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醫生說的最美謊言:安慰劑效應

醫生說的最美謊言:安慰劑效應

醫生說的最美謊言

文/曾瑩

安慰劑效應

如果我和你說,你自身就可以攻克任何疾病,你一定會說我是個騙子。但這不是科幻小說,這是真實的現象,就如題目中所說的安慰劑效應。

用廉價的好話取悅別人

首先我們來講講什麼是安慰劑。安慰劑(placebo)來自拉丁語,有用來表示以廉價的好話取悅別人的行為。現代醫學,安慰劑是指本身沒有任何作用物質或手段,比如假藥丸、水、虛假的手術,但是這些物質或手段與受試對象本應該接受的治療手段外形一致。而安慰劑效應是由這個本身沒有任何作用的物質或手段所引起的一種積極有益的效應。

關於安慰劑效應還有個經典的案例。1950年,當時有一種新型的治療癌症的藥物Krebiozen (克力生物素)引起了廣大人民的關注和期待。當時美國醫學學會(AMA)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 正在聯合研究它的機理。其中一位叫做Bruno Klopfer的醫生也參與其中。Bruno Klopfer醫生手中有一位晚期淋巴癌患者Wright先生。Wright先生嘗試了很多種治療方法,但都未能阻止病情的發展。最後Wright先生非常虛弱,並被通知所剩時間不多,這時他注意到了AMA和FDA在聯合研究的治癌藥物Krebiozen。儘管那時候Krebiozen的作用並不明確,他還是請求Bruno Klopfer醫生給他注射Krebiozen。Bruno Klopfer醫生抵不住他的苦苦哀求,給他注射了一針Krebiozen,Wright先生非常高興。在注射Krebiozen幾天後,Wright先生神奇地發現自己能夠下床行走了,他認為Krebiozen起效了,並且病情逐漸恢復,最後Bruno Klopfer醫生也認為他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並允許他出院回家。Wright先生回家後恢復得很好,但幾個月後很多新聞媒體報道Krebiozen可能對淋巴癌的治療並沒有效果。Wright先生感到非常失望,並且病情又開始惡化,最終他又回到醫院。Bruno Klopfer醫生受到上一次的啟發,決定採取心理療法。他告訴Wright先生現在有一種比Krebiozen效果更好且藥效已經得到認證的治療淋巴癌的藥物。Wright先生聽了之後非常高興,並且接受了該藥物,隨後Wright先生逐漸恢復並出院。但其實Bruno Klopfer醫生給他注射的僅僅是水。最終AMA和FDA都發表聲明,Krebiozen對淋巴癌並沒有效果,這就是典型的安慰劑治療疾病的案例。

疼痛是心理作怪?

到目前,關於安慰劑機理的研究很多。最主要的是在心理上改變相關疾病中的研究,比如疼痛,抑鬱和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安慰劑效應與疼痛。那麼疼痛與心理疾病有什麼關係?有研究表明,患者感覺痛與不痛,常常和實際的改變不一致。有研究所對沒有抱怨過後背痛的成年人進行檢查,發現余約39%的受試對象顯示異常,且6%被認為需要動手術,3%被認為是緊急情況,但奇怪的是這些人都不覺得疼痛。這當時令醫生很困惑,同時也有報道發現有些疼痛患者找不著病因,最終通過心理療法得以治癒。人們便意識到,疼痛的發生、發展和持續與心理因素有著密切聯繫。也就是說,人的心理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病情的發展。

安慰劑的出現始於18世紀後期,一個叫伊萊莎?珀金斯的美國醫生申請了一項醫療器械的專利——牽引棒。珀金斯介紹稱這根棒子由特殊材料製成,珀金斯還說把「牽引棒」放在病人的疼痛部位來回滾動20分鐘,就可以緩解疼痛,同時身體其他部位的疼痛也能得到緩解。參與體驗的病人在使用過「牽引棒」後,大部分都覺得疼痛減輕。珀金斯因此大賺了一筆。然而其餘人對此並不十分相信,英國的一位醫生用不同的材料做了相同的測試,得出的效應和珀金斯牽引棒的效果一樣。於是他們恍然大悟,病人們覺得病情好轉只是心理作用。

仍然沒搞懂的安慰劑效應機理

安慰劑效應的機理研究始於19世紀,最初的研究是局限於人群研究中。醫生或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口頭暗示和巴浦洛夫條件反射來誘導安慰劑效應。所謂口頭暗示就是就是醫生給你一個與藥物或處理手段很相似的東西,並告訴你這能治癒你的疾病。所謂巴浦洛夫條件反射,曾是九年義務教育學習的內容,這裡我們稍微回憶一下。巴浦洛夫條件反射,也稱為經典條件發射。是俄羅斯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醫生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與他的狗的故事。狗見到食物會自然的分泌唾液,但是對敲音叉這一行為沒有任何反應。巴浦洛夫接著在每次給食物前敲音叉,經過數次匹配訓練後,狗能夠在僅僅聽到音叉就分泌唾液,這就是經典的條件反射。

那麼它是如何被運用到人類的研究中呢?在安慰劑效應的研究中,先給予受試對象真實有效的藥物,數次之後,再用無效的安慰劑替代藥物,檢測安慰劑引起的效應。1962年,美國哈弗大學著名教授Richard J Herrnstein發表聲明,利用巴浦洛夫條件反射同樣能夠在小動物中誘導出安慰劑鎮痛效應。開啟了安慰劑效應在實驗小動物中的研究大門。最初,人們認為口頭暗示和巴浦洛夫條件反射是兩種獨立的誘導安慰劑效益的方式。但是目前有研究表明,口頭暗示和巴浦洛夫條件反射並非完全獨立的過程,兩者相加能夠產生更大的效應。

經歷了這麼長時間的研究,安慰劑的機理是不是應該很清楚了?答案是NO!目前研究獲得了一些進展,但對於安慰劑機理的揭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人類的大腦內有多種神經遞質,這些神經遞質有各自的功能,引起興奮或抑制腦的神經功能,比如多巴胺、內源性阿片肽、谷氨酸、大麻素等等。目前對參與安慰劑的神經遞質最為統一的觀點是mu阿片肽受體牽涉其中,這個結果在多個不同實驗室得到證實。此外有一些報道提示多巴胺,大麻素和血清素也參與了其中。但是這些神經遞質之間的關係還並不清楚。此外,安慰劑的誘導並非每個人都會形成,的確是因人而異。目前認為由兩種因素決定:一種是個人的心理因素;二是神級遞質通路的基因組變異。當受試對象對醫生以及所給的藥物有積極的期待心理時,安慰劑效應的誘導更為容易。

來自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安慰劑研究項目(PiPS)和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BWH)內科的研究者共同研討了安慰劑有效組和安慰劑無效組之間的基因差異。他們找到了安慰劑效應組特定的生物標記、兒茶酚氧位甲基轉移酶(COMT)基因。此外還發現COMT的遺傳變異不僅會影響到腦內神經遞質多巴胺的水平,還會決定人對於安慰劑的反應程度。他們將對安慰劑效應有關的基因定義為安慰劑組(placebome),並且將該文章發表在了4月13日的《分子醫學趨勢》(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網路版上。這方面的研究雖然尚在初級階段,但是已經有足夠的證據顯示,人腦中神經遞質通路的遺傳變異能夠修改安慰劑的效果。因此,安慰劑效應是一種真實不虛的生理反應。要想高效地研發藥物,最大提高藥效,還必須對安慰劑進行深入的研究。

真假效果,信不信由你

在發現安慰劑可以改善病情後,科學家們又在思考,那麼安慰劑效應的作用機制和藥物的作用機制是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呢?哈佛大學醫學教授泰德·卡普恰克(Ted Kaptchuk),他也是BIDMC安慰劑研究項目的主任曾經發表文獻,聲稱在安慰劑效應中起作用的不僅僅是安慰劑。這些因為基因變異而修改的神經遞質通路,都是藥物和安慰劑共同作用的通路。也就是說,藥物可以改變安慰劑效應,安慰劑也可以改變藥物反應。他認為安慰劑、藥物治療和疾病之間可能存在重疊效應,這使得安慰劑組的原理顯得愈加複雜。這些證據提示,弄清安慰劑組在這些更加龐大複雜的網路中所起的作用尤其重要。另外有報道表明病人有最大的安慰劑效應亦有著最大的藥效。這更進一步證明了安慰劑效應和藥物之間存在著很親密的關係。

還有一個和安慰劑效應相反的現象叫做反安慰劑效應。反安慰劑效應,顧名思義就是性質與安慰劑效應完全相反,因為病人或受試對象不相信所接受的安慰劑所引起的癥狀變糟的現象。一篇發表於《巴甫洛夫生物醫學雜誌》的文章指出,有34名大學生作為受試對象,並用儀器連接起來,並告知會有電流通過他們的腦病,因此可能會產生頭痛的副作用。儘管實際沒有通過電流,但是超過2/3的學生反映出現了頭痛的現象。2011年牛津大學給出一篇報告,對接受治療持悲觀態度的受試對象進行核磁共振掃描,發現對治療持悲觀態度可使強力鎮痛葯徹底喪失效力。在鎮痛葯給藥方式未改變的情形下,患者對治療信任水平的變化使其經歷的痛苦水平隨之變化。此外還有臨床數據表明,在手術過程中失去求生慾望的病人,幾乎百分之百未能避免死神的召喚。

以上絮叨的這些,告訴我們好的心態可以治癒自己,不好的心態會引起更加壞的結果。所以如果有幸讀到這篇文章,希望文章前的你一定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並且傳播給他人。堅信好的心態才是最好的良藥,要知道很多葯沒法出現都是因為敗給了安慰劑效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協 的精彩文章:

由釀酒酵母開啟的重塑生命計劃

TAG:今日科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