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代青年︱邁步走在泥濘不堪的小道上

當代青年︱邁步走在泥濘不堪的小道上

她是一個年輕貌美的姑娘,也是一名學霸,然而從美國學成歸國後,卻放棄進大公司掙高薪的機會,一個人跑到陝北鄉下,住在簡陋的窯洞里,一待就是幾年,現在都被晒成土妞,她到底想幹啥?

她叫廖哲琳,出生在台灣台中的一個小鎮。從台灣大學畢業之後,去了美國攻讀碩士學位,念的是哲學專業。哲學應該是追求本真的東西,可是後來她覺得學的東西好像離實際生活非常遠,於是很渴望回到真實的生活里去。

2011年的一天,廖哲琳第一次來到陝西農村,她被安塞縣樓坪鄉的魏塔村吸引住了。這個村落四周環山,呈圓形,像個聚寶盆。溪水從大山石縫中流出,清澈甘甜,聚成水潭如鏡而得名水鏡溝。當地的農民,在她看來陝北人很像碾道上的驢,轉一百圈也不會累,平常就是這樣悶著,可是有時候你冷不防走在它後面,它還踢你一腳,偶爾也會朝天一聲長吼,爆發力驚人。更讓她驚訝的是,生活在這麼單調的地貌里,居然會有這麼張狂的生命力,她覺得有對生命的一種敬畏、一種渴望。相比起城市裡的冰冷麻木,這才是年輕人該有的樣子。廖哲琳頭腦一熱,就決定留在陝北。

幾天後,廖哲琳剪去了長頭髮,皮膚很快就曬得黑黑的,每天像個鄉下丫頭一樣,坐在炕上跟村民聊天,還幫他們干農活,晚上就住在窯洞里。她父母知道她鐵了心要留在陝北農村後,氣得就不想跟女兒講話了。她的父母在台灣都是農民,從小就期待廖哲琳讀到很高的學歷,然後到大都市去發展,她也的確一直是個乖乖女,學業上取得很大的成績,但這一次她決定追隨內心,留在陝北生活,把父母所期待的「前程」遠遠拋在了腦後。

以前在台灣的時候,課餘時間她也經常去寫生,雖然沒有正式學過,但也積累了一些創作基礎。她想,魏塔村是個有豐富生活經歷的地方,為什麼不在這裡寫生呢?由於魏塔這裡常有畫家來寫生,她的房東蔣山根正好建有一個寫生基地。老蔣和蔣嫂今年快60歲了,他們看廖哲琳瘦瘦弱弱,又是一個人大老遠跑過來,於是把她當作女兒一樣照顧。一聽到廖哲琳要去村裡畫畫,老蔣夫婦便帶她去了。廖哲琳想找好看的風景寫生,他們就騎著三輪車帶著轉村裡的山。廖哲琳去寫生,老蔣就幫著提畫架和顏料。慢慢地,廖哲琳畫下了魏塔村的山,魏塔村的水,以及可愛的牛。還有這裡的老鄉,他們或卧在大槐樹底下,或坐在田野里,很自在地嘮話、撓癢,咧嘴大笑。廖哲琳的畫越來越多,模特兒們也都說像,村民逐漸開始認可她這個「女畫家」的身份了。

後來,老蔣也開始畫畫了。一天,廖哲琳像往常一樣畫村民嘮嗑,老蔣想玩一下,就在調色板里擺弄了幾下,沒想到開始喜歡上畫畫。後來有一個房地產老闆來,覺得老蔣的畫特別好,花了500塊買走了他的畫。短短四五年,老蔣畫了快800張畫。

更神奇的是,廖哲琳在陝北遇到了真命天子,他也是來魏塔寫生的,他們每天一起畫畫,一起走村串巷。在這裡,廖哲琳遇到很多村民,他們的生活遠比她想像得要艱難,但他們自帶樂天和積極的態度,讓她特別感動。在陝北的這幾年,廖哲琳畫了幾百張畫,她把自己在黃土高坡上生活的感觸和創作的畫,攢成了一本書。書中那些真誠又質樸的文字,粗曠濃烈,有點兒梵高風格的畫面,點點滴滴都叫人動容。

不從泥濘不堪的小道上邁步,就踏不上鋪滿鮮花的大路。廖哲琳覺得現代人好像天天為了未來,為了夢想去憂愁,心裡其實很不踏實。但在陝北,日復一日地畫畫,就如同在田地里勞作一般,讓她找到了內心的寧靜,那些文明病自然就沒了,自己也走上了鋪滿鮮花的幸福大道。

歡迎關註:

作者簡介:梁水源,筆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隨源等。曾經:當過農民種過地,擺過地攤受過氣;上過大山養過雞,下過大海捕過魚;上過戰場殺過敵,解甲歸田靠教育。文字散見於《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知識窗》《意林》《格言》《遼寧青年》《高考季》《花開不敗》》《思維與智慧》《特別關注》《環球人物》《求學》《當代青年》《百家講壇》《文史博覽》《智富時代》《青州文學》《廈門工人》《職業》《至愛》《少年月刊》《博愛》《啟迪與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閱讀》《農民日報》《中國審計報》《中國石油報》《廈門日報》《東南早報》《中國老年報》《老年康樂報》《家庭百科報》……公開發表數10萬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引水思源 的精彩文章:

TAG:引水思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