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在養生,其實在折壽!這些補品再好也別隨便吃
早安輕音樂,好文好心情
喝茶時加入一些調飲的食材、藥材,是很多茶友的習慣。
但補品雖好,卻不是誰都能吃,有些食物禁忌需要知道,更要知道自己的體質是否適宜。
生活越來越好,人人都願意花錢買健康,畢竟預防大於治療,補益中藥、補品,幾乎家家都備了點。
可是有些好東西,別人吃著是好,但你吃了也許就成了傷身的「毒藥」。
再好的補藥,也要適合自己才能吃。
下面是名醫共同梳理的一份提醒,每個人都應該看看!
紅棗
四類人千萬不能吃
一日吃三棗,一輩子不顯老。
大棗性味甘溫,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但是,有些人用大棗進補,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甚至還會幫倒忙。
1
痰濕偏盛者
這種體質的人更適合吃薏仁、紅小豆、山藥、絲瓜等健脾利濕的食物。
2
容易上火的人
:這類人體質偏熱,經常出現便秘、口臭、咽喉牙齦腫痛等上火癥狀,而大棗性味甘溫,偏於溫補,若大量食用,如同火上澆油。
3
感冒初期患者
:感冒初期,入侵人體的風寒或者風熱之邪正盛,若此時食用大棗,其黏膩的性質常常會導致邪氣滯留,造成「閉門留寇」的後果,使得體內的病邪難以驅除,不利於感冒痊癒。
4
糖尿病患者
:
大棗含糖量較多,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病情加重。因此,血糖高的人不宜多吃大棗。
枸杞
血壓高者不宜吃
枸杞有養陰補血、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
詩人陸遊老年時兩眼昏花,就常吃枸杞,還留下「雪霽茅堂鐘磬清,晨齋枸杞一杯羹」的詩句。
一些人家裡常備枸杞,用來泡水、煮粥,甚至每天都干嚼幾顆。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枸杞。
枸杞滋補的同時有
溫熱身體
的效果,所以體內有濕熱及痰濕中阻的人,表現為高血壓、性情急躁愛發脾氣、平日里大量吃肉而滿面紅光的人,以及感冒發燒、身體有炎症、腹瀉的人,都最好別吃,否則不但達不到養生效果,還可能加重病情。其次,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在炎熱的夏季不宜吃枸杞,否則會出現食慾下降、胃脘滿悶或吐酸水等現象。另外,枸杞含糖量較高,糖尿病患者不宜過量服用。
枸杞的最佳吃法是
生吃
,就是將枸杞用流水沖洗乾淨後放在嘴裡干嚼,使其中的有效成分吸收得更加充分。提醒大家,用枸杞保健需要常期吃、少量吃
。不可一次大量食用,健康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比較合適,治療用可增加到30克。
蜂蜜
三種人不適合喝
蜂蜜甜味可口營養豐富,常服臉色紅潤、解除疲勞、滋陰壯陽、現代醫學證明蜂蜜內服可治療心、肝、脾、腎、肺、腸等器官疾病。外用可治療燙傷、凍傷以及滋潤皮膚。
未滿一歲的嬰兒不宜吃蜂蜜。
嬰兒胃腸功能較弱,肝臟的解毒功能又差,尤其是小於6個月的嬰兒,使用蜂蜜可能引起中毒,癥狀常包括便秘、疲倦、食慾減退。1歲以上的嬰幼兒喝蜂蜜也要慎重,食用的量與大人相比要適當減少。糖尿病人不能服用蜂蜜。
蜂蜜的升血糖作用特別明顯。從這一點來看,糖尿病人是不能服用蜂蜜的。肝硬化患者不能喝蜂蜜。
一般來說乙肝患者非常適宜喝蜂蜜,因為蜂蜜提供的單糖不需要肝臟分解合成,可以降低肝臟的負擔,但是肝硬化患者卻不能喝蜂蜜,因為會加重肝臟的纖維化。
西洋參
容易水腫的人不宜吃
西洋參雖然適用人群很廣,但如果葯不對症,也會起到反作用。中醫認為,
西洋參屬於涼葯,宜補氣養陰。
如果身體有熱症,比如口乾煩躁、手心發熱、臉色發紅、身體經常疲乏無力,使用西洋參類補品可以達到調養的目的。
反之,若咳嗽有痰、口水多或有水腫等狀態時,就應避免服用西洋參,否則就會加重病情。另外,一些胃寒濕者也不宜服用。
西洋參不利於濕症,服用時還要
考慮季節性
。春天和夏天比較適合服用西洋參,不宜服用人蔘或紅參;而秋、冬季節更適宜服用人蔘。
相對於人蔘,西洋參的補氣作用溫和許多,也不似人蔘溫燥,所以對量上沒有特別的要求。每天含4~6片,相當於不超過5g,一般不會產生副作用。
在吃法上,要注意最好不與濃茶或咖啡一起服用,以免減輕功效。
薏米
三類人不能吃
薏米營養豐富,祛濕效果一流,被譽為「生命健康之友」。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薏米有防癌的作用。
適用量:每餐50~100克
。
不過,薏米性寒,長期食用會讓虛寒體質的人身體又愈加冷虛,導致體質偏弱,經期月經不調等問題出現。
仔細想想,紅棗、枸杞、蜂蜜、西洋參和薏米這些,你調飲時是不是也愛加上呢?
現在的年輕人更流行喝調飲茶,上班的白領都有自己的養生壺,沒事煮上一點紅棗水;出門在外,保溫杯里不忘撒上幾顆枸杞;早餐講究薏米燕麥這些粗糧的搭配... ...看似越來越健康的生活習慣,其實背後隱藏著不少的小隱患。
愛喝茶總歸是好事,杯小茶希望大家在這條路上能喝出真正的健康和更多創新的飲法。
這些補品,總的來說對人體
確實
有益,但能根據它們的性質和人的體質調和飲用,效果會更加倍。
· 今日茶話 ·
你愛加哪些食材調飲茶呢?
文:茶的故事(訂閱號:teastories)編輯整理。
圖:
來源網路
。內容僅供參考。轉載請聯繫授權。
有好茶,健康不用怕,點進來逛逛吧~
TAG:茶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