本上說,只有自性家園才算善地,所以,「居善地」就是呆在自性家園;「心善淵」就是心與太虛合為一體;「與善仁」就是眾生平等,無有高下;「言善信」就是直心說話,不假思維;「正善治」就是無為而治;「事善能」就是應緣不攀緣;「動善時」就是念念常在覺中。總而言之,這七善全在「道」中這一「不動地」說的,也只有這樣,才能與下文的「不爭」對接得上,否則解釋這一章就不能自圓其說。但是,我這麼一解釋,可能反而把大家搞懵了,所以,咱們還是降到世俗層面,坐在一樓大廳來說「善」。
一提到「善」,這可就說不完了,人類自有史以來就在推崇「善」,看看當今社會站在台上說話的人哪個嘴裡會離開「善」。因此,估計大家一定聽膩了,如果我接下來用學者謙卑的口吻說「善」,可能有人會說:「別忽悠了,你當我是傻瓜!現在都啥年月了,還這麼站著說話不腰疼!」
確實,這很像某些領導在台上做報告:讚揚的都是自己不幹的,批評的都是自己偷偷摸摸乾的。我沒當過領導,所以今天借著這個機會過把癮,請您行行好,讓我說一分鐘行么?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帶著各種業力,從而影響我們的健康,影響我們的事業,市面上流行的消業方法很多,但是很大多數都是忽悠人的。對於無法專修的在家人來說,最好的消業方式就是王鳳儀先生的「去習性、化秉性」。
不管我們走不走修行路,人人需要這樣來不斷完善自己。命運是改變不了的,看到這句話很多人可能以為我是宿命論者,其實不然,因為習性、秉性決定著我們的命運。
我們每個人都是造夢大師,因為每個人都有很多夢想,不斷地去追求,如果夢想實現,接下來一定會有更大的夢想。每個人都是修路天才,因為每個人都時時刻刻在修自己未來的人生路,當一輩子結束時,下輩子甚至下下輩子的路都已經修好了。
所謂的改變命運,無非是在早已設定的人生軌道上奔波。所以,與其用各種方法想著改變命運,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去習性、化秉性」。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也是去習性化秉性的最好的方法,當我們把「善」植入自己心裡的時候,我們的心態就變了,善心和愛心就會自然而然地升發出來。要知道,消業是需要能量的,只有善心和愛心的正能量才能真正的助我們消業!這麼看來,好處都是自己得,還傻么?
這裡,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消業、增添福報的秘法:一念善心!
見到食物被浪費,我不忍;
見到植物被踐踏,我心酸;
見到弱勢群體,我同情;
見到損我、害我的人,我生度化心……
如果歸納起來,就是五個「一切」:
善待一切;
笑對一切:
一切皆有因緣;
一切都是我的錯;
一切都是成就我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不管遇到任何事,如果能夠按照五個「一切」去坦然面對,就是最好的行善。
注意,「一念」的「一」不是一二三四的「一」,而是「道生一」的「一」,也就是「如如不動」的自心佛只要一「動」就是「一」。所以說,一念善心就是起心動念都是善。以後的「一念清靜」的「一」也是這個意思。再說,這裡的關鍵是「心」,不是「事」,比如遠方的地震、水災我們沒那麼長的手,幫不上忙,沒關係,只要我們當下從本心升起了善念,就積德了。相反,如果我們為了積德去做好事,那做得再多也是小德。
佛經中經常說到誰誰誰累世歷劫供養了恆河沙數佛菩薩,所以今生得以開悟、成佛。別以為是說他燒了多少香、磕了多少頭、建了多少廟,是說他善念常生,他的善念供養了他的自心佛,因此種下了無量的善根。「善念常生」這一點太重要了,哪怕我們物質方面匱乏,依然可以善念常生,依然是在積大德!
還有感恩。現在學佛以及學傳統文化的人把感恩掛在嘴上,成了口頭語,而內心的貪嗔痴慢疑依舊還是那樣,這樣的感恩有什麼用?什麼才是真正的感恩?感恩就是我們善念的萌發,就是我們善心的啟用,我們的感恩心一起,當下就增添了無量的善種子,增添了無量的福報!
這一章其實是最好的修行法門,特彆強調一點,我所說的修行是人人需要的修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修正自己的行為,修行也是我們作為人最大的意義,以後會展開講為什麼。
「善」是修行的根本。苦海是眾惡所成,佛國凈土是眾善所成,為善者日近於道,為惡者日遠於道。沒悟者專其心去惡行善,必能有悟。若悟後專心行善離惡,必能成就。關於這一點,本人有切身感受,修行絕對不是單憑努力就行的,到了上層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方法,全靠善的能量推上去!有個人我從來沒有見他動過惡念,雖然他在理上還靠我指點,卻上得比我快得多,而我雖然理上明白,卻被業力死死地拽著!
當然,我們通常理解的「善」還在「有為」的層次。《地藏經》說,「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善」的真實義就是「不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意思大家都懂,我們平常也應該以此作為行為準則。然而,它的真實義卻少有人懂。
「諸惡」就是心念動個不停,也就是妄想不斷。那麼,我們世俗人一輩子妄想不斷,難道都是「惡」人嗎?而我要反問的是,誰的內心裡沒有一丁點「惡」?所以,不要大驚小怪,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修行,才要去惡從善!反過來,「眾善」就是不妄動,也就是念念常在覺中,這就不多解釋了。
我們平常也喜歡說「不爭」,但我們的「不爭」最多只是讓步,心裡總還是有些不舒服的東西在的。而要真正的「不爭」,就只有處於「不動」的境地。單從文字表象上看,上文的七個「善」描述的是世間的精明能幹且待人和善的大好人,實際上,所有的這些「善」說的都是「不動」地,都是道境。因為只有這時候,才能真正地「無尤」,否則都是假象。
特別補充:關於「業力」,學佛人幾乎都將它掛在嘴上,實際上對「業力」的理解非常片面。比如我說「業力」就是佛力,「業力」就是「道」,是不是駭人聽聞?所以,在以後的解析中,我將從不同角度反反覆復地解說「業力」,如果誰把我所說的「業力」全都理解了,也就真正懂「道」了。
感恩作者山頂洞人
如果您也認同此文,請下方留手印並分享給您的親朋好友,您的肯定是我最大的動力!
TAG:曲煥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