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海為什麼這樣「紅」?

紅海為什麼這樣「紅」?

摩西劈開的不是紅海?

《出埃及記》里記載過摩西帶領希伯來人從埃及逃出生天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

話說摩西在上帝的鼓舞下去和埃及法老談判,要求法老放了自己的希伯來同胞。法老當然說什麼也不肯,於是神降下十種災難讓法老屈服,法老這才答應讓他們離開。

但是在希伯來人離開的時候,法老突然變卦,派軍隊來追殺。希伯來人逃到一片汪洋大海的面前,無路可走,陷入絕望。

出埃及的可能路線圖

好在摩西擁有主角光環。

摩西對著大海一揮手,上帝就用一陣強風將海水分開,大海中間露出一條幹地,希伯來人就這麼順利地過了海。追殺過來的埃及軍隊看到大海中間開了條路,嚇得大亂,紛紛下海去追。

摩西又一揮手,上帝就讓海水流回了原處,埃及的車馬士兵頃刻就被淹沒在了海水中。

The Crossing of The Red Sea,想像圖

摩西分開紅海,西斯廷禮拜堂

摩西分開紅海的故事流傳了幾千年,但是考古學家對此頻頻表示質疑。其實也沒啥好質疑的,所有人都知道,這只是個傳說(Myth)。

希伯來語的「正版」聖經中將摩西分開海水的地點稱作「蘆葦的海」(Reed Sea),既然長了蘆葦,那麼就不可能是鹹海水,紅海又是人盡皆知的鹹海,所以摩西劈開的可能並非紅海,而更有可能是蘇伊士灣或者亞喀巴灣的極窄處的小水域——甚至是尼羅河。

無論如何,摩西不太可能從紅海的主體區域渡海,因為實在太寬了。

既然本文的主題是紅海,紅海最著名的就是摩西的故事,為啥一上來就把這則故事給懟翻了?

因為紅海這片海,就算不靠聖經》上位,也能「紅」遍世界。

比起印度洋,甚至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紅海都只是一個小水溝啊。這條小水溝究竟是如何逆襲的?

在面積上不值一提的紅海

我們先得扒一扒它的老底。

紅海一點兒也不紅?

既然能紅遍全世界,肯定首先有個好出身。但是紅海的出生實在不夠高貴,比起它周圍的印度洋——哪怕就跟阿拉伯海比一比,紅海也恐怕只能算得上是個山裡娃「小水溝」。

那麼這條「小水溝」是怎麼來呢的?

公元前 2000 萬年前,非洲板塊與阿拉伯半島所在的印度洋板塊在漂移過程中彼此分離,導致地殼張裂,一部分海水趁機湧入,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淺海。

紅海形成過程示意圖

此後,海底繼續擴張,裂谷不斷拓寬, 主海槽軸部裂開,新生的洋殼不斷將古老的岩石基底向兩側推移,所以今天觀察到的海底呈現這樣的形態——海槽中軸的岩石較新,兩翼岩石的年齡越來越老。

紅海地理位置

古希臘人將這片狹長的海域稱為「Erythra Thalassa」,英語直譯為Red Sea,也就是紅海。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很多種解釋,其中最流行的兩種說法是「紅色海水說」和「紅色岩石說」。

有的人認為海水中大量色澤艷麗的貝殼,或是近岸的淺海處黃中帶紅的珊瑚沙,把海水映成了紅色,季節性出現的紅色海藻也是讓海水變色的原因之一。

有的人認為紅海兩岸——特別是非洲沿岸,綿延著紅黃色的岩壁,這些岩壁將太陽光反射到海水表面,使海洋看起來翻著紅光。

雖然說法不一,但大部分時候紅海並不呈現紅色,因為沒有遭受過多的污染,這片海域甚至顯得更加清透蔚藍。

所以現代學者大多認為上面的解釋是扯犢子,紅海的「紅」並非指顏色,而是用來指代方向的一些亞洲語言用顏色來表示方向,正如黑海的「黑」指的是北方,「紅」則指的是南方。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就曾在他的著作中交替使用「Red Sea」和「Southern Sea」,指代同一片海域。

藍色的海水

紅海除了不是紅色,還有一個重要的水文特點,那就是咸——它是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洋。

由於被非洲半島、西奈半島和阿拉伯半島擠在一片狹長的空間里,紅海只有通過曼德海峽亞丁灣相連來溝通阿拉伯海以及更廣闊的印度洋。

同時紅海的海平面比周圍海水的海平面要低,使得表層洋流流向紅海,加上熱帶沙漠性氣候區降水少和蒸發旺盛的特點,紅海的水溫很高,夏季水溫可達26-28攝氏度,冬季水溫稍低2-3攝氏度左右。

這些條件最終導致海水極高的含鹽度——3.6-3.8%之間。如果你不知道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可以想像我們平常吃的菜,菜肴的正常鹽度在1.2%,那麼就可以把紅海想像成是一道比家常菜咸3倍的湯(這樣一比較就一點也不想嘗嘗紅海海水的味道了)。

死海不是更咸嗎?確實,但是別忘啦,死海是鹹水湖,不是海!

美是挺美的,咸也是挺鹹的,但是紅海這條「小水溝」是如何躥紅的呢?它究竟憑什麼成功上位?我們得從歷史中找答案。

獨得法老恩寵

公元前3100年到公元前2100年前後,眼光獨到的古埃及人首先認識到紅海的重要性。埃及古王朝法老辛努塞爾特三世下令修築了一條連接尼羅河與紅海的運河,這條運河也被稱為「法老運河」。

此後的希臘化時期、羅馬時期、阿拉伯時期,這條運河被反覆開鑿、修復和利用,這條運河極大地便利了埃及與西奈半島和蓬特之間的聯繫。這條運河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它在幾千年後的近現代歷史中將有一次復活的機會。

從尼羅河連接紅海的「法老運河」

除了修築運河,埃及人還研究了一條固定航線,穿越紅海到達蓬特(位於非洲東海岸的索馬利亞和厄里特里亞的某個地方,但具體位置已不得而知)。在帝國強盛時期,埃及人利用這條運河將西奈半島的綠松石和銅礦、蓬特的黃金、沒藥、烏木和象牙運回埃及。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派遣希臘海軍由紅海向印度洋探索,這些海員開始對紅海進行數據記錄。直到公元 1 世紀,第一次有航海家撰寫有關紅海的遊記:《伯里浦魯斯遊記》(又名《周遊記》),書中詳細介紹了紅海的港口和航線,為後來的航海家提供了價值豐富的航海資料。

公元前27年,奧古斯都(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統治了地中海地區、埃及以及紅海北部地區,紅海自此成為羅馬與印度進行往來的重要的海上通道。通過印度港口,亞洲東部的商品傳入羅馬帝國。紅海作為連接歐亞非三大板塊紐帶,它的價值已經開始被發掘出來了。

羅馬帝國的貿易路線

得紅海者得天下

香料貿易在歐洲有著漫長的歷史當年雅各最愛的兒子約瑟被兄長們賣到埃及,而買他的正是香料商人。耶穌誕生後,東方三博士帶著黃金、乳香和沒藥前來朝拜,後兩者都是香料的一種。

英語中,「Spice」(香料)這個詞來源於拉丁語「species」,常用來指代貴重但量小的物品。之所以貴重,是因為歐洲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並不適合香料的種植。當長期只有鹽和檸檬汁作為調味料的歐洲人嘗到來自東方的胡椒和肉桂,他們被封鎖了幾千年的味蕾突然活了過來,由此開始了對香料的瘋狂崇拜。在歐洲最受歡迎的香料除了肉桂、胡椒,還有豆蔻核仁和丁香等,這些香料的種植地分布於非洲、印度洋海上諸島以及亞洲的中國等地。

羅馬人最早開始有食用香料的習慣。為了獲得香料,羅馬人在紅海、波斯灣和印度洋締造了兩條貿易航線:一條是非洲航線,由紅海沿岸某個港口南下非洲海岸,直至莫三比克,另一條是亞洲航線,由紅海出曼德海峽和亞丁灣,進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

而無論是哪條線路,紅海都是重要的出海口。

公元1世紀的世界貿易路線圖,

紅海前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沿岸設有若干中轉站和港口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崛起之後,像掐住喉管一樣掐住了紅海這個重要的出海口,壟斷通往印度和東亞的商路,把歐洲人堵在地中海以北無法種植香料的小世界裡。為了能夠繼續進行利潤豐厚的香料、黃金和絲綢貿易,歐洲人開始向西尋找新的海洋商路,進而催生了地理大發現。

公元1600年的世界

葡萄牙第一個沖向大海,西班牙也不甘示弱,在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這些航海家的持續行動中,隔著大洋的陸地彼此相識,世界漸成一個整體。

大航海:繞過紅海的創舉

拿破崙的失誤

1798年,拿破崙佔領埃及後,準備開闢一條通道直接奪取印度和遠東的財富。但是錯誤的勘測讓他以為紅海的海平面要比地中海高出10米,不可能讓河水從低往高流淌,因此他放棄了開鑿運河的計劃。

半個多世紀後,法國人耍了些手段,騙得埃及人願意出人出力開鑿運河。幾十萬埃及民工發揚修築金字塔的精神,花了10年時間,從埃及境內的塞得港開始,挖出了一條貫通蘇伊士灣,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

這讓人想起了古埃及法老辛努塞爾特三世(Senusret III)修建的那條「法老運河」,考古學家認為那或許就是蘇伊士運河最早的前身,Senusret 的名字可能就是「蘇伊士」的來源,而拿破崙當年就考察過這條運河的遺迹,準備重建它的輝煌。

通過蘇伊士運河來到紅海

蘇伊士運河贏得了最終的輝煌。他是亞洲與非洲間的分界線,同時也是亞非與歐洲間最直接的水上通道,提供了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線

蘇伊士運河直接影響世界各國的利益,所以它的命運一直坎坷,不斷因為戰爭而被佔領、破壞或關閉。但我們可以想像到,當年那些無路可走而橫跨整個地球才最終走進印度的國家們,從此終於能夠抄近路走進心心念念的紅海,並從這裡走向一片滿是黃金香料等珍寶的世界。

沙漠中的潛水勝地

印度洋上的馬爾地夫詩丹頓是人們最熟知的兩大潛水勝地,紅海與這二位一併成為了世界排名前三的潛水勝地

紅海沒有大流,水溫舒適,海水本身因為鹽度高而使浮力變強,這些都間接提高了潛水的安全係數。

雖然海水鹽度高,但是紅海並沒有像死海那樣,發展成為一個沒有生命的水域,相反,紅海擁有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系統。紅海中有超過1200多種魚,其中有10%的種類在世界上的任何其他海洋都找不到。如果你看過《海底總動員》,那你一定認識可愛的小丑魚尼莫——小丑魚是紅海中的常駐客。

《海底總動員》中的小丑魚尼莫

紅海中的小丑魚

潛水過程中的另一大看點是紅海沿岸那長達2000公里的珊瑚礁。這些裙礁有著5000到70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珊瑚礁。它們沿著海岸形成了大片連續不斷的峭壁,或是形成可供人們嬉戲的質地堅硬的平台,有時會圍出一個小池塘,甚至形成西奈半島東南岸邊「大藍洞(Blue Hole)」,這處深度可達100米的水下天坑,成為體驗感爆棚的潛點。

紅海潛水

紅海海域著名的潛點包括位於紅海西岸的艾高娜赫嘎達塞法傑阿萊姆,位於西奈半島的沙姆沙伊赫達哈卜塔巴,位於約旦的亞喀巴,以及位於以色列的埃拉特

各大潛水點地理位置示意圖

明眸以色列壯遊的將會到訪的城市正是以色列南部港口——埃拉特。

埃拉特這片地區最先出現在聖經《出埃及記》中。希伯來人出埃及經過了42個站點,前6站都在埃及境內,第7站是過紅海,也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摩西揮手劈開的海域,之後在西奈半島的沙漠中流浪,第9-13站就經過以拉他(Elat)、以旬迦別 (Ezion-Geber),向阿拉伯半島進發。以拉他和以旬迦別就是今天的埃拉特地區。

出埃及可能路線圖

以拉他和以旬迦別就位於今天的埃拉特

以旬迦別又稱「所羅門的港口」,可能是埃多姆人所建。古埃及人曾經把這裡當作運輸銅礦的重要港口。公元前10世紀,所羅門王在以旬迦別建造船隻,重建以旬迦別。

所羅門王以聰慧博學著稱,衣索比亞的示巴女王前來覲見時,登陸點就是以旬迦別。她想用難題難倒所羅門,結果所羅門都答上了,示巴女王大為信服。

羅馬和拜占庭時期,埃拉特是保衛帝國南疆的堡壘,抵禦著游牧的阿拉伯部落的襲擊。中世紀,該地區處在連接敘利亞和埃及的陸路幹線上,戰略地位愈發顯得重要,巴勒斯坦的穆斯林和商人前往聖地麥加和麥地那朝覲、經商都要途經這裡。

現代城市埃拉特建於1949年,如今已經發展成以色列最大的海港之一和中東地區設施最齊全的旅遊勝地。如今的埃拉特被稱為以色列的「南大門」,也可以說是以色列的「海南」

埃拉特

埃拉特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鳥類天堂。位於歐洲和非洲之間主要的鳥類遷徙路線,每年春秋兩季,大量候鳥在埃拉特郊外水域覓食,這些候鳥通常在歐亞大陸繁殖生長,秋季前往非洲過冬,來年春天返回北方。國際鳥類研究中心就位於埃拉特,欣賞鳥類遷徙成為旅遊業的一個重點項目。

在埃拉特觀鳥

在埃拉特,潛水愛好者還有機會和海豚共游。埃拉特是海豚的天堂,雖然海豚被圈養在一片叫做「海豚公園」的水域中,但是不同於我們在中國看到的海豚公園,這裡明文規定,不得利用海豚進行任何商業性表演,也不準遊人向海豚投食。但是人們可以觀看飼養人員給海豚餵食,潛水愛好者也可以在圍欄內與海豚共游。

在埃拉特與海豚共舞

原來以色列不僅有聖城耶路撒冷,也有紅海之濱的埃拉特這樣美麗的城市,看來我們對以色列的印象要改寫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眸Brighteyes 的精彩文章:

極簡荷蘭史:不想掙大錢,跟鹹魚還有什麼差別!

TAG:明眸Brighteyes |