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上,應以竹的品格為人,以竹的精神做事
您若想閱讀更多此類內容,還未關注的請點擊上方的「關注」。
竹韻隨想-常華敏散文
不似青松堅毅挺拔,不像梅花果敢奔放,只是以一種隨意的姿態,生長在蒼茫大地的某一隅。不過,它綽約的丰姿裝點了人類賴以棲息的家園,也在不經意間使你我都不能脫俗的生活更具精彩。
我想,這也許是竹韻所在了。
書房內,面對一小小的竹根盆景,精緻,優雅,再沏上一杯碧螺春綠茶,手握一本書卷,細品慢啜,也算是人生難得一覓的美妙境界了。
這時,我想竹,更親切,特有的韻味一撥撥襲來,心靈的感覺頃刻間便清澈且明亮。
竹是從遠古時代一路走來的,並烙下了一串串文明的足印,已是滿徑幽香。不妨看看《詩經》里就有「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的詩句,雖然略顯滄桑了一些,但韻味十足,更令人牽捋出長長的遐思。
兒時,看到村裡人砍來毛竹,在竹節處鑿一個眼,清除盡竹筒里的隔層,然後頭尾相搭,數里外的清泉便汩汩地流淌到村中的水塘里。用竹引來的泉水養活了一村人,也讓我那愛戲水的童年多了幾分樂趣。現在已到城市棲居多年,當年的小男孩活脫脫被歲月雕琢成了大漢子。但正是竹,使我對故鄉的記憶不是漸行消瘦,卻日見豐滿。
那一年,到傣鄉旅遊,初見青翠洒脫的鳳尾竹鑲嵌在田野上,心情激蕩得不可收拾,分明就是一幅不知哪位畫家遺落在人間的田園風光畫。後來發現無論是園林庭院中,還是假山亭榭旁,竹的點綴是不可或缺的,難怪蘇東坡早年就留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千古絕句。
去年,搬了家,欣慰的是還有一小庭院。我也不敢落伍,栽點竹是首當其衝的了。我在廚房窗前栽了一排紫竹,剛栽下的紫竹,每天都要澆水,讀小學的兒子總是搶著要澆。數天後,竹節上、竹根上發出了嫩嫩的綠芽。竹芽要長的,兒子也在茁壯成長,這一偶然的巧合,讓人思緒萬千,但願兒子長大後也有竹一般的品格與風範。
我也發現竹還是高雅廳堂的常客。大廳里,高堂上,書房中,養盆竹,定然頓時增色不少。如果再掛一幅竹的畫,當然不需要畫竹大師鄭板橋的真跡,只需畫的是竹,主人的品位也不由分說直往上躥。
至於竹的用途,不必過多評說。做成工藝品,可作居室裝飾;削成扁擔,可擔出五彩生活;造成紙張,可書寫歲月春秋;用作建材,可搭起棚架樓閣。竹雖小,作用卻發揮得淋漓盡致。
親戚每每從鄉下送來一筐框新鮮的竹筍,妻在廚間揮刀縱橫東西,接著是誘鼻的香味徐徐飄來,散逸的還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至理名言。為了活著如此,為了活得更好更如此,簡單了,誰還沉重?
竹如人,詮釋著一道道熠熠生光的人生哲理。
相思竹,節與節之間就那麼一條深色的綠線相連,象徵了緣與緣的相牽,情與情的相連,思念與思念的相接。竹都那樣了,為人的我們不再好意思不真心相對。
羅漢竹,鼓著肚子笑臉相對,那佛肚不得不讓人想起「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的彌勒佛。是的,應以寬容直面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大肚能容了,笑口不開都難。
蓊鬱的竹,節節相連,而每一個節預示著一個深邃的道理,活在世上,每經過一段世事,都要打好一個結。成了,傳承相繼;敗了,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人似竹,只要一生以竹的品格為人,以竹的精神做事,註定人生留下的不只是輝煌,還有後人的世代傳頌。
歡迎感興趣的讀者關注、評論、收藏和分享。
TAG:常華敏寫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