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性頸椎病引發的不適
頭痛(headache) 是臨床常見的癥狀,通常將局限於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以上部位的疼痛統稱頭痛。頸型頸椎病臨床上極為常見,是最早期的頸椎病,也是其他各型頸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現。
頸型頸椎病又稱為局部型頸椎病,病症表現為頭、肩、頸、臂的疼痛及相應的壓痛點,X線片上沒有椎間隙狹窄等明顯的退行性改變,但可以有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椎體間不穩定及輕度骨質增生等變化。頸型頸椎病發病以青壯年者為多,可引發中風、神經衰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高位截癱、耳聾等併發症。
1、頸部酸痛、活動受限
常常表現為局部疼痛、頸部不適感及活動受限等。早期多出現頭、頸、肩背部疼痛,有時會疼痛劇烈,患者不敢觸碰頸肩部,部分患者頭頸轉動或者歪向一側時疼痛感加劇,往往選擇伴隨軀幹一起轉動。
頸項部肌肉可能出現痙攣,有明顯的壓痛感。急性期過後常常感到頸肩部和上背部酸痛。患者常常感覺頸部易於疲勞,不能持久看書、看電視等,並且可能會伴有頭痛、後枕部疼痛,晨起時後頸部僵硬、活動不靈、活動時出現響聲,有少部分患者會出現短暫的反射性上肢和手部疼痛、脹麻感。
2、肩部酸痛
表現為雙肩發沉、酸痛、脹痛現象,活動後癥狀好轉;頸部肌肉痙攣,有壓痛感,有時疼痛劇烈難忍,坐姿不正確、疲勞、久坐後會加劇癥狀。
3、背部肌肉僵硬
出現背部肌肉僵硬、發麻,用手按壓背部則有壓痛點,且較為明顯,活動後有所緩解。
▍▋4、頭部出現不適現象
勞累過度或者長時間用腦後出現頭部發緊、發麻現象,休息後癥狀緩解;發作時,患者頭部偏向患處,以緩解疼痛及不適。
頸椎病病程時間較長,短則數月長則數年。並且反覆發作、時重時輕。
頸部肌肉、韌帶、關節囊急性或慢性損傷,椎間盤退化變性,椎體移位,小關節錯縫,是本病的基本病因。機體受風寒侵襲、感冒、疲勞,或睡眠位置不當、枕頭高低不適宜,使頸椎過伸或過屈,頸項部某些肌肉、韌帶、神經受到牽張或擠壓即可造成頸椎病急性發作。頸性頸椎病最常受累的神經肌肉是:
1.副神經外支受擠壓該神經的外支起於頸4一頸5神經根,在頸內動頸內靜脈間向下走行於胸鎖乳突肌深而,支配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副神經病變可引起上述兩肌痙攣或疼痛。
▍▋2.胸鎖乳突肌是頸部前側最強大的扁柱狀肌肉。頭頸過伸或頸部扭曲,最易造成此肌肉損傷。
▍▋3.斜方肌位於項背部最淺層,是三角形的較大肌片。頭頸過度屈曲,易發生此肌肉過度牽張或勞損。頭頸過度後伸,則易造成此肌肉過度收縮和壓迫。
4.前斜角肌起於第3至第6頸椎橫突前側的結節,斜行向下抵於第I肋骨上緣,斜角肌受損傷後,可出現肌肉痙攣和肥大,造成頸神經根、鎖骨下動脈和臂叢等頸、肩、臂痛及血管受壓癥狀。臨床表現為頸、肩、臂痛及血管受壓癥狀。
頸型頸椎病多在夜間或晨起時發病,有自然緩解和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若不治療,一般3-7天能自行緩解。以女性多見,與職業有關,多見於刺繡、縫紉、書寫、繪畫等長期低頭工作的人。但持續發作數月者亦非罕見,並可向其他型轉化。單純頸型預後良好,經推拿複位、穴位封閉、針灸療法等,疼痛多能迅速消失,但可反覆發作,給患者造成痛苦,尤其是寰樞關節移位或損傷引起的頭痛和頭昏、頭暈。
▍▋1、 適當休息,保證充睡眠
睡眠不足、高度緊張工作、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等等都容易造成神經肌肉的過度緊張,誘發頸椎病癥狀。
2、 經常鍛煉
尤其是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選擇正確的方式方法。增加頸肩部肌肉力量,增強免疫力,強化頸椎生理曲度,同時也促進血液淋巴的循環,有利於頸椎病的恢復。
▍▋3、 避免外傷
不論生活還是工作中,都應注意保護好頸部,避免各種誘發因素,扭頭時不要劇烈轉動,應注意減輕頸部肌群負擔,減少頸椎病的發病概率。
▍▋4、 選用合適枕頭
不少反覆落枕患者在臨床上癥狀表現為頸型頸椎病,所以選好枕頭很關鍵。人體頸椎的生理曲度不是一成不變的,頸椎曲度的改變或者消失,往往意味著椎體穩定性變差,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椎體退變、神經受壓及頸肌慢性勞損。所以,正確使用枕頭對預防頸椎病很重要。
TAG:頸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