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代科技史話】泉州古代造橋成就及其技藝(一)泉州古代造橋成就
原標題:【泉州古代科技史話】泉州古代造橋成就及其技藝(一)泉州古代造橋成就
第五節泉州古代造橋成就及其技藝
地處福建東南沿海,西北倚靠巍峨的福建第二高峰戴雲山脈,東南面向浩瀚的東海,枕山向海的泉州,境內山巒起伏,河川縱橫。
海岸線綿長曲折,灣多水闊。自古以來,當地百姓即苦於交通阻隔,渴盼天塹變通途。造舟渡河航海,成為古代泉州人夢寐以求的必需和必然。
隨著社會的發展,交往的頻繁,縱橫交通,水陸便捷,成為泉州人的頭等大事。
泉州古代造橋成就
晉仕族衣冠南渡,帶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有力地促進泉州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
據史志記載,隋唐時代,泉州地面就已開始建造較為正式的橋樑,不過留存下來的數量極少,形式也極簡單。
兩宋時代,泉州港崛起,成為與寧波港、廣州港齊名,甚至超越二港的「東方第一大港」,「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泉州成為海內外經濟、政治、文化等相互聯繫交通的重要樞紐。
商家、傳教士、使節、旅行家雲集泉州,或從這裡登陸、出發。交往交流的頻繁,帶來交通便利的強烈訴求。
泉州經濟的發展和興盛,為泉州掀起造橋熱潮奠定了物質基礎。港口海交貿易的需求,官府朝廷的支持,地方民間的熱情,催生泉州地面一波聲勢浩大的造橋運動。
按當代橋樑建造專家的說法,其造橋水平之高、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工程技術之複雜,在長達二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高峰。
據史志記載統計,自宋至元、明、清,泉州地面有名可據的各類橋樑達609座。
其中,宋前12座,兩宋159座,元代32座,明代100座,清代120座,民國2座。另外,考辨不清朝代的有184座。
另據《泉州府志》(乾隆版)卷十《橋渡》載,晉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五縣歷代建橋著名者有275座,標明宋建或修者106座,總長度達萬丈以上(約五六十里)。
宋紹興間,是泉州造橋高峰期,三十二年內修建25座橋,長度達五六千丈(約三四十里)。
其間,僧侶在組織倡建過程中起重大推動作用。這275座古橋,晉江造107座,宋建47座;南安造63座,宋建24座;惠安造44座,宋建17座;安溪造40座,宋建8座;同安建25座,宋建10座。
這些橋樑,大部分建於濱海或海灣之上,貫通南北粵、閩、江、浙交通,連接城東南港區和城市中心網路,極大地方便海陸運輸及物資集散,或與隔海市集相通,或在江海交匯之所,或與海島相連,順應古代「泉州東方第一大港」的海內外交通需要。
文/摘自泉州古代科技史話|圖/網路
TAG:人文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