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理解一個女性在婚姻市場上的挑剔

如何理解一個女性在婚姻市場上的挑剔

作者:黎荔

希望公眾不要再苛求或譴責一個女性在婚姻市場上的挑剔。男婚女嫁,你情我感,有些姑娘不過是太精明,太早開始參悟,參悟彼此那些總會引起磕碰的差異的根源。婚姻不僅是兩個人的結合,同時也是兩個家族、兩群人的結合,當一個姑娘選擇出嫁的時候,意味著她選擇了未來與一群人和一種生活方式相交織,無論她怎麼抵抗,無論她怎麼切割,那都將透過婚姻和繁衍,滲透到她的現在、未來和後代身上。對待婚姻大事,女性都是敏感的,她們常常會從一件衣服一雙鞋,一頓飯一個節日儀式,就可以看到彼此之間未來的一切。生活方式的差異,審美和審丑的差異,金錢觀的差異,養育後代方式的差異,對未來預期的差異,等等。不要佔領道德制高點,說這反映出來的是中國人錯誤的婚配觀及性別觀,最後大棒子又是毫不猶豫地落在女人身上,認為是女人虛榮,想不勞而獲,想靠男人,同時又挑三揀四,諸如此類。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經過幾十萬年的演進,女性對男性魅力的判斷依據,除了相貌、身材、性格和品德外,最重要的就是對資源的佔有情況和社會地位的高低。人類的繁殖周期相對漫長——懷孕期很長,出生後,還有漫長的撫養期。結果,男人和女人在挑選配偶時就很挑剔,男人希望女人看起來最有生殖潛力以幫助自己延續基因,女人則希望男人最有經濟實力以幫助自己撫養後代。當然,基因契合、身體契合,甚至情感契合,對男女雙方來說都是很重要的。男人容易興奮——只需看一眼裸體女人就可以喚起——這種設置對男人有利,因為有助於其基因繁殖,而容易興奮對女人不利,因為這會打亂她們謹慎選擇配偶的策略。所以,女人在婚戀選擇上的小心謹慎、猶豫多慮,是來自於強大的本能。一名女性在嫁給一名男性之前,必須仔細地、方方面面審查他的品質,而且認為這名男性值得託付終身。自然界也是這樣,雄性對後代投資少,會傾向於處處留情和不挑剔配偶;雌性對後代投資更多,對配偶更加挑剔。雌性個體手中握的王牌是可以拒絕交配,因為她的嫁妝是一個既大又富營養的卵子。交配之前,能夠據以進行激烈的討價還價。這就是永恆的兩性戰爭。

兩個簡單的生物學因素可以解釋一系列的性別差異:

1、女性的卵子的體積較大,且數量上遠少於精子。

這是生物學上區分男女兩性的方式。對任何一個有性繁殖的物種來說,能夠提供較大的性細胞者為雌性,而不承擔這一義務的則為雄性。有性生殖的內涵就是:卵子的價值遠高於精子!自然界中,精子的供應數量充足(事實上是無窮無盡),而且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其繁育的成本比卵子要低很多。生物學中,能夠快速解釋許多物種的兩性差異的首要原則就是:精子是廉價的!

2、女性能夠繁衍的後代數量遠少於男性。

生育一個孩子通常至少要花掉女性9個月的時間,甚至是幾年(因為有些女性養育幼兒的時候一般不會再生育);而生一個孩子,男人最多只需要花15分鐘時間。女人一生中大約只能生育20~25次,而且實際情況遠少於這個數字,而男性「可能生育」的孩子數量卻沒有上限。

以上兩個因素共同引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男人與男人之間的「適應性差異」更大。「適應性差異」是指生物繁衍競賽中「勝利者」與「失敗者」之間存在的差異,即「勝利者」成功繁衍的次數比「失敗者」要多多少。這意味著:有的男性終身沒有子嗣,而極少數男性一生中可能擁有幾十、成百,甚至上千個孩子;終身沒有子嗣的男性數量遠多於女性,沒有子嗣的女性只有少數。所以,當下中國的3000萬剩男中,很多男性可能會面臨終其一生都是繁衍競賽失敗者的境地(沒有任何後代),這不影響其他有資源有實力的男性也即勝利者,在婚姻內外或以離婚後再婚推動的連續性一夫多妻制度中,子嗣遍地。

在任何物種中,如果雌性對子女的投資大於雄性(包括人類),那麼性和交配的決定權屬於雌性。而且只有當女性需要時,女性才會與男性發生性行為;在這方面男性幾乎沒有決定權(男性強暴女性除外)。人類也不例外。進化心理學指出,人類的許多社會行為——政治、宗教、經濟——最終都歸結於兩性關係。而根據上述分析,人類未來,事實上是由多數女性選擇的。多數女性選擇的婚姻制度和婚姻標準,就會成為社會的婚姻制度和婚姻標準。

透過現象看本質,建國之後,三反五反,公私合營,消滅鄉紳,清洗海歸,中國社會階層曾經被命運劇烈地晃動,泥土、沙粒、水、雜草,全部黃湯一樣地升降浮沉不定,大家都成了一鍋混沌的濁湯。但隨著時間推移,清揚濁沉,社會正在清晰地復歸它的自然的分層。通過若干符號、生活方式及社交圈來標明的社會階層相對穩定,一定的階層流動保持其文化活力和開放性。有穩定階層及其文化積澱的社會中,原本不應有這樣巨大的地域文化差異,更不應有因戶籍資源而產生的滅絕式的發展差異。這種制度式的差距,不應該讓一個逃跑的上海姑娘,用道德買單。粗暴的意識形態的手,不應該再把自然守序攪亂、掠奪、破壞和顛倒。正常的社會,有著明確的社會階層的區別,婚姻當然是自然流動和上升渠道之一。但兩性差異永遠存在。如果是一位城市男性回到了鄉村女兒的年夜飯餐桌旁,完全不會發生上海落跑準兒媳的悲劇事件,因為女性有極強的生育優勢的話,即使出身貧寒,也可以通過婚姻通道改變自己和後代的社會階層。當然,一個小夥子即使出身貧寒,如果智識過人,人才出眾,在社會中取得了家庭所不曾賦予他的立身之本,也比較有可能改變自己和後代的社會階層。除此自然的進階之外,任何以欺騙、道德、輿論綁架或失序暴力,去改變階層及自然婚配取向的,都是赤裸裸地耍流氓。

民政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與某網站聯合發布《2011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調查收集的50384份有效問卷中,近七成女性選擇「男性要有房才能結婚」。累計近80%的受訪單身女性認為男性月收入4000元以上才配談戀愛,其中,有27.1%的人認為,男性月收入10000元以上才適合談戀愛。從數據可知,多數女性的最重要的擇偶標準,仍然是男性對資源的佔有情況和社會地位的高低。難道可以說中國70%的女性婚配觀都存在問題?魯迅先生當年曾經說過:「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美滿的愛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的,就像一朵美麗的花朵需要陽光和雨露。

人類基因為了實現繁衍成功幾率的最大化,驅使著一代又一代的女性,精挑細選將要一生白頭偕老的長期伴侶,他必須具有能力和資源以大量投資於他們共同的後代,這是男性與女性實現成功繁衍的唯一辦法。男性的擇偶策略永遠受到女性選擇的限制。永遠都不要為了目的而忘了人類進化的機制與初衷,就像給風命名的,不是它要去的方向,而是它來時的方向。

結論是,3000萬剩男、社會階層板結的中國當下,男性的通過婚姻的繁衍競賽將會日趨激烈,女性跨入婚姻的門檻設置將會水漲船高,這就是鐵一般的現實。最終的拍板者是誰?答案毫無疑問是女性。最後嫁不嫁的權力在女孩子那裡,什麼貧富差距、門當戶對,什麼不近人情、缺乏家教,什麼上海女孩思想上並不獨立,背後還是男尊女卑、男高女低的傳統社會性別文化,這些都不過是表象,自私的基因才是終極內核,說風涼話怪話的人,掄起道德大棒的人,都一邊去吧!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基因才是自然選擇的基礎單位,所有基因都自私而盲目地追求在基因池裡最大化。小時候我們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後來又覺得自己至少掌握著自己的人生,再長大……至少身體是自己的吧。對不起,其實人也不過是基因的載體罷了。聽一聽,基因正在其冰冷而無情的漫長繁衍進化中,施展詭計、暗暗偷笑。當將來社會保證越來越完善後,會不會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不結婚,而只與最優(她自己認為最優)的精子結合,比如通過精子庫或直接受孕的方式,然後由自己或社會撫養。對男人來說,這種競爭太殘忍了,不多說了——還好不是現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安交大黎荔 的精彩文章:

等級碾壓下的小人物

TAG:西安交大黎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