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林則徐咋成了歷史千古罪人?

歷史:林則徐咋成了歷史千古罪人?

對待一個歷史人物,始終有不同的評價,橫看成嶺側成峰嘛,這很正常。人無完人,林則徐同樣如此。林則徐,一直是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存在。但任何高大全的人物背後必然有「矮挫丑」的一面,這幾乎就是一個規律。有時我們不知道,但不代表沒有。人們只知道林則徐敢於反抗英帝,因虎門銷煙留英名,但在這所謂光輝的背後,則是有眾多不被人稱道的一面。有人甚至說林則徐根本不是民族英雄,而是歷史罪人,甚至是千古罪人,嗚呼,這就有點嚇人了。

林則徐被稱為歷史的罪人,先不管這種說法有無道理,這種聲音的出現首先得益網路的開放,很多歷史真相得以被還原,正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扇窗打開了,別有洞天,好新奇,原來還有另一片世界。就像筆者小時候只知道豆腐腦是鹹的、粽子是甜的。長大才發現,南方的豆腐腦是甜的,南方的粽子是鹹的。這也說明,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限的,原來的認知不一定錯,但一定不是事實的全部。林則徐這個事情也是如此。

林則徐的故事都很熟悉,虎門銷煙,反擊英國侵略者,然後就是鴉片戰爭,英國侵略中國。兩件事情,一前一後,正好成為因果。有些人就認為,正是因為林則徐對英國傾銷鴉片的粗暴處理,才導致後來鴉片戰爭的發生。其實,說林則徐是罪人,不是現代人給定的性,清朝時就有了。

比如清人「贅漫野叟」的《庚申夷氛紀略》這樣說:「初作難者,以林則徐為首……「林則徐……於國家毫無裨益,若論肇開夷釁一節,古人重首禍,是其罪浮於裕與僧也」這話說得很重,將林則徐視為近代挑釁洋人的禍首。清人的筆記可以看做是民間評價的反映,但並不能說明啥,因為這很可能是受了官方的影響。

清廷對林則徐的評價也有一個正反轉變的過程。道光派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去廣東禁煙,說明皇帝是大力支持這個事的。虎門銷煙後,全國上下對林則徐也是一片讚揚聲,林則徐的聲名也正是由此鵲起。當時,大讚林則徐的文章也有很多。但英國打響鴉片戰爭後,形勢就完全不一樣了。洋人打了進來,清廷便把林則徐推了出去當替罪羊,指責他處理不當,將其發配到新疆。這個事,清廷的做的實在不地道。為朝廷做事,做得多錯就多,林則徐在去新疆的路上,一定會有此感慨。

去廣東禁煙,是你朝廷委派的。重要舉措都是上報的,也是朝廷批准的。最後,洋人急眼了,動手了,就怪罪我沒處理好,這是何道理?誰能保證每一步都能完美無缺,誰能保證每一個細節都完全正確?再者,即使是我處理方式不當,也是情有可原的,將在外君命還有所不受,每個人有每個人處理方式,不應苛責。

說白了,英國一動手,是清廷害怕了。為了給洋大人一個交代,就把林則徐摘了出去,還好沒說林則徐是臨時工。這是官方對林則徐的第一次負面評價,由此,從官方到民間,林則徐的負面評價逐漸多了起來,甚至成了主流。林則徐是罪人,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林則徐在廣東查禁鴉片,確實有些做法值得商榷。比如他在計劃攻擊英國艦船時,竟然相信有人可以在水下憋氣達數小時。還比如他慫恿地痞流氓去燒與英國做生意的商販的船,即所謂以毒攻毒、以奸治奸。又如他下令全部扣下英國銷往中國的鴉片等。由此,有些人評價林則徐是無知與蠻幹。林則徐幻想的是,我先來橫的,嚇唬住你。沒想到,英國人根本不是嚇大的。你來橫的,英國人更橫。這點可以說林則徐無知無畏,但你說他蠻幹就有點過了。非常時期,沒有特殊的舉措是不行的。再說那個「以毒攻毒」,這個做法真沒有啥可挑剔的。國家大難當頭,一些旁門左道是可以理解的。

說林則徐引發了鴉片戰爭,這個鍋有點太大了,林則徐真背不起。只能說,林則徐禁煙正好給了英國人侵略的借口。沒有林則徐,英國也一定會侵略。退一萬步說,就算林則徐是引發鴉片戰爭的罪人,那麼,後來的第二次的鴉片戰爭呢,英國又侵略了。事實證明,你對洋人來硬的不行,如果一味妥協、迎合,甚至跪下求饒,也同樣遭侵略。

林則徐不是高大全,但肯定也不能稱之為千古罪人。在林則徐的身上,或是虎門銷煙這件事,至少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敢於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高大上的林則徐不可信,任何民族英雄都禁不住歷史真相的還原,但千古罪人林則徐的說法顯然也是站不住腳的。

歷史證明,評價歷史人物,非常容易受當下政治環境的影響。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每個評價歷史人物的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於是乎,歷史人物也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說好聽的是小姑娘,說不好聽的又有點像夜壺,需要你時拿來用,不需要你是塞到角落裡。

歷史真相只有一個不假,但它又是一個多面體,每個人角度不同、立場不同,看到的結果自然也不同。總是批評的人未必是騙子,但一味讚揚的人肯定是騙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梁趣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秀才被判死刑,臨死前對出了一個對聯,皇帝大喜:無罪釋放

TAG:小梁趣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