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3 何故示現法藏-五種超發

2.3 何故示現法藏-五種超發

五種超發

超發之「超」,大意有五。

「超發」有幾種「超」呢?我簡單舉出五種:

願超諸佛願、國超諸佛國、

佛成諸佛王、法是最上法、機是最下機。

第一,「願超諸佛願」

願超諸佛願:也就是說,阿彌陀佛這四十八願是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願。請看講義: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這一段是在《無量壽經》。

「我建超世願」:這個「我」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菩薩,他說他所建的願是超越十方三世的。

《彌陀偈經》發願逾諸佛

超越哪些人呢?

《彌陀偈經》就說:

發願逾諸佛。

就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是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

凡是要成佛,必須「願」跟「行」兩種都圓滿,首先要發的是總願,也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外還要發「別願」,別願就各各不同了。不管十方諸佛總願也好、別願也好,都不及阿彌陀佛的願。

所以,這裡「超發無上殊勝之願」,第一就是「願超諸佛願」。

第二,「國超諸佛國」

國超諸佛國: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凈土。

《無量壽經》說: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

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這是在法藏菩薩還沒有成佛的時候,他的志願是這樣的宏偉。他說:如果他成佛的話,他的佛國是十方諸佛國中第一,同時,他的極樂世界就是涅槃的境界,是十方世界沒辦法跟他等同、並論的,所以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泥洹」就是「涅槃」。極樂世界有依報跟正報,所謂「依報」就是極樂世界的環境,「正報」就是阿彌陀佛本身,以及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因為一旦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話,通通成為菩薩。

其實,往生極樂世界是通通成佛,只是一個國土只能有一位佛,其他即使有佛的功能,也只能下降一級成為菩薩,名稱雖然不同,可是內涵都是一樣的。

所以善導大師說,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界」,不管依報環境,還是正報的阿彌陀佛,以及所有菩薩同伴,都是同樣一類,也就是同樣一個涅槃境界。

所以說:「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超逾十方

《無量壽經》又說:

其佛國土,清凈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這是法藏菩薩願行達成之後,釋迦牟尼佛在讚歎、介紹極樂世界的內容,說:極樂世界之清凈莊嚴,是超越十方一切世界的。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讚歎的。

涅槃界

同時,釋迦牟尼佛又說:

彼佛國土,清凈安穩,微妙快樂,

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唯有佛的境界才是清凈,如果還沒到達佛的境界,即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就不能算是清凈。

「微妙快樂」:「微」,就是雖然有形,但沒有質。我們世間都是有形體,眼睛看得到,手摸得到。「微」已經是看不到、摸不到了。而「妙」就是很難想像,超越我們的境界。極樂世界就是「微妙」的境界,充滿安寧快樂,沒有憂悲苦惱,所以說「清凈安穩,微妙快樂」;當然更沒有生老病死,所以說「次於泥洹無為之道」。「無為」就是不生不滅。

從這幾段經文來看,阿彌陀佛所超發的願、所成就的國,超越十方諸佛的凈土。

第三,「佛成諸佛王」

佛成諸佛王:也就是阿彌陀佛成為諸佛之王。諸佛之王,光明極尊。

這在《大阿彌陀經》裡面就很直截了當地說,

阿彌陀佛是: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也就是說,十方三世都有佛,而在這十方三世諸佛中,阿彌陀佛是王。王是跟部下、百姓相對的,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國王,除了這個國王以外,都是臣下、都是百姓。所以,在此可以理解到,阿彌陀佛是那樣的超越;而我們稱念阿彌陀佛的眾生,又是多麼的具足善根福德。

《大阿彌陀經》又說:

「光明中之極尊也」

十方諸佛都有光明,菩薩有光明,天人有光明,我們人間的善人、惡人,也都有各自相應的光;甚至畜生有畜生的光明,花草樹木也有光明。在一切光明中,只有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極尊的。這光明的尊貴性到達極點,根本不是我們能想像的。

經典上又形容阿彌陀佛的光明是: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也就是說,是十方諸佛的光明所望塵莫及,達不到的。

阿彌陀佛的光明有一個很殊勝的作用,那就是追尋、跟蹤、保護、救度念佛的人。

談到光明,往往我們會聯想到太陽光,或者是電燈的光亮,但這只是我們肉眼可見的物質現象,而光明在佛法當中,更是指無形的佛的智慧、佛的悲心、佛的願力、佛的大念力。

佛的大念力

佛的大念力,遍布宇宙法界,能夠即時給陷在黑暗苦難中的人光明喜樂,給孤獨無助的人溫暖安慰,它的速度和功能只能用「光明」來形容,所以就稱為光明。

阿彌陀佛的光明,它的速度以及功能可說是諸佛菩薩中最尊第一的。單單這樣講,我們很難貼切地去理解,所以,我想借用一則事例來說明。

意念照相

當年在日本的時候,我很少看電視,若看只看那種比較奇特性的節目,也就是所謂的「超能力」,也叫特異功能。有一次表演的是「意念照相」:心中專註所想的東西,可以用一種特殊的照相機拍攝下來。也就是這個人專心一意地想著某個東西,瞬間,他所想的東西就映現在照相機的膠片上。準不準?他們倒是有一個試驗的標準。就是他們擺了一些東西,在那些東西裡面,你選其中一個去專一想像,這樣的話,所映現出來的能確定是不是你所想的。只要對方專心一意地想著某個東西,那個東西,都能夠被拍出來。

念佛佛住頂,念佛放佛光

由這一點,我們可以知道,經典上所謂「念佛佛住頂,念佛放佛光」——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安住在我們的頭頂上。如果以剛剛所講的事例,就是專心一意地想,膠片上就能夠浮現出我們所想的來作為證明,那就很貼切了。因為它的照片所拍出來的是人腦的地方,印堂就浮現出他所想的影像,可以說就是在他的頂上了。經典上說,我們念佛,佛就安住在我們頂上,佛經所講的沒有錯。

在古代沒有這種照相機,根本就無從印證。現在科學愈發達,愈能印證佛言不虛。因此就更肯定我們念佛的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是佛教徒、非佛教徒,是善人、是惡人,只要想佛、念佛,阿彌陀佛就住在他的頂上。所以,這個可以用超能力的照相機印證出來。

同時,所謂陰陽眼,或是有超能力的眼睛,也可以看出對方是一個念佛人。只要大家專一地念佛,自自然然對方能夠看到你的頭上有阿彌陀佛。不止我這樣,大家也都一樣。因為台灣宗教很盛行,不管是佛教或民間信仰,有這種能力的人蠻多的。當然,有沒有正知正見是另一回事,但是他們確實感受得出來。

凡夫的念力作用

光明就是佛的念力。佛有念力,我們凡夫有沒有念力?凡夫也有念力,當然跟佛不能比。

譬如說念力強的人,在路上走,他如果專心一意地呼喚前面的某某人回頭過來,對方就不知不覺地回頭過來。這就是念力很強。

在古時候,春秋時代孔子的一個弟子,就是孝順第一的曾子。有一天,曾子去砍柴,他的母親在家裡,親戚朋友來了,曾子的母親不知道怎樣招待才好,而且也急切地盼望曾子這時候趕快回來,這種盼望之心令她不知不覺就咬食指頭了。這食指頭一咬,母子連心,就讓在山上砍柴的兒子感受到這個迫切心,想著「在家裡的老母親可能有要事要找我」,所以連忙趕回家去。這也是念力的作用。

還有一種使用念力的方法,就是拇指捏住食指,向他所想念的人的方向去呼喚他的名字,專心一意地呼喚。若只是短短地呼喚一兩分鐘,不一定有效果,要持續十幾分鐘,不知不覺,十幾分鐘後,對方打電話過來了。

我也參觀過超能力表演,以念力折斷湯匙,或是把小小的東西移開。在台中有一位石朝霖教授,他也有某種超能力,能夠用念力讓鐘錶的秒針短時間停住不動。有一次他到美國一個賭城,什麼玩法我不會說,就是有珠子在滾動,他可以用念力讓珠子隨他的念力走動,所以贏了很多錢。結果引來賭場老闆的注意,覺得不尋常,立刻出來將他好言勸離,認為這不是以正當方法在玩,所賺的錢就帶回去,但是下次請不要再來了。當然石教授不是以這賭錢,而是被好奇而又想試驗的好友所慫恿的。

蘇聯有一個女孩子更厲害,她可以用念力使人的心臟停止。這個如果用在戰場上的話將很可怕,可以使飛機的駕駛員心臟停止。

這些都還只是凡夫的念力。凡夫都已經能夠有這些念力了,何況諸佛之王、光中之尊的阿彌陀佛!

六字名號就是光明

所以,我們要相信:只要念佛,佛就住在我們的頂上。同時,「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就是光明,而且是光中之極尊,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所以,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身上就會放出阿彌陀佛之光,這個是自自然然的,不管你知不知、求不求,都自然會有的。這是第三點「佛成諸佛王」。

第四,「法是無上法」

第十八願及成就文、流通文言:

乃至十念、一念,即得往生。

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法是無上法: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是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無量法門當中最上的、最殊勝的。

怎麼講呢?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正覺了,可見「乃至十念」的眾生,願生極樂世界就必定往生。因此,成就文說:「乃至一念,即得往生。」

乃至釋

不過,這句「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很多人都錯誤地解釋。現在我們必須要專註地聽解「乃至十念」、「乃至一念」的意思。因為它上面有「乃至」,而不是說「只要十念」或「只要一念」。

臨終之機

乃至長到盡一輩子,乃至短到這個人臨終了、剩十口氣而已,這時候才接觸到這個法門,才念十念而已,甚至,才念一念而已,他也能夠往生成佛。可知,一念、十念是指臨命終的人。

乃至一生

以「臨終一念、十念」也能往生,來顯明「乃至一輩子」的念佛必定往生,而不是說只要一念、只要十念——不是這樣的!

也就是說,如果壽命延長的話,他就會延長為乃至二十念、乃至一百念,乃至一日、乃至七日、乃至八日,乃至盡一輩子的念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他就不是真的有信、有願、有行。

乃至十念善導釋

善導大師的著作對第十八願的解釋非常多,其中對「乃至十念」有很簡明扼要的解釋,略舉一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

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可知「乃至十念」或「乃至一念」是就臨終之機而言的,若是平生之機,則上盡一形的念佛。因此,若完整的說,即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念」之念佛。

無上大利——真實之利

《無量壽經》說: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

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可知,念佛法門是無上法門。「無上大利」就是成佛的利益,也就是《無量壽經》開頭所說的「惠以真實之利」。

世上有真實的利益可言嗎?世上沒有一件事情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為什麼呢?因為它無常,只是一時因緣和合而有、而存在,時間一到就渙散而歸滅了。

只有阿彌陀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是不生不滅、永恆存在的。所以說,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話,這個人應該知道他已經獲得成佛的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個人已經擁有無上的功德了,無上的功德和他合為一體、永不分開,叫做「具足無上功德」。

所以從法上來講,阿彌陀佛所超發的這個法是無上之法。

第五,「機是最下機」

機是最下機(極惡最下之機)

第十八願所言「十方眾生」,乃包含「五逆謗法」之「地獄眾生」。

機是最下機:從救度的根機來講,機是「最下機」,沒有比這個更下了。

最上法、最下機

什麼是最下機呢?是十方眾生,而十方眾生涵蓋阿鼻地獄的眾生。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我們不用去尋找其他的批註,也不必問別人,我們問問自己——自己是什麼東西,就可以知道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是怎麼樣的對象。

有一句話說「事非經過不知難」,經過幾年、幾十年,有心修行,才會發現,每過一年,更看清自己不但不會修行,而且真的很卑劣,真的是卑下根機。

那也顯示,阿彌陀佛超發的大願,是以極善最上的法,來救度極惡最下的根機。

法為無上法,機是最下機。

豈不是很殊勝?既然是無上法的話,必定能夠救度最下極惡的根機;同時,最下極惡的根機,也唯有這個無上之法,才能夠救度他。

阿伽陀葯喻

例如,一個人已經病入膏肓了,一般的葯怎麼醫治得了呢?必須是「阿伽陀葯」。「阿伽陀葯」就是任何疑難雜症、大小病症都能夠醫治的,叫做「阿伽陀葯」。

阿鼻眾生,其惡最重,其罪最深;但,只要念佛,阿彌陀佛也能救他,因此,彌陀佛名,被贊為「阿伽陀葯」。阿鼻眾生,若非彌陀佛名的阿伽陀葯,則永無可救。故知念佛一法,無一人不堪修,無一人不能修。

強緣——環境塑造人

極樂無為涅槃界

——依正主伴,同一涅槃,妙境界相。

我們這些最下之機,一旦往生的話,就會成為什麼樣的眾生呢?

環境會塑造一個人,人往往受著環境的影響。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國土,善導大師說是「極樂無為涅槃界」,既是無為涅槃的境界,則不管我們是什麼樣的極惡卑劣的博地凡夫,一旦往生,則主、伴、依、正都同一涅槃。

依正主伴,同一涅槃

《無量壽經》又說,往生凈土的人是:

智慧高明,神通洞達,

咸同一類,形無異狀。

也就是說,內心的智慧以及神通都是一樣的,同時,外表形相也沒有不同。

佛相佛心

第二十一願就說:凡是往生的人,當下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在形容佛的相貌,也等於說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都成佛,外貌既然是佛的容貌、形相,當然內心就是佛心的內容。

《莊嚴經》就說: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外在的色身妙相,內在的大慈大悲,還有救度眾生的能力,都跟佛一樣。

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無量壽經》又說往生的人都是:

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是在形容涅槃的境界,那是超越時間、空間的境界。我們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能證入涅槃,獲得虛無無極之身,超越時空,永無生滅。

強緣助因成果

往生極樂世界是這麼殊勝,但這不是我們的才能,不是因為我們很有智慧、很精進、很有德行、很有善根福德,不是!是因為阿彌陀佛超發無上殊勝之願的緣故。

但是,一般人就會質疑說,那種境界是十地菩薩的境界,凡夫怎麼也能夠進入呢?

善導大師回答說,如果論我們眾生有污垢的貪嗔痴,會障礙我們出離六道生死輪迴,更何況得以往生極樂世界呢?

所以說:

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

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托佛願以作強緣」:就是以阿彌陀佛所超發的無上殊勝之願,作為我們的強緣。強緣就是百分之百、必定能夠助因成果的,叫做「強緣」。所謂「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五乘齊入

「五乘」是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不論高低,只要依靠阿彌陀佛的強緣,就平等地進入極樂世界成佛,無關於這個人有沒有智慧、學問,或德行,乃至善如何、惡如何,所以說「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到彼無殊

善導大師又說: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人也好,天也好,人跟天都還是凡夫,凡夫不是善就是惡,念佛都能夠往生。

「到彼無殊」:在這三界六道,有人天善惡之高低不同,到極樂世界就沒有不一樣了。

「齊同不退」:通通進入不退轉,而且必達涅槃的境界。

自然證悟

善導大師解釋說: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也就是說,我們不到極樂世界則已,一旦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六根門頭,任運自然接觸極樂世界的六塵境界,只要一看到、一聽到、一聞到,不假功用,自然大徹大悟,不必假借我們在那裡參禪打坐。這就是環境能夠塑造一個人。

他受用身

由於四十八願圓滿成就才有極樂世界,眾生才能夠往生,所以四十八願本身就是阿彌陀佛,本身就是極樂世界,就是救度我們眾生的功能。救度眾生之外,就沒有阿彌陀佛的存在,所以曇鸞大師說阿彌陀佛:

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就是說,阿彌陀佛不只證悟了實相而成為自利的「實相身」,自利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徹底地利他,故阿彌陀佛也成為救度十方眾生的「為物身」。因此阿彌陀佛全部都是利益眾生之身,這個叫做「他受用身」,不僅是成佛的功德阿彌陀佛自己受用,同時也是要給十方眾生受用的。等於是說,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願、所修的行、所圓滿的果報,就是我們眾生的願、眾生的行、眾生的果報(就好像父母的財寶,就是兒子的財寶)。我們之所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是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無上殊勝之願;而阿彌陀佛無上殊勝之願之所以能夠圓滿達成,是因為完成了救度我們十方眾生的往生功德。所以,這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的意義,是這樣的深廣。

當然,佛的境界,只有佛與佛之間才能互相理解的,我們所解釋的,是連大海之一滴都還不夠,但多多少少能體會到阿彌陀佛無上殊勝之願的偉大、難能、可貴。

各位同修,可貴不可貴?(眾答:可貴!)

難能不難能?(眾答:難能!)

南無阿彌陀佛!(上人朗聲帶領大眾念佛三次)

大家頭頂上有沒有看到阿彌陀佛?身上有沒有放光?——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

兆載永劫

我們再看下一行:

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前面那段經文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願,願是一種目標、一種理想、一種願望,但若願望不腳踏實地去實踐的話,畢竟還是空願,沒有具體的能量出來。現在,阿彌陀佛以五劫的時間,超發了無上殊勝之願之後,更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劫」,剛剛講就是漫長的時間,沒辦法去計算、想像。劫已經那麼長了,何況是「兆載永劫」?「兆」、「載」兩個字,是我們中國用來計算數目的大的單位,億上是「兆」,而「載」在最後一位,第二十三位。以我們可以算出來最高的單位來說明它的劫,還不夠,還再加一個「永」字,那就顯得更長了,長到我們連「想像」兩個字都講不出來。

「兆載永劫」這四個字,如果以另一部經叫《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也是《無量壽經》的同本異譯),它所翻譯的是怎樣?

經於無量無數、不可思議、

無有等等億那由他百千劫。

「那由他」——不能想像之大數目。我想這個不用解釋,總之,它比五劫還要長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百千萬億倍。

為什麼要經過那麼久?同樣的,為了要使我們這種極惡最下的博地卑劣凡夫,都能夠離開六道,而且往生成佛,阿彌陀佛不但要經過五劫時間去超發四十八大願,還要經過兆載永劫去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才能圓滿這四十八大願。

那麼,這菩薩無量德行內容是什麼呢?《無量壽經》(《凈土三經讀本》第34頁)說,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薩的時候:

不生欲覺瞋覺害覺;

不起欲想瞋想害想;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忍力成就,不計眾苦。

少欲知足,無染恚痴。

三昧常寂,智慧無礙。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這是他內心的境界。另外說:

和顏愛語,先意承問。

勇猛精進,志願無倦。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

以大莊嚴,具足眾行,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住空、無相、無願之法,

無作、無起,觀法如化。

這是他外在的行持。以上二段屬「勝因段」,然後「勝果段」。這一些我就不多講了,大家可以利用時間去看。

清白之法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阿彌陀佛為了圓滿極樂世界,為了成就佛身救度我們,他所求的是清白之法。

我們世間所賺的錢、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清白的,都是有漏的、有貪嗔痴的、污染的、有毒素的。

阿彌陀佛既然沒有「欲覺、瞋覺、害覺」,而且「住空、無相、無願之法」,也就是沒有貪嗔痴,沒有無明執著,當然所求的法都是清白之法,清白之法都不是為了他自身,自利是為了利他,所以說「以惠利群生」。

六度萬行的結晶就是這句名號

阿彌陀佛把清白之法送給我們,那「清白之法」在哪裡呢?就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當中。如果說「令諸眾生,功德成就」,那麼阿彌陀佛讓我們成就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在哪裡?當然也就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使得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的資糧功德就具足了,六度萬行就具足圓滿了,所以,六度萬行的結晶就是這句名號。

如果要我們具足六度萬行的話,那是不可能的,不要說六度萬行,就說五戒,五戒即使圓滿了,也只能保持人身。要生天的話,必須要十善。我們台北市學佛人何其多,但再怎麼樣修行,下輩子能夠保住人身就很不錯了,要成佛則不可能。連五戒清凈都不容易了,何況其他呢?

所以,這種種阿彌陀佛都知道,我們連五戒都難以修成的人,哪談得上清白之法、談得上往生的善根福德的資糧、談得上六度萬行?但是阿彌陀佛把他自己所修的清白之法,容納在六字名號當中,來送給我們。他所求的清白之法,就是六度萬行的結晶,使得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臨終之人乃至十念、一念,都能當下蓮花現前,往生極樂;閻羅王都來向他合掌作揖,恭敬相送。這就顯示:念「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六度萬行的功能。

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我們常常談到的「捨身喂虎」、「割肉喂鷹」,這一些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阿彌陀佛因地之時都不計其數的為我們做過了。

「捨身喂虎」:同情一隻母老虎,肚子餓了,餓到要吃它的幼子,行菩薩道的行者看到了,心生悲憫之心,就從樹上跳下來,讓母老虎吃,使它不至於去吃它的兒子,這是「捨身喂虎」。

「割肉喂鷹」:一隻老鷹肚子餓了,要去吃小鳥,行者看到了,心生悲憫,寧可犧牲自己的肉,也不忍這隻小鳥被吃掉,所以「割肉喂鷹」。

「雪山半偈」:就是雪山上有一位修行的童子,為了尋求半首開悟的偈子,寧可以身來求法,也就從雪山上跳下來,阿修羅才為他宣說。這個都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舍。

「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無量就非常廣了。身、口、意所行的六度萬行,無量無邊,這就是「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我們修五戒連一戒一行都修不圓滿了,何況無量德行呢?所以,法藏菩薩經過不可思議的兆載永劫的時間,來替我們累積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往生成佛的功德資糧。

這是第一「為啟眾生信心」,我們舉出這兩段經文,來作為說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專念彌陀佛 的精彩文章:

2.3 何故示現法藏-法藏出家五劫思維

TAG:專念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